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模式是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然而,随着冷战全面爆发,苏联强行把这一模式推广到东欧各国,给这些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斯大林去世后不久,在东欧一些国家就发生了对苏联模式的冲击和改革.但是,断断续续的改革并没有使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模式的痼疾,最终导致各国彻底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2.
民族政策与苏联解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是世界上民族最多、问题最复杂的国家。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苏联曾刻意塑造"苏联人民",并一直大力宣传取得的民族国家建设成就,但在民主化改革和允许民众进行选择时,各加盟共和国都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了苏联这个联盟国家的整体利益之上,国家认同感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实践证明,苏联按民族划分行政区域的做法无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并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晓夏 《南风窗》2010,(2):81-82
凭借着猫鼠游戏的技巧,苏联境内的作家和学者获得了有限的言论自由。因此产生的大量文艺作品也推动了苏联的思想解放,为后来者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1978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大规模考察团对苏联东欧国家进行了访问和考察。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这些访问和考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具体说来,中国共产党考察苏联东欧改革对中国改革开放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模式多样性的认识;二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三是丰富了中国改革理论的思想来源;四是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绿色政治"与苏联解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苏联动乱和解体的过程中,"绿色政治"和生态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作为苏联改革指导思想的"新思维"与"绿色政治"之间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甚至有着某种渊源关系,苏联解体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思维"被绿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苏联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在"绿色政治"影响和掩护下的基层生态民主民族运动则是苏联解体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过决定性影响。苏联的每次改革都是为了提高社会主义体制的效率,但各个时期改革的目标不同,效果不同,结果也不同。从冒进的赫鲁晓夫到保守的勃列日涅夫,再到过渡性的安德罗波夫,最终,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苏联为世人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崛起、争霸、危机、改革和解体的历史悲喜剧.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的组建、发展及解体与其实行的独特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在十月革命后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苏联能够成功组建并维持近70年,自有其值得关注的经验,但民族问题长期存在、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始终得不到解决,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也说明,苏联的民族政策存在致命的缺陷.在苏联解体20年之后,重新思考和总结其民族政策的经验教训,对于现存多民族国家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联剧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问题在于如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找出其中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或者说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不是简单地把各种有关因素加以罗列,不分主次,更不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剧变过程中呈现出的种种因素任意夸大或缩小。本文认为,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由此出发,结合我国现实存在的客观情况,我们可以从苏联剧变得出以下深刻教训: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不断地改革才能发展,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变,说到底也取决于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1982至1984年,是苏联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富有启迪意义的治理时期."此间,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励精图治,其主要政绩有:一、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问题上多方创新与发展;二、强化劳动纪律、整饬社会秩序与惩治腐败;三、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有效地遏制了经济的持续衰退.总之,安氏治下的苏联社会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究其原因,除了苏联国内存在驱动改革的客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与安德罗波夫亲身历经过1956年匈牙利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0.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中力主革新的一派代表人物,他执政后,始终把改革事业置于首位,并逐渐提出改革不限于经济体制,而是包括政治、社会等全面的改革。苏共二十七大和一月全会(1987年)以后,苏联推动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势头更为强烈了,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们看到,当前苏联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理论、口号以及实施措施方面出现了一些引人瞩目的动向,本文试图对这些动向及其发展前景作一粗浅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勃列日涅夫时期利益集团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损毁表现在两方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而抵制改革,直接阻挠了传统经济机制弊端的革除,使这些弊端积累;为了谋取新的私利,形成"分利坏效应",使社会动力改变,放大了传统体制弊端。这导致戈氏改革前,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已经发生偏转。  相似文献   

12.
黄立茀 《南风窗》2008,(16):54-57
1991年底,苏联在历史的瞬间剧变:俄罗斯终结社会主义,折回世纪初抛弃的资本主义。苏联剧变的原因何在?史家见仁见智:帝国主义和平演变说、斯大林体制弊端说、戈尔巴乔夫叛徒葬送说……还有,"苏联人不需要苏联"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著名的院士曾充满愧疚和负罪感地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相似文献   

