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潮》2010,(10)
<正>毛泽东爱读史,也最善于读史。他和许多著名历史学家往来密切,注重帮助指导历史学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和研究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散木 《党史博览》2008,(4):52-53
毛泽东亲自创意并交代任务 历史学家范文澜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历史的史学巨著。它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  相似文献   

3.
余玮 《党史纵览》2013,(6):4-10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秘回故乡韶山、毛泽东畅游长江……伟人一个个经典的瞬间、一段段珍贵的回忆都被定格在一张张照片上,而这些照片连着同一个名字———著名新闻摄影家钱嗣杰。历史学家用自己的笔书写历史而钱嗣杰则是用相机真实地记录着历史。他家有一本特别的相册,里面装  相似文献   

4.
陈晋 《党的文献》2011,(1):117-120
毛泽东读史,不只是读中国的,同时也读外国的,特别是对西方的历史,他也是常读不懈,十分了解的。英国作家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就是他长置于床上,经常要翻阅的一本书。他既读世界通史,也读外国的国别史。为了研究美国的历史,他曾让人从北京图书馆借阅美国历史学家卡曼和施里特合著的《美国全史》等书。他还曾经特别叮嘱工作人员,借欧美的历史书,既“要有马克思主义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1949年底出访苏联期间,毛泽东比较集中地看了《彼得大帝》、《拿破仑》、《库图佐夫》等十几部欧洲历史人物传记影片。斯大林知道后评价说:“毛泽东真聪明,有空就看人物传记片,这是了解历史最简捷的办法。”西方的历史,毛泽东最熟  相似文献   

5.
历史“周期率”是历史学家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种客观历史现象的描述和概括。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所谓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从实质上说,就是执政后如何防止腐化变质,脱离群众的问题。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之中,其思想精华,对于我们今天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问题的提出和毛泽东的思考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延安时,向毛泽东提出了自己长期思索的历史“周期率”问题c他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对…  相似文献   

6.
肖伟俐 《学习导报》2010,(10):36-37
周谷城,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的领导人、著名历史学家。身为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周谷城和毛泽东的关系很密切,他曾和毛泽东同事,在一个学校教书。他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肖伟俐 《新湘评论》2010,(10):36-37
周谷城,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的领导人、著名历史学家。身为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周谷城和毛泽东的关系很密切,他曾和毛泽东同事,在一个学校教书。他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家、历史学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伟大的书法家。长期以来,他在书法的实践和研究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形成了极为鲜明的书体和艺术风格,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树立起一座光芒四射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9.
重视研究历史和运用历史知识教育全体党员、全体干部,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根据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指示,历史学家范文澜1940年1月抵达延安后,立  相似文献   

10.
“二十四史”是毛泽东读了一生的书.毛泽东阅读、批注、评论、运用“二十四史”,常常体现出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的鲜明观点.对毛泽东揽史,可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从不回避,甚至有意彰显像严谨的历史学家那样的读史情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阶级史观,对中国历史发展运动线索进行整体评述;带着浓厚的情感,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统一,关注中国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发展;对“二十四史”记载的内容,采用批判分析的方法;毛泽东读史、评史、用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借鉴治国理政方法.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实践观的历史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探索》2002,1(4):4-7
毛泽东的实践观初步揭示了历史的本质问题,毛泽东对实践的创造功能的强调则明确地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因而毛泽东的实践概念不仅是认识论的范畴,也是历史观的范畴,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历史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谷城是闻名中外的历史学家,毛泽东通晓历史。他们俩既是老乡,又曾一度是同事,因而他们也是一对老友、一对学者。 周谷城大发感慨:毛主席真是一个念旧情很深的人! 1921年,周谷城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执教英语。当时,毛泽东在一师附小任主事。同在一个学校里,彼此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常常是晚饭后毛泽东来到周谷城处,促膝长谈至深夜。有一次,毛泽东看到周谷城的书架上有英文版的三卷《资本论》,很感兴趣,说:“你读这个,不怕引起麻烦吗?”周谷城笑而不语。从此,毛泽东对周谷城刮目相看,还不时地从自己那里拿一些关于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对个人崇拜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从否定到逐步接受的转变过程。毛泽东接受个人崇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还有国际原因,与毛泽东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人际交往也有一定的关系。认识毛泽东接受个人崇拜的多重原因,有利于正确认识毛泽东,也有利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4.
大陆、台湾的几位历史学家在一起用餐时,因为其中一位是大陆研究毛泽东的知名专家,于是,大家的话题自然而然转到毛泽东的人格与政治思想等问题上。其问我(作者)谈道,我读蒋介石生活秘书翁元口述的《我在蒋氏父子身边四十三年》一书,觉得可以对蒋介石与毛泽东各自在私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作一比较,从中体会两人在政治上的根本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人民军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个是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历史学家,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风雨历程中,毛泽东与郭沫若以诗词为重要纽带,过从甚密,相互唱和.结下了别样的诗友情谊。  相似文献   

16.
范文澜是浙江绍兴人,著名的历史学家。范老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北京、开封等地教书,做过讲师、教授、院长。1940年范老赴延安,主持历史研究室工作。毛泽东指示他写一部中国通史,为某些干部补习文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诗词的第一篇白话译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吉 《党史文汇》2002,(3):37-38
1946年10月20日,解放区晋冀鲁豫边区出版的《人民日报》第三版,在显著位置刊发了范文澜用白话翻译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以下简称咏雪词)的文章,题为《沁园春译文》。该文是毛泽东诗词的第一篇白话译文。与该文一同发表的,还有范文澜鼓励音乐工作者为咏雪词配制的曲谱(见影印件)。这一曲谱,是毛泽东诗词的早期曲谱之一,也是正式发表的第一首毛诗曲谱。译文和曲谱,都是我们今天研究毛泽东诗词传播史的珍贵史料。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历史学家范文澜所作的这篇白话译文,更不知道在范文澜的鼓励下音乐工作者创…  相似文献   

18.
李铁映 《新湘评论》2014,(23):34-38
今天,我们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也是纪念铭记从鸦片战争170多年来的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也是纪念铭记马克思主义170多年来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也是纪念铭记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我们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认真学习和坚持毛泽东思想,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曾珺 《党史博览》2023,(6):42-48
<正>毛泽东一生乐于书事。他爱书如命,手不释卷。在人际交往中,但凡得知有关别人图书撰写或者出版的事情,他总是非常热心,或协助审改书稿,或为其题写序言,或帮助解决困难。本文选取几则故事,以飨读者。关心《中国经学史的演变》的写作:“倘能写出来,必有大益”在近现代历史学家中,毛泽东和范文澜的接触是比较多的。  相似文献   

20.
回顾党的历史,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到,坚持走群众路线,既是毛泽东的重要思想,也是毛泽东的伟大实践。他用他的言与行,为我们树立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之所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那是因为他始终在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