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作为一位在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大寨人,当年,在改变大寨面貌,重建大寨家园,尤其是在“大寨精神”的形成过程中,郭凤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现在,作为新时期的大寨领头人,她带领大寨人民办企业、兴农业、抓旅游、建新村,10年奋斗,二次创业,使大寨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2.
李颖 《中共党史研究》2013,(10):123-124
李静萍教授所著《农业学大寨运动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不仅深入挖掘了学大寨运动发生的历史缘由,而且深度分析了学大寨运动期间大寨典型嬗变的客观背景和主观动因;不仅客观全面记述了学大寨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和终结的全过程,而且详尽评述了运动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产生的正负两面影响。本书把持续16年之久、复杂多变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讲得非常清楚和明白。可以看出,作者是颇下了一番苦功夫的。我认为,本书有三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3.
今春2月,借去山西参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座谈会的机会,我们到大寨去了一趟。在大寨村头,在虎头山上,看到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还访问了老英雄贾进才、宋立英同志。大寨现任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同志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寨是怎样走过来的,大寨的党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情况。短短时间里的所见所闻,给我们的一个强烈印象是,大寨在重新振兴。  相似文献   

4.
给大寨插上金翅膀──郭凤莲访谈录本刊记者郭宁虎落在虎头山下的大寨村,曾经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名闻全国。经历了一坐番风风雨雨,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重返大寨以后,大寨人的心态如何?大寨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最近,记者陪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宗鼐同志在大寨...  相似文献   

5.
大寨寻旧     
大寨的虎头山上埋葬着三位名人:一位是郭沫若,一位是陈永贵,一位是孙谦。陈永贵是土生土长的大寨人,葬在大寨理所当然,而两位文学家为什么也把人生的归宿选在大寨呢?郭沫若临终前嘱咐家人,死后把骨灰分成三份,一份葬在家乡,一份撒在大海,一份埋在虎头山上。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灾害,在艰难困苦中,大寨人克服重重困难,用顽强的艰苦创业精神,为我国农业战线树立了一面旗帜。大寨的精神不但激励着亿万农民,也深深地感动着郭沫若。他曾充满深情地说:“生前我几次去大寨,看到大寨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革命吃尽了极"左"的苦头,中国的农民也吃尽了 极"左"的苦头。 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战天斗地,爱国家 爱集体,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魂。 大寨的"经"原本是"正经"。 大寨的"正经",后来被念歪了。 "经"歪了,好事变成了坏事:农业学大寨,平原造梯田;农 业学大寨,旱地栽水稻;农业学大寨,山林毁,草地耕;农业学 大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业无生 机,农民有怨声。 俱往矣,看而今乾坤朗朗万木春!  相似文献   

7.
社会广角     
大寨规划小康新村 大寨正在搞小康新村建设规划。村支部书记郭凤莲说:未来的大寨,家家户户的住宅将达到水、电、暖、煤气和卫生设施齐备的标准。大寨村先后建起羊毛衫厂、衬衫厂等村办企业和大寨中策水泥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去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1006万多元,人均收入1350元。 1月12日,山西省建设厅和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的3位教授一行7人到达大寨。已初步定出大寨新村规划:村民的住宅将新建三分之一,改造三分之一,同时保留三分之一,原有“火车皮”式住宅作为历史见证。郭凤莲说,这项工作预计在1997年前完成。  相似文献   

8.
霞飞  一民 《党建文汇》2005,(8):46-46
大灾之年,大寨用“三不要三不少”的实绩证明它是真先进 大寨本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山村,历史上就以贫困著称。1958年,在全国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中,大寨成了一个生产大队,隶属于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在党员和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  相似文献   

9.
1964年3月28日至29日,毛泽东在邯郸听取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关于大寨的汇报,又看了通讯《大寨之路》后说:“看来农业要靠大寨。”接着,周恩来总理派当时的农业部部长廖鲁言到大寨调查。调查组于1964年4月29日到大寨,成员有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许运天、国务院农办郑重、张丽云。新华社派笔者随同调查。 “好当家人” 大寨“为什么能建成稳产高产田?有什么条件?周总理让我来看一看”。廖鲁吉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调查组在大寨、昔阳住了20天,他们开座谈会,查阅大寨大队历年来投工和…  相似文献   

10.
大寨之路     
熏大队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大队党支部带领社员自力更生,发展生产。1964年2月10日,一篇《大寨之路》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大寨成为农业先进的代名词。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寨和学大寨运动又成为推行“左”倾路线的典型。轰轰烈烈的运动一直沿续到70年代末,建设大寨县成了最时髦的口号。 1980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对大寨和昔阳县“左”的错误进行了纠正——那种把先进典型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大寨之路@羊夏  相似文献   

