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陵的觉醒     
在安徽省,我们访问了马鞍山和芜湖市以后,又溯长江而上,抵达了“铜都”——铜陵市。这是一个有62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其中市区人口为27万)。它的建市历史只有37年(始于1956年),而采冶铜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市内今存有金牛洞、万迎山等古代采冶遗址。现今地名铜官山,是因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于此设立过“铜官”而留下的名字。1987年,考古工作者清理发掘了凤凰山金牛洞等商周铜矿采冶遗址,发现了部分采矿井巷和炼炉、铸模、铜锭等采冶遗物,并出土了一批矿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器皿。部分标本经测试距今  相似文献   

2.
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23年,年仅32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病故于巴比伦。遗体随后被转移到古埃及的孟斐斯市(遗址在今开罗之南),保存了约20年,后来重新埋葬在他亲手建立的亚历山大港。公元前3世纪结束时,遗体被转移到另一处墓地。  相似文献   

3.
陈保亚 《思想战线》2006,32(2):105-116
滇僰古道始于僰道(今宜宾),经昭通、曲靖到滇池,沿途保留了比其他川滇古道更多的遗迹和文物,是古代连接四川和云南的第一通道。中原商周青铜器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多采用滇僰古道上今永善、昭阳、巧家的铜矿,证明滇僰古道最早形成于殷商时期。滇僰古道和公元前2世纪横贯云南东西的铜鼓分布线路的衔接,证明了滇僰古道是蜀身毒道最重要的必经之路,是古代中国沟通西域的重要路段,也是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的一条主干道。秦开五尺道、汉开南夷道、汉魏晋以来的墓和碑刻、唐袁滋的出行路线、西南官话的渗透,证明滇僰古道一直繁荣到近代。  相似文献   

4.
商周的鄂地、鄂国,当本因其地多鳄鱼而得名。周代的姞姓鄂国,是商代噩国的延续。近年的考古发现证实,西周早中期的鄂国地望在今随州一带,西周晚期后段至春秋早期的鄂国地望在今南阳境内。鄂国领域可称鄂地,但鄂地并不等同鄂国。周代的鄂国唯有一个,周代的鄂地却有多处。史载西周晚期的楚君熊渠"至于鄂",学者大都以为是熊渠征伐鄂国。分析西周后期江汉地区的形势和楚国发展的趋势,印证周代楚国的相关史料,熊渠所至之鄂只应是史称"东鄂"的今鄂东南鄂州、黄石一带。"东鄂"本是商周南土扬越部族的世居之地,并未成为姞姓鄂人所居之国。楚人至鄂而占据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中心的商周铜矿资源最丰富、矿冶水平最先进的基地,才有了富国强兵、开疆拓宇的大发展。熊渠封立的鄂王居邑,未必是旧说的今大冶金牛镇鄂王城遗址,有可能是西北距鄂王城遗址数千米、出土西周中晚期青铜礼乐器的今武汉江夏区湖泗镇境内某处两周遗址。今湖北省简称"鄂",即原始于商周的鄂地、楚国的鄂邑、秦汉的鄂县、隋唐宋的鄂州。  相似文献   

5.
盗墓为何愈演愈烈本刊记者周剑敏位于湖北中腹部地区的荆沙市、荆门市一带,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之后,楚国在江陵纪南城建都达400余年。以纪南城为中心,延伸到荆沙、荆门、当阳、枝江4县、市的许多乡镇,分布着难以计数的楚国...  相似文献   

6.
长沙国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国建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废于新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中经吴氏、刘氏二姓,十四代,共二百多年。长沙国主要在今湖南地区,但版图最大的时候,北界到达今湖北与河南交界处,东界到今江西鄱阳湖以东,南界到今广东的连县,西界到今广西东部的灌阳和全州,地跨今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五个省份。 由于年代久远,历史文献资料对长沙国的记载甚少,但解放以来,湖南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掘了数以千计的长沙国时代的墓葬,其中特别是对长沙国丞相利苍以及几个长沙王墓葬的发掘,为我们研究长沙国的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根据湖南地区的考古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对西汉长沙国作一粗略的论述,望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7.
秦皇岛的名字真的和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有关系吗?这位皇帝建立的秦朝都城位于今陕西省的咸阳,其陵墓则位于今西安市东部。七十年代从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成为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然而,秦皇岛市则位于一千多公里外的渤海岸边。原来,秦始皇称帝后,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安抚民心,曾多次到全国各地巡视,包括到渤海边的今秦  相似文献   

