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蒙田 《传承》2011,(5):48-49
"尊严"主词是"尊","尊"原是一种祭器,后来引申出高贵显达、威严肃穆、地位不可侵犯等意。"尊严"意为庄重有威严,使人敬畏,独立不可侵犯。  相似文献   

2.
不一样的文化可一样尊重人的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豪才 《人权》2011,(6):2-3
第一,增进全人类的幸福与尊严,构筑人权保障的坚实根基 人的尊严,顾名思义是指人固有的尊贵与威严,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品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的尊严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于人的理性和道德性。从内容上来看,人的尊严包含了对人的价值重要性的概括和认可,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应得到平等对待的要求,反对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相似文献   

3.
尊严的境界     
什么是尊严?词典上解释是尊贵庄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尊严独立而不可侵犯,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是不卑不亢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1908年中国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由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日本宪法中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12,(6):89-89
马岭在《河北法学》2011年第12期撰文认为,国家权力也有尊严,但不能高于人的尊严,更不能建立在侵犯人的尊严基础之上。侵犯人的尊严有私人间的个体侵犯、当权者的侵犯、“上位者”的侵犯、多数人的侵犯等等。国家权力直接侵犯或参与侵犯人格尊严往往危害更大,而最严重的侵犯人格尊严多发生在国家权力与民间联手之时。宪法保障人格尊严意味着国家权力不仅不能侵犯人的尊严,还有保障人的尊严之义务。  相似文献   

6.
论“让人民更有尊严地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尊严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也是人本执政理念的应有之义。,从历史发展、现实环境、未来要求和国际经验来看,实现人的尊严生活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尊严”内涵着平等的人格和政治参与、发展的目的性以及自我发展等内容,人有尊严地生活应该奠定在物质和思想基础、社会公正、民权以及社会保障五个方面上。建构收入分配运行机制、社会公正机制、行政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人权机制以及自我实现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尊严生活。  相似文献   

7.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阳明心学体系中,良知是心之本体,有三个道德蕴含:道德本体、道德准则和道德自觉."致良知"是良知的发用展开,是本体与功夫的统一.其基本途径有"居敬存养"、"克治精察"和"事上磨练"等.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实践和重视道德内省,成就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提出让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总理的这一声"尊严"多少让人有些凝思,有些沉重。学雷锋是因为雷锋太少,说尊严说明尊严不够。众所周知,开国领袖毛泽东在  相似文献   

9.
不必在乎     
马田 《现代人事》2000,(6):36-36
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应该很在乎的。比如我们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否则,也就枉自顶着一个人头,空来人世一遭。然而,人要活得豁达、潇洒,又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相似文献   

10.
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国际法和众多国家的宪法中得到确认。在制定"八二宪法"时,考虑到尚不具备实现迁徙自由的现实条件,所以"八二宪法"没有规定迁徙自由,这是一种权利受制约性的思维模式。当下学术界多主张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具有不可侵犯性,宪法应当重新确认迁徙自由。在权利的不可侵犯性和受制约性的矛盾关系中,不可侵犯性是第一性的,受制约性是第二性的。在公民迁徙自由权是否入宪的问题上,必须先考虑不可侵犯性,不能以受制约性为理由来剥夺公民的迁徙自由。  相似文献   

11.
环境人权这一概念是伴随着整个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应运而生的,它是为每个人平等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即每个人生活在有一定品质保证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能够维护人的尊严.从伦理角度来看,环境人权是人类尊严的表达,是一项道德权利,有着丰富的伦理意涵,即环境人权是一项不可放弃的道德上的要求权,它表达了对所有人的平等尊重,同时遵循不伤害原则.  相似文献   

12.
<正>毋庸置疑,"山寨明星"假冒"明星本尊"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侵犯了"明星本尊"的民事权利,同时也构成对消费者和一般公众的欺诈,法律应予以规制。笔者认为,"山寨明星"的模仿性表演不乏娱乐价值,且关涉言论、表达自由,并不违法。但其假冒明星、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是对明星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的侵犯。尽管"山寨明星"并没有直接使用明星的具体形象参与商业活动,但  相似文献   

13.
刘树平 《人大建设》2004,(11):36-38
走进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新建的审判大楼,人们可以看到门厅两侧的墙壁上装饰着两幅大型浮雕。西侧浮雕是一尊神情肃穆,头戴金冠,一手持天平,一手执宝剑,双眼被布紧紧蒙着的女神塑像,她是西方国家里家喻户晓的法律化身——正义女神。东侧浮雕是一尊正气凛然、威严庄重的中国古代官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自有人类以来她都被看作人类追求的目标。然而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视角看,在我们国度里幸福不应看作对个人歌功颂德的工具,而是人们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追求国泰民安的祈盼。针对目前社会部分人群对"幸福"的街谈巷议,文中通过对幸福的涵义、幸福的价值和幸福对社会进步作用的解析,阐述人类争取幸福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5.
张春美 《传承》2012,(5):91-93
面对基因技术的伦理挑战,需要展开伦理治理,推进伦理规范与制度安排的统一,把人文关怀整合到技术过程中,最终在全社会达成一致的道德共识。基因技术的应用在价值尺度上应是善的,是造福于人类的,不应去伤害人,不应侵犯人的权益,更不应践踏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相颖 《公民导刊》2013,(4):46-46
一边是对农民工遭遇的同情,一边又要拿出法官的威严震慑拖欠工资的老板,1986年出生的年轻法官首次审理农民工群体讨薪案该有怎样曲折又惊心动魄的过程?正如他所言,将心路历程与大家一起分享,不是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而是发自内心的职业自豪感,这当中有法官的尊严,法官的思辨,更有法官的为民情怀。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增进公民道德;它不应该用高调的道德理想主义来规范,而应该切实地从基本公德开始。其中的一个要件,就是“贞信”。即做人有原则,而又言行一致。缺乏“贞信”是当代中国的道德困境之一。“贞信”与礼俗社会中的“信德”有联系,也有区别:它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平等关系中建立社会合作的基础。“贞信”是自律的道德,表达了人们过有尊严的生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姜淼 《前沿》2013,(13):47-49
康德政治哲学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当他在维护人类自由时,就是在为人的绝对权利和尊严奠定神圣不可侵犯的基础,这正是近代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道德根基,也是近代国家合法性基础有力的夯实.对康德政治哲学的思考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西方现代社会的理解和认识,更为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资源.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发展二战后,根据1949年5月制定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联邦德国于1961年制定了《联邦社会救助法》(BSHG),明确社会救助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受救助者享有符合人类尊严的生活",该法案赋予了公民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现金待遇的权利,以保证公民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道德的建设与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步伐,社会道德底线屡遭冲击,甚至出现道德被抽空的局面.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道德观,面对社会道德的混乱与破坏,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具有比较上的主体优势与资源优势,能够对社会道德的重塑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