13.
赫鲁晓夫执政后,以1958年成立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为契机,开始着力进行文化领域的改革。本文以该委员会解密档案为依据,分析了1958至1962年间苏联在文学、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和图书馆事业等文化领域的政策调整,并简要总结和评述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文化政策调整的特点与效果。  相似文献   

14.
侯艾君 《南风窗》2010,(11):80-81
戈尔巴乔夫延续了官方自由主义改革路线,但必须比赫鲁晓夫走得更远——改革已不能满足国民的胃口,破坏性冲动已占上风。对比在拖拖拉拉改革中迎来自己末日的沙俄罗曼诺夫王朝,苏联大厦可以说是在匆匆忙忙的大拆大建中垮塌的。  相似文献   

15.
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对苏联剧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至今已有将近20年,但是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过,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还是出自苏联执政党自身,苏联干部制度中的"职务名册"制以及由此造成的特权阶层给苏联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结果,对苏联剧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苏联剧变是苏联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子系统深刻变化并最终瓦解的结果。在强国家—弱社会格局下,苏联的社会与国家高度同构,社会整合与政治整合高度重合。长期以来,苏联由于对整合对象的作用认识不够,整合中心单一,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后,社会分化加剧,社会整合机制逐渐失效。社会整合失效既伴随着政治整合失败而发生,同时也是剧变发生的社会性因素,并且社会解体加剧了政治剧变的负面影响。通过探究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社会整合失败的原因,可以得到一些教训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很注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首先感觉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要提出新思维?苏联为什么要搞改革?在去年下半年多数人还认为这是个策略性的改革,现在已经不大听说了,基本上都认为是个战略性转变,是苏联要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是很同意这一看法的。今天的这个时代已不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了,而是科学技术里出政权。如果苏联再不花大力气发展科学技术,只是把钱花到军费竞赛上去,再想争霸、想搞军备竞赛,到二十一世纪比美国落后得就会更多,美国在经济上就会把它拖垮。但总的来讲,《改革与新思维》一书里面强调对时代的认识,对战争的认识,如对核战争的认识就变了。形成苏联这样的认识的因素很多,我的想法是新思维是个世界潮流。不仅从苏联角度看,其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在放慢,而且整个国际共运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否则,波匈事件、南斯拉夫和东欧各国的改革、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改革以及今天中国的改革又怎么会发生呢?从整个世界潮流看,社会主义的发展已到今天,不仅从本国看,就从整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也必然出现这个潮流。这说明国际共运需要再思考、再认识、再发展。戈尔巴乔夫比较聪明,又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提出新思维与改革,其改  相似文献   

18.
近来,在许多俄罗斯人的社会意识中出现了一种为斯大林主义正名,甚至颂扬斯大林主义的倾向.这是对破坏性的后苏联改革的反应所引起的.苏联的成就,如国家工业化、科学文化的发展、居民的社会保障(全民就业、免费教育和医疗、实际上的免费住房、一个月的休假等),都被重新归功于斯大林,更不用说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了.  相似文献   

19.
俞邃 《当代世界》2011,(12):50-55
今年12月是苏联演变(含苏共消亡、苏联解体两层意思)20周年。20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是很多的,围绕苏联演变原因的探讨尤其热烈。本文就戈尔巴乔夫时期以失败告终的改革的背景、历程、教训、原因以及相关思考,在回顾基础上作一综述。限于篇幅,只能择其要项,谈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给苏联的内外政策带来了一股新风。在对内问题上,他提出了改革和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纲领;在对外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政治思维。正如戈尔巴乔夫所说,"世界上的新问题不能按照过去世世代代留下来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了。"核时代要求克服对现实世界理解的陈旧模式,制定适合于时代的崭新的政治思维,用新的态度和新的方法解决国际问题。如果说改革是苏联经济生活的革命的话,那末,新的政治思维是苏联在对外政策问题上和国际问题上同以往形成的观念的决裂,也是在观念上的革命。新思维固然是苏联国内经济改革推动的结果,是为国内的进步发展创造正常的国际条件,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新思维也是"对当代世界的现实深刻思考的结果。"这种经过痛苦思考产生的新思维同以往苏联的理论概念有着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