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在安丘市博物馆院内,有一座著名的汉画像石墓,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画像石墓之一。墓内画像构图复杂,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显示了汉代高超的绘画水平和雕刻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分别被安丘市、潍坊市和山东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原址在市区以西9公里的凌河镇原董家庄村北,故称"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这座石墓为什么搬迁到这里?迁移的原因是什么?要了解这段历史,还得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说起。  相似文献   

2.
《求索》2016,(0)
2014年10月8日,在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群益村一处市政工程的施工中,发现了一座以石灰三合土砌筑的古墓。墓分前、后室,券顶,后室的两侧壁、后挡壁及墓顶共四个面绘有壁画。两侧壁所绘为葬仪图,墓顶为"十日图",后挡壁所绘为墓主图像及侍僮。根据墓葬形制、壁画风格以及墓主人后代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料判断,墓葬时代为明代中晚期。  相似文献   

3.
陈灿 《前沿》2013,(20):177-179
在中国汉代的艺术宝库中,汉画像石是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山东滕州地区的汉画像石更是以雕刻手法多变、题材内容丰富、图案装饰设计精美而闻名遐迩.这些极具典型的汉画像石全面承载了当时儒家礼乐传世的珍贵思想资源,充分表达了当时人们趋善求安的生活愿景,全面描绘了当时社会和美的生活氛围,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和人文溯源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虹 《求索》2010,(4):218-220
制器尚象是古人的造物原则,它主张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模仿,将器型作为象征符号,借"器"来说明天道。墓葬作为特殊的建筑形式,其形制从古代的竖穴土坑墓一变而为汉代的横穴洞室墓,其形制变化的一大原因就是古代制器尚象、汉代天人感应及古老的天圆地方观念的共同影响。汉代人们认为墓葬是再现死者生前世界的特殊场所,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使墓穴呈现出宇宙的式样。  相似文献   

5.
鲁大立  朱绍鸿 《春秋》2014,(6):53-54
正在西汉早期的画像石椁墓中,常常见到以"玉璧纹"和"常青树"为代表的图像,这类图像往往充斥整个墓室,刻在石椁墓的挡板及左右侧壁上。玉璧纹的演变从单一的玉璧发展到加十字相穿,继而又产生装饰绶带、组佩。而以常青树为代表的图案,则佩以飞鸟、走兽等。2006年山东省滕州市浦东小区开发工地上抢救性发掘的一座石椁墓(已于2007年经清理后调入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复原陈列)。椁室为南北向,由底板、左右侧板、前后挡板及两层盖板组合而成。其中,  相似文献   

6.
《求索》2014,(0)
2010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杨家山墓群的三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三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均为东西向,出土了陶器、铁器等遗物。墓室形制和随葬品特征一致,故判断它们为时代相近的家族墓,年代为东汉晚期。此外,1、2号墓发现有白膏泥涂抹墓壁及墓底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在安徽省天长县天长乡三角圩水利工地近一千平方米范围内,发掘出古墓群二十一座,出土文物五百六十九件。这批墓葬的时代,除一座属战国(前四七五——前二二一年)晚期外,其余二十座都是西汉(前二○六——公元二五年)早、中期墓葬。所有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槨墓。多为南北向,形制大小不一。其中最大的一号墓,墓坑长四米八,宽三米五。各墓均以棺槨为葬具,墓口深八十公分到二米五之间。大部分棺、槨保存完整。棺内壁髹  相似文献   

8.
正牌楼起源于春秋的衡门,后逐渐演变成里坊门、乌头门、棂星门,最后形成牌坊和牌楼。大足清墓牌楼也是时代的产物,在大足分布较为广泛,形制复杂,结构多样,呈现了清代的民风民俗及政治文化等,体现出了大足雕刻艺术的传承。一、牌坊和牌楼建筑的起源及演变牌坊与牌楼的形制起源很早。在《诗经·陈风·衡门》中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牌坊最晚应于春秋时期已初  相似文献   

