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犯罪是由犯罪人、被害人和犯罪行为三个要素组成的,被害人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刑法作为重要的刑事实体法律规范,在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保护被害人的重要法律规范。同时在刑法中,被害人也具有多重的作用,对刑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被害人”一词,主要是指因他人的犯罪行为而使其合法权益受到直接侵害的自然人、法人和国家。①通常称之为“犯罪被害人”。所谓被害,不仅包括人的身体和财物被害,而且也包括由犯罪行为造成的正常活动干扰和精神损害。本文所用“被害人”一词主要指个人受害者。   一、…  相似文献   

2.
犯罪被害人学视阈中的被害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犯罪研究》2014,(6):10-19
传统犯罪学研究遵从"犯罪中心主义",作为犯罪对象的被害人长期未受重视。犯罪人、被害人和犯罪行为是犯罪学的核心要素,绝大部分犯罪中都存在犯罪人和被害人互动的现象,忽视被害人的犯罪学研究进路是片面的,不可能全面揭示犯罪原因及提出科学的犯罪预防对策。犯罪被害人通常在生理、心理、社会或行为等方面存在一些被害性因素,导致自己更容易成为犯罪的侵害对象。通过对这些被害性因素的分析,结合部分常见犯罪的案发特征,提出被害预防的有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玩忽职守犯罪的损害赔偿是指:玩忽职守犯罪的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而对被害人造成财产损失或某种特定的非财产损失时应承担补偿被害人损失的一种民事责任。要求玩忽职守犯罪行为人承担损害赔偿主要有以下现实意义:一是可以保护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受侵犯。玩忽职守...  相似文献   

4.
丛生  昌武 《法庭内外》2008,(2):32-3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的—个特殊程序,其立法的宗旨是在惩处犯罪的同时,及时挽回被害人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效地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减少犯罪行为带来的社会危害,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国家司法机关的主要任务是对犯罪人定罪量刑,强调国家刑罚权的实现。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作为犯罪行为直接受害者的被害人,其权益往往被忽略,损失得不到实际有效的弥补,导致被害人生活贫困、精神创伤无法弥补,甚至转变为犯罪人。因此很有必要构建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犯罪被害人的权利进行更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姜声莲 《法制与社会》2013,(19):181+18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将被害人陈诉列为直接证据,被害人作为犯罪侵犯的客体,是犯罪行为最直接的受害者,也是其中亲身经历者,而被害人的心理直接影响到被害人的行为,因为他们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提供情况的准确性和真实、客观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案件的侦破。女性被害人以遭受性侵犯的心理状况最为典型,通常出现惧怕、恐慌、愤怒、报复、屈辱等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案件的侦破和女性被害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对遭遇性侵犯的女性被害人的心理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7.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是指国家对于受到特定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或者其一定范围的近亲属给予适当经济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它是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特殊保护措施,属于刑事诉讼的附属程序或者是承继刑事诉讼的善后程序。对刑事被害人进行国家补偿,并不是国家代替犯罪行为人或者对犯罪行为依法承担民事赔偿义务的责任人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8.
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犯罪后,控告他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属于刑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不要求出于特定的动机或目的;犯罪分子所“揭发”的他人犯罪行为,包括揭发者是被害人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司法保护制度 ,它是对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及其遗属给予经济补偿的制度。犯罪被害虽是由犯罪行为人直接造成的 ,但国家对公民的保护不力也是其中的原因。因此 ,国家也应对被害人承担起补偿责任。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应当包括补偿的对象、申请补偿的条件、补偿的裁定机构、补偿金额和支付方式、补偿金的减少和不予给付、补偿金的来源与管理、补偿的程序等。  相似文献   

10.
张亮  赵智慧 《法制与经济》2008,(12):76-77,79
“有犯罪必有被害,有被害必有救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进步的标志,关注弱势群体意味着社会的文明与富庶,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价值冲突中终于获得了刑事被告人的权利斗争胜利时,绝对不应当忘记遭受犯罪行为切肤之痛的被害人的呻吟与呐喊,也没有任何借口对这种呼声置若罔闻。刑事审前程序属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部分,此阶段的刑事被害人的地位和权利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审前程序中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在整个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一、被害人陈述的特点 刑事被害人的陈述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证明的直接性。由于被害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所以被害人一般均会积极主动地向司法机关提供证据,又由于其本身是直接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人,与犯罪分子直接接触过,所以不仅能详细叙述犯罪过程的各种情节,而且还常常指出犯罪分子的外貌特征,这一证据显然有利于我们查清案情,指控犯罪。  相似文献   

