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人们关心最深、感受最切、困惑最多的话题。去年,哈佛大学由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本·沙哈尔开设了一门“幸福课”,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这里反映出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选择的增多,人们的幸福感似乎并没有相应提高。因此,幸福国家、幸福社会、幸福家庭、幸福人生,甚至幸福政治、幸福经济等词语,频频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自有人类以来她都被看作人类追求的目标。然而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视角看,在我们国度里幸福不应看作对个人歌功颂德的工具,而是人们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追求国泰民安的祈盼。针对目前社会部分人群对"幸福"的街谈巷议,文中通过对幸福的涵义、幸福的价值和幸福对社会进步作用的解析,阐述人类争取幸福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3.
卢俊卿 《传承》2012,(17):66-67
旧的商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旧商业文明缺乏对人的关怀的弊端日渐凸显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幸福。其实,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幸福是对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追求幸福,提高人们幸福感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种幸福文化也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余进军 《前沿》2013,(8):60-61
民生幸福是任何一个国度和任何一个社会都想要达成的目标,民生幸福不仅代表人民能够过上幸福满足的生活,这其后折射出的是一个社会的体制与现状是否合理与完善,好的社会体制才能对民生有保障,才能让人们安居乐业,感到幸福。本文从伦理视野下的民生幸福观和民生幸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进而论证民生幸福的伦理确证形式。  相似文献   

5.
何菁 《前沿》2002,(8):100-103
本文从“幸福”这一范畴概念的阐述入手 ,探讨幸福的真实内涵 ,分析历史上人们对幸福的三种不同理解 ,得出幸福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 ,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并由此作为切入口 ,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和现实任务 ,分析了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彭志敏 《传承》2008,(22):106-107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以解决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人生基本问题。"幸福指数"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是中国政府把推动社会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关心和解决人民的具体社会生存矛盾。幸福指数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幸福指数应该有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7.
所谓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感受,而“幸福指数”即是衡量这种感觉的主观指标,涉及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是社会和谐程度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8.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以解决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人生基本问题."幸福指数"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是中国政府把推动社会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关心和解决人民的具体社会生存矛盾.幸福指数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幸福指数应该有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9.
德性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性概念,它与人对自己的实体性理解相关。而幸福则是一个精神性概念,它关涉人生整体而又包含诸多要素。德性与幸福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内在关联,德性是幸福的内在要件,而幸福又反过来促进德性的发展。但就当代中国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关系和伦理关系日益被金钱、货币或资本等抽象的物化力量所渗透甚至代替,因此,就人们的主观生活感受或思想观念而言,人们也日益将自身理解为一种单纯的或抽象的利益主体、需要主体以及为满足这种利益和需要而进行市场交换的抽象交换主体。总之,日益将自身理解为一种脱离社会生活关系和伦理关系之外的抽象"主体",因此,传统的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逐渐丧失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内在关联出现松动,而且出现了德性与幸福双重的背离与失落。培育人们的德性,重构德性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是走出当前道德困境、增进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创造幸福     
"幸福在哪里呀,朋友呀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几十年前的歌又不停地在耳边响起。幸福是目标,是自有人类社会后就不断追寻的目标。为了追寻幸福,人们可以忍受难以想象的境遇;为  相似文献   

11.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人民警察也不例外。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然而,现代人在热切企盼幸福、努力追求幸福的同时,却觉得幸福渐行渐远。如果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道教的生命幸福观中,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幸福观中吸取一些人们追求生命幸福的宝贵智慧,即使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快速的生活节奏,人民警察仍然可以通过提高感知幸福的能力,构筑通往幸福的桥梁,降低评价幸福的底线来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比较北欧、美国、不丹三种幸福形态并借鉴它山之石,结合中国国情,探索中国式幸福的"特色"、社会图景与构建路径,旨在厘清什么是中国式幸福,如何发展中国式幸福。中国式幸福是一种偏理性主义的幸福,经济幸福水平适中,国民幸福感较高,强调社会成员共创、共享幸福,物质与精神幸福相统一,注重幸福的简约与可持续,追求人民普遍幸福。中国式幸福由经济幸福、社会和谐、精神幸福、生态文明和身心健康"五维一体"构成其社会图景。构建以幸福为本的发展目标、提升幸福生产力、减少痛苦(不幸福)因素、培育国民理性健康的幸福观、营造幸福农村与幸福企业等,是推进中国式幸福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08,(7):94-94
宁淼、陈汉省在《理论导刊》2008年第3期撰文认为,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国度,人们对幸福的定位和追求不一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幸福的要求更加体现出时代特征与和谐特质,作为城市,必须适应这  相似文献   

14.
章娅 《乡音》2011,(6):1
古往今来,人们对"幸福"有过多种诠释,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生活美满、精神充实。可能在一些精英群体的话语体系里,幸福来源于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幸福更多的来源于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里,有安身立命之居所,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工  相似文献   

15.
李浓 《前沿》2005,(2):164-166
伦理道德是所有追求最大幸福与利益的人们的行为规则系统, 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我国的社会道德正发生剧烈的嬗变。21世纪的社会环境为我国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有网友说,中国社会太复杂,我宁做幸福的猪,不做痛苦的人;而2000多年前先哲苏格拉底曾说,我宁愿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做一个幸福的猪。我们发现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幸福就是一种理想,不可能得到;幸福是忽悠;  相似文献   

17.
幸福指数:和谐社会发展的新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芳 《新东方》2006,(3):39-41
各地“两会”陆续闭幕,出现耐人寻味的变化:幸福指数被普遍纳入地方发展目标,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新指标。一、什么是幸福指数幸福指数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他认为,幸福=效用/欲望。我国有学者指出,幸福指数应是一个包括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在内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简单来说,幸福指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或者说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值,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对于自身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在我国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表…  相似文献   

18.
提升浙江人幸福指数的政策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幸福指数(Happiness Index)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关注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活品质之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市民感受幸福的能力及其真实的幸福感受,这一切都与人们的幸福观问题密切相连。虽然幸福观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但围绕"打造生活品质之城"这一主题,构筑社会主流幸福观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有必要对生活品质与人们的幸福观问题进行伦理剖析,进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生活品质与人们的需要层次、生活品味、生活态度等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直接相关,科学的幸福观能帮助人们提升需要层次、提高生活品味、和谐生活态度,从而提高感受品质生活的能力,最终实现品质人生。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崇尚的幸福是一种自觉空性,并依此而存的自在状态,由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个不同层次的幸福目标构成。佛祖就是实现幸福的榜样,它教育人们通过不断反省自身、与人为善、尊重自然、实现自在的幸福。佛教幸福观帮助人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谛,对当代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态教育提供可借鉴的价值体系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