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占兴和耿玉英1995年从河南商丘来到二师二十九团九连工作。刚来的时候夫妻俩带着3岁的大儿子和1岁的小儿子,两手空空,家徒四壁地扎根在了九连。当时还没有土地承包,夫妻俩和其他职工一样按时上下班"吃大锅饭",每月收入甚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面对困难,夫妻俩团结一致,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44岁的邱萍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农业一线从事土地承包。她与丈夫郭刚结婚多年来,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团结邻里、乐于助人、同心协力营造幸福家园,成为了农二师三十团四连干部职工们公认的"和谐小康家庭"。邱萍家上有年近七旬的老母和两个儿子,长子在外刚参加工作,小儿子正在读小学,生活虽然不算很富裕,但一家人却过得和和美美、相亲相爱。邱萍的母亲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住院,她们夫妇总是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对儿子他们严格要求、从不溺爱,总是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处处言传身教,以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影响孩子。在夫妻俩的教导下,儿子学习成绩优异,在班级名列前茅。丈夫郭  相似文献   

3.
<正>农七师一二三团六连职工李和民一家4口,夫妻俩都是连队的一线承包工人,儿子李世豪是团中学初一学生,父亲李宝珍今年已84岁了,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一家人三代同堂,生活非常幸福。他们家庭曾多年被团授予  相似文献   

4.
喻培刚老人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大儿子在外地工作,现在和二儿孙一起住在四师七十团三连。喻培刚老人是1964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四师七十团参加边疆建设的老军垦战士。现在已经退休,夫妻俩恩爱和睦,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生活上能同舟共济,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子女,为儿女做出了榜样。喻培刚老人的儿子和媳妇在连队承包了30余亩土地,每到农忙季  相似文献   

5.
<正>"干净的院落,争奇斗艳的鲜花,绿色的蔬菜,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喝杯清茶,吃着自己种的瓜果,夫妻俩谈谈今天的工作,说说明天的打算,这就是我们共同创建的家,一个温馨的港湾……"王利永和妻子贾利君的家庭是一个普通、幸福的3口之家。夫妻俩都是农十师一八八团十二连职工,儿子在石河子计算机职业技术学校,成绩优秀,是班里的班长,团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6.
<正>9月24日,农三师四十八团一连职工张胜民夫妇在石河子市参加完兵团"和谐小康家庭"颁奖仪式后返回家中。张胜民、何如聪家庭在2010年荣获兵团级"和谐小康家庭"荣誉称号,是农三师图木舒克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家庭。3年前,远在四川老家的老母亲因想念儿子来到新疆,由于母亲己年过七旬,身体不好,夫妻俩在衣食住行方面给予了细心的照料,尽力为老人创造一个快乐幸福的晚年。  相似文献   

7.
今年35岁的黄新良,是1998年来到农四师六十八团二连参加工作的,上有67岁老母亲,下有11岁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的三代同堂的家庭。夫妻俩从给别人打工、承包土地干起,一家人一干就是13年,硬是靠勤劳的双手和浓浓的亲情,在贫瘠的土地上共同耕耘着幸福,筑起了和谐美好的家园,2010年被评为兵、师、团"和谐小康家  相似文献   

8.
<正>农六师一0三团三连的韩新江和顾金兰夫妇拥有一个美满的3口之家,夫妻俩相敬如宾,和和睦睦,儿子品学兼优,现在外地上高中。韩新江夫妇都是地道的第二代军垦人,他们继承了伟大  相似文献   

9.
家在浙江农村的谭老汉育有两个儿子。夫妻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2002年两个儿子先后成家另过。2004年初,在村委会的主持下,谭老汉老两口与两个儿子达成了“分家养老协议”:大儿子负责赡养父亲,二儿子赡养母亲。两个儿子各自将老人养老送终,互不相扰。  相似文献   

10.
<正>胡安富、陈文英一家七口,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两位老人。夫妻俩于2003年从云南到新疆拾棉花,虽然拾棉花很辛苦,但也有了五六千元的收入,夫妻俩就决定到新疆来安家,并在三十团煤矿参加了工作。一家七口就住在40多平米的小平房里,但一家人却过得有滋有味。2005年,三十团煤矿体制改革,工人开始分流,胡安富、陈文英夫妇被分配到园六连,他们向亲戚借钱购买了45亩枣园。建园初期条件非常艰苦,为了能早见效益,他们  相似文献   

