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颜旭 《前线》2020,(4):22-25
人类发展史既是一部人类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不断战胜各种疫魔的历史。面对难以琢磨的传染病疫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可能会受到侵扰。在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波及全球的当下,需要世界各国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深化国际合作,强化包容联动,共同铸起捍卫生命的铜墙铁壁。  相似文献   

3.
胡敏 《先锋》2020,(3):18-21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近年来全球遇到的一次规模较大的传染病疫情。疫情暴发后,中国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内基本遏制了疫情在国内蔓延势头,疫情防控形势向积极方向拓展,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效率。目前,疫情正在全球大流行,国际防控形势异常紧要,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国际社会合作的日益加强,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将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国的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也显得更加紧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为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在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内引领地位的同时,把握提升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机遇,在尊重意识形态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积极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5.
《理论建设》2021,37(2):38-47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卫生治理难题,考验着当下全球性疫情治理机制。在疫情治理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出现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理念为全球疫情治理开具了一味良方,即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它将人类当前疾病的医治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把全世界的人联合了起来,团结协作共同应对重大疫情,使人类更健康地生活着。当前西方倡导的疫情治理理念使全球疫情治理机制无以为继,难以有效阻止疫情的蔓延,相反中国秉承的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已经成功遏止了疫情的全国性传播,并及时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医疗卫生公共产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既会扭转当前人类疫情治理的被动局面,也会激发人类对未来传染病治理的集体安全意识,并对后疫情时代人类卫生健康及全球事务治理格局的重新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人类共同“命运”之上的“共同体”,对“命运”意蕴的解读,将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整体阐释、对外传播和全球认同。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命运”一词的翻译也在不断调整演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西进之路”过程中的误读与曲解,部分正是由于中西文化间关于“命运”的不同体会和认识。因此,必须回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重要论述中,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命运”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8.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驱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注重理论创新.新时代,面对国内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在思想、方法、目标等方面创新国家外交及国际关系理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在深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突破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旧体系,积极提高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重构,肩负起自身承担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方略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坚持循序渐进、合作共赢原则的基础上,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大领域,即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坚持对话协商原则,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平等正义和均衡正义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建设从理论上来源于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历史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国际秩序观的演进,文化传承于中国文化中的“天下共同体”思想,实践立足于全球治理秩序变革的现实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论内核、以多维文本传播为话语方式、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实践路径,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面对西方价值渗透、西方话语传播强大等因素挑战,我国应不断完善中国综合国力基础,塑造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增强国际制度性话语权,打造融通中外的人类命共同体话语传播体系,以推进国际话语权提升和全球治理秩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文明为根基,积极探索和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与趋势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转化为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中国贡献: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道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奉行“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秉持“求同存异”的信任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陶群 《世纪桥》2020,(3):75-78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凸显出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习近平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多的是对于全世界、全人类而言。所以,二者间的共同性是我们探析的主要方面。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间共同性进行探析,可以使我们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解把握得更加准确,领悟到其中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资本批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通过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分离揭示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的虚假本质,通过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蔽货币共同体的物象,通过剩余劳动批判资本共同体的剥削本质,科学论证真正共同体代替虚假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真正共同体"的价值意蕴,批判西方垄断资本操控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积极倡导建立平等互惠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阐发和深入论证要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际战略思想的一个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的新理念、新思想,形成了新的中国国际秩序观,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内研究主要围绕根源性、方法性、建构性、价值性四个方面展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方针,研究范围广泛且对国际现实具有针对性;国外研究主要是以民族主义、文化认同、世界主义、全球化为视角进行具体研究,大部分成果通过超越国家层面实现其方案构想,尽管存在着许多缺陷,仍然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国内外有差异的研究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6.
问题意识是主体对客体发出的一种意识能动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有着深层的问题意识和价值关怀。坚持何种发展形式、价值理念、文明类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解答的主要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意识既有主体性也有客体性,是实践性、时代性、批判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王毅 《求是》2022,(1):25-31
一2021年,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都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这是中国人民昂首阔步、勇往直前,创造历史之变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18.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开来,党中央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与此同时,此次疫情在海外呈现快速增长形势。世界各国应该如何看待这场疫情,又如何应对这样的不利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美国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的回信中明确指出战“疫”的关键——“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19.
袁伟华 《理论建设》2020,36(1):49-54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形成全球性空间。这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结果。但是,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空间中,空间正义的缺失造成了空间内的紧张关系,危及全球空间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全球空间正义的中国方案。在理论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生态等领域阐释了空间正义的内涵。在实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全球化的动力基础,筑牢空间正义的根基;促进全球空间的平等参与,推进空间生产正义;调整全球空间的分配模式,推进空间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20.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多维理论指引,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既在理论层面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旨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价值关系,又在实践层面继往开来,立足新时代,拓宽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空间,焕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