1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司法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及有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笔者认为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遵循的应是下述两种理念:其一,公权与私权并存时,强调公权优于私权。当犯罪行为与民事侵权并存时,立法者认为犯罪本质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侵犯,即便是存在被害人的情形下,也认为是对整个社会的侵犯,而非简单地对个人的侵犯。因此,应先由国家对该犯罪行为追究,进入提起公诉阶段时,才允许私人就其民事赔偿部份提出请求,被害人首先要服从国家追究犯罪的需要。其二,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强调效率优先。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立法者关注的是国家…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是指其正当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之人,即直接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实体,也是刑事诉讼启动因素之一。它是刑事诉讼中所要保护的中心人物,同时,在有被害人的案件中,刑事诉讼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追究犯罪和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修复性司法日益成为新的刑事司法理念。该理念旨在倡导修复为犯罪行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使受到犯罪行为伤害的被害人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因此,该理念强调在刑事司法过程中提高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充分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本文指出在犯罪行为人的经济赔偿无法弥补被害人的损失时,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便显得格外重要与迫切。  相似文献   

15.
拐卖儿童犯罪不仅严重地侵犯了儿童的人身权利,妨碍社会管理秩序.严重地破坏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危害社会治安,而且给被拐卖儿童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在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时,既要对犯罪分子严惩,又要切实保护被害人家庭的合法权益,判决责令罪犯适当地赔偿经济损失。因此,笔者就拐卖儿童犯罪附带民事诉讼的有关问题作如下探讨。一、对拐卖儿童犯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必要性依照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确定一个犯罪行为在承担刑事责任之外,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主要在于犯罪者实施的犯罪行为在客观上是否给被害…  相似文献   

16.
《政法学刊》2022,(3):44-50
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有别于生活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将被害人过错定性为酌定量刑情节不仅忽视了其在犯罪构成中的体系性地位,导致犯罪认定出现偏差,更加剧其在量刑中被有意无意忽略的风险,导致罚过其罪。事实上,犯罪行为人与有过错的被害人共同分担不法与责任,关系到罪质有无、罪量大小的认定。被害人过错本质是“被害人不法”,对其进行评价不会对被害人造成二次伤害。特殊、急性的被害人过错可以作为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但不能一概将该标准套用于其他被害人过错情形的认定,否则会导致将慢性、长期的被害人过错与轻缓、即时的被害人过错等情形错误地排除出犯罪构成体系,致使不法与责任完全由犯罪行为人一人承担,有损个案公正。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对象,侵财犯罪和其他类型犯罪一样侵犯了他人合法权利,理应受到同等保护,文章从当前我国刑事司法对侵财类犯罪案件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不足之处出发,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侵财犯罪被害人权利得到保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刑事被害人在犯罪行为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表明,刑事被害人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应当得到与其所遭受的犯罪侵害相适应的刑法保护。但是,由于扭曲的犯罪观和群体主义本位价值观的制约,以检察机关的公诉权为代表的公众利益却侵蚀了刑法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论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已为很多学者所关注,一些学者得出的结论是:没有犯罪人就没有被害人,犯罪人与被害人互为存在的前提。但是,仅作出这样的结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深刻研究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关系,以弄清被害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对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一、犯罪人与被害人关系的静态分析犯罪人与被害人是犯罪这一社会现象的具有相互联系而又利害相反的两个方面。可以说,犯罪行为就是犯罪人与被害人双方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没有犯罪人就没有被害人;反之,没有犯罪的被害人也就没…  相似文献   

20.
"犯罪往往不是犯罪人单独造就的,而是犯罪人和被害人共同制造的社会事件,因而被害者往往对犯罪事件的发生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1]特别是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犯罪案件中,有时被害人不仅是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者,还可能是犯罪行为的引发者和推动者,对犯罪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