11.
正十二师一○四团六连的程兴琼,是一位普通的职工,她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走出了一条多元致富之路,带领职工增收致富,多次被一○四团评为"优秀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2014年5月被兵团评为"职工自主创业典型示范户"。程兴琼夫妻俩在一○四团六连种植桃树20亩,家有4口人,两个子女,女儿已工作,儿子在上高中。2014年家庭纯收入24万元,人均收入6万元。2015年家庭纯收入28.6万  相似文献   

12.
正十二师二二二团唐坊社区18号廉租楼里居住着一对老夫老妻,勇的叫张国才今年73岁,女的叫步秀英今年68岁。他俩于1964年3月结为伉丽,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步秀英28岁时已成了3个儿子的母亲,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可就在夫妻俩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1970年6月步秀英却突然患病,整日高烧不退,急得张国才捶胸顿足、失魂落魄,情急之下赶快将妻子送到建工医院,经医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宽敞明亮的住房,花园式的小院,讲究的装潢、舒适柔软的沙发、34吋的液晶电视、电脑……可以说是现代家居该有的一应俱全。现在华山中学读高一的儿子正在复习功课,夫妻俩也在计划今年该怎么干。这就是1月30日,笔者来到农二师三十团八连职工巫荣、吴玲霞夫妇家中时看到的一幕。巫荣和吴玲霞夫妇是2002年4月从三十团四连调入八连的,那年正是实行机车个人买断,巫荣就  相似文献   

14.
今年43岁的奴家合、37岁的阿依古丽,是农四师七十一团九连一户普普通通的哈萨克族人家。多年来,夫妻俩互敬互爱,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积极参加连队各项工作和"文明生态小康连"创建工作,深受连队职工群众的赞誉。奴家合、阿依古丽1994年刚结婚时,由于奴家合家中兄弟姐妹多,而且奴家合的母亲又体弱多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阿依古丽从过门后的第一天起,就挑起了长媳的重任,她默默无闻地操持着  相似文献   

15.
农十师一八八团十连职工黎先进夫妻都是连队普通职工,儿子中专毕业后有了满意的工作,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是一个和谐幸福之家.黎先进精明能干,好胜心强,立志钻研种殖技术,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干啥都走在先进的前列,几年来他和妻子刻苦钻研,依靠农业科技,夫妻俩勤劳能干,和睦相处,用勤劳和智慧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如今他们年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家有平房一套、楼房二套、奇瑞小轿车一辆、农用小型机械2台,家庭现代化设备样样都有.  相似文献   

16.
正这是一个幸福美满、令人羡慕的家庭,上有一位85岁高龄的母亲,还有俩懂事孝顺的儿子,夫妻结婚三十多年,小两口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尊老爱幼,悉心经营着这个五口之家。自2009年以来,连年被团评为和谐小康家庭,2011年、2013年分别被评为师级和谐小康家庭,2013年被评为兵团和谐小康家庭。李云是五师九十一团轧花厂的一名职工,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努力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协调好家庭事务,使整个家庭和谐融洽,和睦相处。他把工作之余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瞧你妈91岁了还多精神啊!"听到这样的话,儿子田红兵总是感到格外开心,看着妈妈的眼睛也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农九师一六三团三连的张永银是一位幸福快乐的老奶奶,她的小儿子田红兵和儿媳陈古丽数十年如一日孝敬、照顾母亲令这个家庭格外地和谐幸福。  相似文献   

18.
"夫妻在一起是一种责任。"就是这一句朴实的话语,让这个不幸的家庭走出了困境,更让这对患难夫妻感情更深了。席诚和郭乾招夫妻俩是二师三十团园林二连的职工,夫妻两勤劳、善良、朴实,有一个懂事的儿子,他们的生活像所有幸福的家庭一样,平静、平淡却暖意浓浓。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而让人留恋,无情的病魔却  相似文献   

19.
十师一八四团职工马建瓴一家四口人,他和妻子都是团场普通的职工,育有两个儿子。婚后,他们与岳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从未和岳父母红过脸,顶过嘴,1997年底岳母不幸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3年多来夫妻俩精心照顾岳母,身上未发生一处褥疮,身上没有一点异味。2000年老人干干净净、毫无牵  相似文献   

20.
自2009年起,农六师一○六团妇联就将"单亲特困母亲援助活动"作为专项工作列入工作计划,3年来,这个团单亲特困母亲累计接受团工会、妇联3.5万元的救助金。多年来,该团工会、妇联把单亲特困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