9.
《求索》2016,(0)
2014年11月,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岳阳市云溪区文桥汽车站抢救性发掘一座宋代砖室墓。该墓为长方形并列双室券顶砖墓,墓室前有护墙,两墓室底部用砖砌筑棺垫,均未砌铺地砖,两墓室共出土青白釉和酱釉瓷器8件。从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判断,其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该墓的发现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宋墓的区域性特征等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0.
陕北汉画像石雕刻手法多样,图像造型古朴、夸张,线条生动、凝练,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它在造型、构图和雕刻技法、艺术表现等多方面对中国现代版画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现代版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示出新的面貌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求索》2015,(0)
2012年2月底,桂阳旺山私人建房工地上发现古墓1座。3月28日,郴州市文物管理处在桂阳县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组织考古人员对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墓葬为券顶砖室墓,分为二室,设两头龛,分别放置2件随葬品,为陶多角坛和堆塑罐。依随葬钱币及墓葬形制特点,推断此墓年代为北宋中期。  相似文献   

12.
在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县的山野里,有不少画像石墓,俗称“苗坟”。去春三月,我们赴黔从事民族调查,顺便调查了荣耀、石板、上水龙、水龙等村落的画像石墓,发现墓制特殊,画像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在先将一个调查点——荣耀村画像石墓的调查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求索》2014,(0)
2011年郴州市文物处在桂阳文管所的配合下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宋代墓葬。该墓为券顶砖室墓,随葬品有陶堆塑罐、陶多角坛、陶俑、铜镜、陶器盖各1件,铜钱2枚。综合墓葬的结构、构筑材料和出土器物,以及与周边地区同一时期的墓葬相比较,推测该墓属北宋晚期墓。堆塑罐和多角坛是郴州宋墓主要随葬品,多组合出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向星墓葬的分布、形制结构,俄索彝族与向星墓葬的关系,向星墓葬所体现的彝族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2000年9月至10月,考古工作者在贵州省赫章县可乐镇发掘了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古墓。该墓群共计112座。属夜郎时期的古墓葬。这些墓葬具有多种独特的习俗特征,其中五座是最重要的套头葬,出土的大型铜器、兵器、饰物和陶器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在罗德成地工区发现的M274西汉墓,是这次发掘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墓葬,出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50年代以来贵州出土的汉墓在形制和器物上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并就贵州汉墓,尤其是民族汉墓与邻近周边地区的关系、与中原汉文化的关系,以及威宁中水刻符的族属等问题提出已见。  相似文献   

17.
牌楼起源于春秋的衡门,后逐渐演变成里坊门、乌头门、棂星门,最后形成牌坊和牌楼.大足清墓牌楼也是时代的产物,在大足分布较为广泛,形制复杂,结构多样,呈现了清代的民风民俗及政治文化等,体现出了大足雕刻艺术的传承. 一、牌坊和牌楼建筑的起源及演变 牌坊与牌楼的形制起源很早.在《诗经·陈风·衡门》中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黔北宋墓中发现的墓主石真、神兽、八卦、符等道教题材的雕刻,反映了唐宋时期道教在黔北一带的传播情况,并进而指出了传入贵州的道教流派及其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州杨氏,是贵州四大土司中势力最强的一支,在播州世袭统治达724年.遵义地域内发现的规模宏大、构筑精致的杨氏土司墓葬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播州文化、经济的发展状况.通过时播州杨氏土司墓葬材料的分析,探讨其墓室结构、墓葬雕刻、出土器物和地面祭祀建筑等方面的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而了解当时的埋葬习俗与丧葬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以石为纸、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用以装饰神道、宗祠、地宫。汉画像石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汉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石上史诗”、“敦煌前的敦煌”。2009年10月,山东沂南“曹嵩冢”画像石被从砖埠镇大汪家庄运至沂南博物馆收藏,引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观光游客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