11.
《先锋队》2004,(21)
郭凤莲,昔阳县大寨村人,现任山西省妇联副主席,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经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四届、五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获全国劳模、全国妇女十大新闻人物、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等称号。1991年11月,郭凤莲同志重返大寨后,带领大寨人经过1992年-1996年的艰苦创业,逐步走上了一条大寨精神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相适应的路子。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寨人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农业上,一个集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效益农业于一体的科技园区正悄然兴起;工…  相似文献   

12.
镌刻着深深的历史烙印,从巅峰跌入低谷,大寨人像一叶漂泊不定的小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迷茫,彷徨,一时间找不着航向。风光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大寨居然落伍了。   国人关注着大寨,世人关注着大寨。   又一个 10年过去了。这 10年,大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办起了 8个企业,形成了 9大支柱产业,固定资产达 7400万元;三层楼的准一流新学校拔地而起,农民“小二楼”住宅区又添新景,森林公园将昔日的虎头山装扮得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大寨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寨又一次令国…  相似文献   

13.
一1966年元旦,《光明日报》文艺副刊《东风》以醒目的位置套红刊登郭沫若的组诗《大寨行》。这是73岁高龄的诗人于1965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赴山西“参观农村社教工作”期间写成的18首旧体诗。这些作品大多无诗意可言,无非是以娴熟的声韵对仗技巧表达一些类同标语口号的内容。以《大寨行》总冠组诗,不但在于各篇中充斥“大寨精神卷巨澜”、“大寨人人是愚公”、“大寨精神善发扬”、“大寨杨谈随处是”、“学来大寨研科技”之类的诗句,而且其压轴之作为《颂大寨》,这是组诗中唯一的一篇迹近古风的体式,其余均系七律。虽然就内容而言说…  相似文献   

14.
割不断的大寨情结──记返乡后的郭凤莲谷峰当我踏上大寨村的土地之际,不止一次听到人们谈起大寨近年来的变化,谈起大寨的领头雁──党支部书记郭凤莲。众所周知,三中全会以来.大寨好一段时间变化不大,然而自从郭凤莲返乡挂帅后,这里近3年来的发展超过前10年。这...  相似文献   

15.
徐光 《前线》1964,(20)
一个人穷、地穷的山村——山西省昔阳县大寨生产大队,依靠自己的力量,同穷山恶水作斗争,使河山易色,变穷山沟为富饶的米粮川;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治好自然灾害的严重创伤,使集体经济更加巩固。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大寨人的英勇事迹,值得人们赞扬,特别是大寨人的“三不要”的革命风格,更值得人们学习。去年八月,他们遭受了一场特大的洪水灾害,七天七夜的狂风暴雨,给集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领导上闻讯后又打电话又慰问,又送物资又给钱,大寨人感动得落了泪。但是,他们看了看全公社、全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郭凤莲是个名副其实的“名人”。早在1964年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时,年仅17岁的她便已成为闻名天下的“铁姑娘队”的队长;后来,随着老支书陈永贵离任,她又成为闻名天下的大寨的村支部书记;再后来,先后当选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和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之后,她重上虎头山,带领大寨人重新走到“前台”,再次吸引了四面八方、国内海外的目光。几十年了,从当年的“全国农业学大寨”到今天的“大寨学全国人民”,大寨风采依旧,郭凤莲风采依旧。  相似文献   

17.
从1964年毛泽东提出“大寨是一面旗帜”以来,“大寨红旗”在中国大地上飘扬过十余年。高擎这面红旗的陈永贵也从互助组长、合作社长、大寨党支部书记一步步走进中南海,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相似文献   

18.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11,(10):37-40
曾以“铁姑娘”闻名全国的郭凤莲,一时风光无限。随后风云突变,大寨由“旗帜”变为批判对象,成了极“左”代表;郭凤莲也被调离故乡,和大寨一起沉寂十余年。1991年底,郭凤莲低调重返大寨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经商办企业,使大寨由贫困村变为亿元村。后来,郭凤莲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十大女杰”,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相似文献   

19.
马涛 《湘潮》2023,(4):14-16
<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战线的新星——大寨不仅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为许多外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所瞩目。周恩来陪外宾三访大寨更是被传为佳话。20世纪60年代,阿尔巴尼亚和苏联关系恶化,苏联中断了对阿的援助。阿无法实现五年计划的目标,于是向中国求助,并提出了庞大的援助清单。当时中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面对这份长长的清单,周恩来决定邀请阿代表团去“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大寨参观,  相似文献   

20.
走近大寨     
我是带着探秘的心情走近大寨的。大寨人曾大战虎头山、狼窝掌,在乱石堆积的荒坡上开拓出稳产高产梯田,成为60、70年代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那么,今天的大寨究竟怎么样呢?走近大寨,远远地望得见村委会楼上两个醒目的大字———大寨。门两边的白墙上写着大寨人创业的座右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主人的安排下,我们先沿着石阶登上了虎头山,但见崇山峻岭上松柏苍郁,景色宜人。这里既有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更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有敬爱的周总理生前3次来大寨住过的窑洞,有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