8.
子荷 《中国减灾》2009,(9):46-47
孙叔敖(公元前650-593年),姓荔,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有新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和中国学术界关注已久的问题。过去我们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国际学术界只承认有断代史的三千年,前两千年只是神话传说,不能算历史。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我国古代史书为此能提供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始年———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彼此歧异,或多缺失,难以考索。自西汉末年的刘歆起,两千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试图解决这一学术悬案,然由于夏商周三代编年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任何个人的力量都难以取得突…  相似文献   

10.
邢姓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以国名为氏,出自姬姓。《元和姓纂·五青》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诸侯,周公旦的第四子被封于邢国(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公元前662年,邢国被翟国攻占,后来齐桓公联合宋、曹等国救邢,把它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公元前635年,邢国被卫国所灭,其族人遂以原国名为氏。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小弟姬友(周厉王少子)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了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的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坏人、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太史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说,位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今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新密东南)两国之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既安全,日后又可发展,可以把妻子儿女安排到那里。郑桓公采纳太史伯的建议,于公元前772年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  相似文献   

12.
<正>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又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他是中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着重探讨"金"木"水"火"土"等因素与当时君  相似文献   

13.
并萱 《今日山西》2003,(2):13-13
今年,古城太原以崭新的风貌迎来了建城2500年。在2500年历史长河中,太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和文人墨客,有许许多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太原市委、市政府把今年确定为“招商旅游年”,并组织一系列纪念活动,以展示太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新世纪新太原改革开放、政通人和、富裕文明的新形象。据历史文献记载,晋阳古城见载史籍的最早年代是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太原古称晋阳、并州。西周时(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属唐国领地。公元前497年,建成晋阳城(今晋源镇以北一带)。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置…  相似文献   

14.
世界钱币文化,分东方、西方两大系统。作为东方钱币文化代表的中国钱币,起源于3600多年前商周(公元前17世纪—前3世纪)之际,是由贝币开始的。西方最早的钱币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比中国钱币大约晚800年。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空首布(国1)和针首刀(图2),分别由农具的铲和牧民的刀演变而产生。空首布流通于黄河中游,逐渐发展为平首布,外形开始复杂起来,是当时最富变化的一种。最后改进为圜(音元)金<1>。针首刀流通于燕国境内,依次发展为尖首刀、明刀。向南影响齐国,才有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巡礼     
白坡德 《今日民族》2010,(11):18-21
元江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源于藏北高原古羌族氐羌部落。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开始南迁,途经秦岭山脉、大凉山、金沙江、洱海、昆明等地,逐步沿哀牢山迁入今元江县境。  相似文献   

16.
<正>禹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他一改以前单纯用堵的办法为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成功。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孙叔敖公元前630-前593年,楚国期思(今河南省固始)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公元前605  相似文献   

17.
京剧人物脸谱漫谈之三──西楚霸王项羽霍建瀛本期介绍京剧《霸王别姬》的男主角项羽。项羽(公元前232年──前202年),姓项名藉,字羽。下相人氏(今江苏省宿迁县西部),出身将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以陈胜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8.
丝绸与“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骄傲,几千年来一直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丝绸的生产就已有相当基础,丝织品已开始外销。当时中国与希腊的丝绸商人开辟了从天山北麓通过中亚、西亚和俄罗斯南部的道路,形成最早的“丝绸之路”。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贸易更加兴旺发达,全国各地生产的丝绸集中到当时国都长安(今西安),由骡、马、骆驼驮运,经甘肃的兰州到武威,穿越河西走廊,到达当时东西方交通的的枢纽——敦煌,运往现在的巴基斯坦…  相似文献   

19.
王生铁 《世纪行》2007,(10):7-9
什么是荆楚文化?荆,是指牡荆,楚是指灌木。古代用荆楚一词,意为荒芜之地。所以先秦时把荆楚一带的文化视为蛮夷文化。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自晋巫臣使吴(公元前584年,鲁成公七年)至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的七十多年中,吴从极为落后的国家,一跃而为军事强国,把肇基数百年的强大楚国打败,灭掉了楚的东方属国徐、群舒、吞并了楚的大片东部领土,如州来、钟离、巢等地,尤其是柏举(今湖北麻城)之战,吴联合唐、蔡从淮水流域分三路进军,取得了五次决定性的胜利,一度占领了楚国的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