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沦陷区是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地区。中国共产党为着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在沦陷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同时世在日军占领的城市和交通要道开展了各方面的工作。沦陷区工作是抗战时期中共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中国共产党沦陷区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重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党在沦陷区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12月后,刘少奇前往天津,以中央代表身份主持中共地方局工作。他积极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大力纠正长期以来华北党内存…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沦陷区的工作作为自己全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沦陷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采取了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对于促进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以后的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沦陷区保甲制之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沦陷区即日军占领地采取种种防范控制措施,保甲制的推行便是沦陷区社会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保甲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滥施于西周,完备于宋代.中国封建社会保甲制的特点在于寓兵于农,“有事自卫,无事农耕”,“守户相望,一户通事,十户之知”。其目的就在于运用乡土及宗族观念,防匪御贼,维护社会安宁。自然,保甲制亦可为统治阶级利用来维持其统治秩序,故而,得以历代沿袭下来.蒋介石建立独裁专制政权后,也着手研究和推行保甲制。1934年议决在全国推行,“联户为甲,合甲为保,集保为联保”。并标榜…  相似文献   

4.
向沦陷区即向敌占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一项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本文从宏观上论述了共产党审时度势作出这一重大决策,因地制宜地实施这一决策,最后实现这一决策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等重要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充分说明:向沦陷区发展,对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发展及争取抗战胜利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而更有力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新长征》2014,(9):35-35
《抗日三字经》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于沦陷区的一种手抄本读物。据说出自抗日名将张自忠之手。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按语     
正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从而出现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政权统治的西南大后方并存的日伪统治的沦陷区。日本在其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扶植傀儡政权,对中国民众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沦陷区民众不甘心受日寇的奴役、压迫和掠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因此,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除了重点关注中共领导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7.
党为了组织和领导全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全面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同时在国统区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有联合有斗争,力争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实现;而且党在日寇统治的沦陷区,特别在敌人占领的大城市,也有计划有重点地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发动人民用不同方式,巧妙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斗争。党在沦陷区的工作方针,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日伪在北平沦陷区的残暴统治张宗平编者按: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50年了。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最壮烈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规模空前、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日本对华北沦陷区劳工的劫掠和摧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日本对华北沦陷区劳工的劫掠和摧残居之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支持全面侵华战争和发动、维持太平洋战争所需要庞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一方面从占领区攫取大批财物,另一方面强行劫掠和榨取占领区的大批廉价劳动力。华北沦陷区(1937年...  相似文献   

10.
<正>北平沦陷后,日本在这座城市进行了一场"软性侵略",或者称"文化侵略",力图从精神领域消解沦陷区民众的心灵世界,使之从民族心理层面完全接受日本的统治。一、严密控制出版、传媒。日伪政权对于出版、传媒的控制十分严密,构建专门的舆论管制体系,主导北平地区的媒体宣传。除了日本内  相似文献   

11.
主导性价值观作为当下社会积极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难以契入基层社会的问题。某些基层民众尽管对主导性价值观有所认知,但在价值取舍上依然我行我素、知行不一,在对待主导性价值观问题上表现为认知、认可和认同的不一致,其原因并不在价值观本身,也不是传播推广不力,而是基层社会强大的世俗生活塑造了基层民众相对世俗的价值取向。由"生活"原因造成的障碍也必须得由"生活"的方式加以改善,要通过生活具象化的方式来加深基层民众对主导性价值观的认知,以营造幸福生活的方式强化对主导性价值观的认可,用现代性生活增强对主导性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政权与民众的互动关系为考察基点,指出"德"是中华文化中对政权形态进行意义评价的重要标准.文章通过对政权的"德政"形象,施政的"为德"行为,民众与政权的"同德"心理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德治"行为,才能真正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达到民众与政权同心同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主导性价值观作为当下社会积极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难以契入基层社会的问题。某些基层民众尽管对主导性价值观有所认知,但在价值取舍上依然我行我素、知行不一,在对待主导性价值观问题上表现为认知、认可和认同的不一致,其原因并不在价值观本身,也不是传播推广不力,而是基层社会强大的世俗生活塑造了基层民众相对世俗的价值取向。由"生活"原因造成的障碍也必须得由"生活"的方式加以改善,要通过生活具象化的方式来加深基层民众对主导性价值观的认知,以营造幸福生活的方式强化对主导性价值观的认可,用现代性生活增强对主导性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在华北沦陷区,曾经存在一个叫做"华北文化教育协会"(简称"华文协")的地下抗日组织,在北平、天津、太原、济南、开封等地均有其影子,它团结沦陷区的知识分子,抵抗日寇,打击汉奸,动员社会,控制华北,巩固了中国政府的影响力.那么,它是怎样成立的?其主要领导是谁?有过怎样的活动?最后命运如何?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10月,一部名为《脊梁》的大型史诗情景话剧,因其"在传统和现代的交响应和中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而火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并引发了民众关于"脊梁"及其衍生出的"民族脊梁"内涵与外延的热烈讨论[1]。但是民众对"脊梁"和"民族脊梁"的含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脊梁"论述(以下简称"习近平‘民族脊梁说’")的源头、发展及这些论述如何在其治国理政实践中不断完善并使当代社会受益等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微博、微信平台已成为民众生活中了解社会、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随着煤炭行业的整合和不断改革发展,煤矿共青团组织工作的逐步开展与深入,急切需要一种顺应发展需求的工作平台来保障企业青年成长和成才。本文对"微"平台服务平台在煤矿企业共青团组织如何建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前线》1997,(7)
抗日大反攻前夕,他组织派遣上万干部到沦陷区工作党中央在1943年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号召:“一年打败希特勒,两年打败日本鬼!”头一年,彭真同志就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城市工作部长,开始了向敌占区、国统区派遣干部的工作。1945年在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  相似文献   

18.
日本侵略军侵占北平后,就不断展开文化侵略和渗透工作: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留学派遣等方式培养和塑造亲日顺民;通过建立宣传组织机构,控制通讯社、报纸杂志出版社、广播电台等媒体,粉饰侵略战争,美化殖民统治;通过派遣日本文字工作者、利用沦陷区文人创作美化殖民统治的文学作品,纵容色情文学的泛滥来消磨沦陷区民众的反抗意识;通过电影、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种文艺宣传手段服务侵华战争。直至日本战败,文化侵略才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9.
陈颖  王伟民 《党史文苑》2009,(4):8-10,21
西北青年救国会(简称"西青救")领导的青年运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对抗战的胜利、对边区社会生活的改善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现在学术界对"西青救"与统一战线问题缺乏专门的、系统的阐述.本文将主要依靠<新中华报>中详实的报道,阐述"西青救"在抗战前期的抗战服务工作,揭示其鲜明的工作特点,并对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周进 《北京党史》2007,(6):15-17
中国沦陷区作为二战期间日本的最大占领区,是日本实施"以战养战"政策和扩充军备生产的主要战略资源供给地,也是其"强制劳动"暴行的"重灾区"。据初步调查、研究和考证,日本从1931年九一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