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左传》对于《诗经》的引用无疑是最多的。孟子“《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论断更是明确指出了《春秋》及三传与《诗经》在思想、义理、方法和价值等方面都存在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左传》诗学从思想方法和精神价值两个层面对于后世,尤其是先秦汉初诗学的发展以及《诗经》的经典化都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经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构成了诗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
卢玲 《学习月刊》2010,(14):94-94
两千多年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政治体制构建的主要理论依据。但由于历史原因,《五经》研究与翻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仅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度还不高.而且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应世界各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学习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译本。  相似文献   

3.
《党的建设》2010,(1):51-51
《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迄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另在小雅中有6篇用笙演奏没有歌词和乐章、只存篇名的"笙诗"。《庄子·天运》始以《诗》与《书》、《礼》、《乐》、《易》、《春秋》并称"六经"。西汉时置五经博士,《诗》成为官定的五经之一。于是,《诗》遂称《诗经》。始见于《史记·儒林列  相似文献   

4.
宋代浙东学术著名代表人物吕祖谦的《诗经》学,既守《毛诗序》,以《序》解《诗》,又主张读《诗》先要看大义,提出看《诗》须是以情体之的近人情思想,以平易观《诗》,以义理解《诗》,不以训诂来局限《诗》。其《诗经》学在宋代《诗经》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最早,“学究”一词是专门名称,出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有进士、明经等科,其中明经这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和学究一经几种。经,指经书。五经就是《易》、《诗》、《书》、《礼》、《春秋》。应科举考试的人可以应五经考试的,叫做“学究”。从宇义上说,学究一经,就表示学通一部经书。  相似文献   

6.
三家《诗》在汉代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经过两汉之际的政治动荡,这种不平衡发生了重大转化。概而言之,"鲁诗"极盛于西汉,至东汉依然强势;"齐诗"盛于西汉,至东汉则一蹶不振;"韩诗"在西汉相对不显,至东汉而盛极一时。两汉三家《诗》学兴衰易势的关节点在于王莽篡汉。王莽篡汉前后,三家《诗》学者明显分为两大政治阵营:"鲁诗"、"韩诗"知名学者以不同方式拒绝为王莽奔走,见于记载的西汉后期"齐诗"学者则大都倒向了王氏集团。这种政治分化影响了三家《诗》在东汉的不同走向。东汉"韩诗"学者大都善言图谶符命,迎合了新的时代要求,这也是东汉"韩诗"传习转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党的建设》2011,(4):50-50
《春秋》是五经中最特殊的一本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其独立性渐渐消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杂在“春秋”三传中流传。这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都是后人诠释《春秋》之作,对书中的史实记载进行解释.故称之为“传”。  相似文献   

8.
张金梅 《学习月刊》2011,(18):52-54
《春秋》之"义"首在正名。《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1](p1067)这是对《春秋》正名思想的最早阐述。遗憾的是,《庄子》没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诗经》     
《新湘评论》2010,(17):60-6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被称为“诗”,汉代尊为“诗经”,列“五经”之首。《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汉代传《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  相似文献   

10.
《诗经》     
《学习导报》2010,(17):60-6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被称为“诗”,汉代尊为“诗经”,列“五经”之首。《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汉代传《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郭沫若在梁启超提出"新史学"之后探讨近代中国史学发展途径并批判了"整理国故"后的创新之作,具有"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的重要意义。该书通过甲骨文、金文及古典文献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以及通过中国古代历史来"考验辩证唯物论的适应度"的尝试,确曾对古代历史的真相具有"摸着一些边际"的学术价值。回顾《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所引发的长时间的批评与争论固然非常必要,但是在学术语境有了很大变化的今天,这部著作带给我们的启示仍然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杨国英 《当代贵州》2014,(29):59-59
正在中国礼制文化的儒家化过程中,儒家整理了很多文献,也发挥了自己很多的见解,编订了不少重要的礼书,最后合成为《周礼》、《仪礼》、《礼记》。从西晋开始,朝廷就按照这些礼经里面的一些结构框架来编制国家的礼制,如根据吉、嘉、军、宾、凶"五礼"制定礼仪。自此以后,大约每个朝代都会根据自己的要求对"五礼"重新编制、修改、调整。像中国文化这样把繁复、冗杂的礼仪编成一个整体,编制出"五礼"这样一个系统,并且在两千多年里传  相似文献   

