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的变革时代,总是需要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作先导。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史。1978年前后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解决的是“真理观”问题,冲破了“两个凡是”的“左”的桎梏。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促进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解决的是姓“资”姓“社”问题。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从党的十五大开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把解放思想推向新的历史高度。这三次思想解放大讨论。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从而推动党的建设和社会丰义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支部生活》2006,(11):6-1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3.
贯彻十五大精神,有许多事情需要抓紧去做,需要落实,但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带来改革的突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经历过两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第二次以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两次思想解放都推动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我们正面临着党的十五大带来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这就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这必将推动我国经济新的全面发展。面对贯…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年来,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实现了三次思想大解放,逐步深化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步步推向前进,使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世界上,显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三次思想大解放是相互紧密联系的逻辑发展,前一次思想解放为后一次思想解放开辟道路,并对新一次的思想解放提出要求和提供相关的条件;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实现并不是思想解放的终结,而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三次思想大解放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前进道路上及时总结经验又坚持排除干扰的成果,总结其间的经验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征程中取得更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90年的党史在某种意义上讲是90年党的思想解放史。本文以“发展”这条逻辑主线分析和总结我党历史上的五次思想大解放,以期探寻思想解放内在的发展逻辑规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有力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6.
曾胤 《揭阳论丛》2006,(4):35-3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7.
孔长起 《求贤》2011,(12):4-5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事关小康社会建设新胜利、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重大抉择,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全会通过的《决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8.
杨松望  史书华 《新长征》2011,(12):12-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凸显了建设“文化强国”、首重“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一种文化回归民生本位的深刻自觉。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当代党员》2011,(11):10-1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王友洛 《学习论坛》2009,25(11):5-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加深对这一重要论断的认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和展示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实行的深刻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深刻变革来说,就是实现四大历史性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片面追求GDP到科学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四大历史性转变为动力,经济建设从“濒于崩溃的边缘”到“当惊世界殊”;政治建设从人治到法治;文化建设从单一封闭到繁荣开放;社会建设从未曾破题到强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道路的开拓,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结果。其中,突破“本质主义”观念束缚,既是思想解放的对象,又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成果。反思“本质主义”观念的理论缺陷和实践危害,总结思想解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同时与“反本质主义”划清界限,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坚持正确的认识原则,对于我们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顺应时代要求、人民意愿、实践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高度自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以改革的精神和扎实的作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引起社会精神生活的剧变。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以党的决议的方式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道德建设”的概念,并提出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意识。到了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按照这一决议的规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体系结构包括一个核心,即为人民服务;一个原则,即集体主义;五个基本要求,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三个道德领域,即社会公德领域,…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06,(11):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十一五”开局之年、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作出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集中体现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成果,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8.
刘伟 《唯实》1997,(11)
无论是从理论逻辑上讲,还是从我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上看,所有制改革均已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如果说70年代末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进而回答了社会主义要不要改革这一历史命题;如果说90年代初围绕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市场经济的大讨论是第二次思想解放,从而回答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体制;那么,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尤其是报告中关于所有制改革的思想,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建立在怎样的财产制度基础上?围绕这一命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至少作出了四方面的重大突破,切实体现了党在所有制改革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党建文汇》2007,(11):16-16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全面吹响了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不同历史时期,党根据实际赋予了强国概念不同的内涵。在革命年代,党领导人民为“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富强”的基础上正式表达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强国目标的内涵不断进行符合实际的调整,最终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后,党立足国内外实际,赋予了社会主义强国目标以新的内涵,最终实现强国目标具象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