13.
张涛  孙世平 《理论学刊》2013,(1):99-103,128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生平和思想的先秦文献,它与《周易》经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易经》作为当时知识阶层所倚重和推崇的文化经典,奠定了《晏子春秋》理论体系的基础;另一方面,《晏子春秋》的学术风格、政治理想、处世之道又给此后出现的《易传》以深刻启示。二者的这种互动关系,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马一浮先生的新儒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新《六艺》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是新《六艺》论的首出观点,也是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的总纲。“《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六艺》该摄于心”,“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这三个观点集成为马先生“新《六艺》论”的核心层圈。其所建立的,是以心为根源(本原)为动力、为统摄的唯心论的一心开《六艺》、《六艺》开群学的文化哲学--学术思想体系。它确立了中国学术的中国性和《六艺》的原典地位,确立了回向原典中发展的文化思路及中国学术和文化的主体地位,并且确认全人类实存而有普世价值,而结论则是:“《六艺》之道炳然常存。”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辞约义富,是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修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2014年3月25日,《论语》当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荀子:推崇"五经"的儒者第一个提出五经备天地万物之道荀子推崇五经。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他认为,学者从学为士到学为圣人,只学习五经就够用了,因为五经已经包含了天地之间的学问。所谓"在天地之间者毕矣","毕"是"尽"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学问尽在这里了。这是从学问  相似文献   

17.
周健伟 《世纪桥》2010,(23):33-35
《诗经》中的婚恋诗用它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向我们展示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男女之间感情的萌生、发展和结果。《诗经》中的婚恋诗内容、形象各异,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婚恋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中的婚恋诗包括恋爱诗和婚姻诗两类。恋爱诗主要表现了青年男女从追求、约会到别后相思的恋爱过程和种种细腻微妙的心理情感。婚姻诗则主要表现了婚姻生活的幸与不幸。  相似文献   

18.
《诗·郑风·有女同车》原本是产生于郑国的婚姻歌谣。该诗以男子的口吻表达了对女子的喜爱赞美之情和娶得美女与淑女的喜悦自豪心情,原本与诗首序所言"刺忽"之旨没有任何关系。但这首歌谣被采集到王朝中央以后,整理者根据时君之德对其乐章义规定为"刺忽",表现出采诗观政目的下对这首歌谣的政治性观照。此后此诗乐章被用于乐教,体现出服务于政教的政治化倾向。后来,乐教废弛,《诗》乐丧失,《诗》续序、毛《传》、郑《笺》、孔《疏》等依序解经,以对经文的诠释附会序说,继续沿着德教化的方向进行越来越深刻的诠释,毛《传》、郑《笺》和孔《疏》甚至引礼证诗、引史证《诗》,进一步证成序说,最终完成了该诗德教化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笑人 《党史文汇》2002,(8):24-25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年长于孔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虽然只有短短五千余言,但超过与之同时期的无数鸿篇巨制,可谓博大精深。一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对《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即已非常熟悉。他在《讲堂录》里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一道“游学”时,在…  相似文献   

20.
如何学习好《当代中国经济》,需要注意的环节很多。我们不仅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的意义,掌握教材的内容,而且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明确学习《当代中国经济》的意义 1、学好《当代中国经济》,有助于我们做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工作,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 2、学好《当代中国经济》,有助于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有助于我们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地消除改革中的矛盾。 3、学好《当代中国经济》有助于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