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红军长征经过广东是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在广东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充分诠释了长征精神,突破了敌人三道封锁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顺利进行长征奠定了良好基础。长征经过广东还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和政治主张,加深了广东人民对红军的正确认识,坚定了广东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了广东革命斗争和农民运动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写了四句话于下:人类惊回首,长征七十年。中华蒸腾上,开创在前贤。要是谈论中国的“世界之最”,红军长征无疑是很够格的了。为鲁迅、瞿秋白所推重的绥拉菲莫维支的小说《铁流》,写的是一群遭到白匪军迫害的贫苦群众和失散的苏维埃士兵,历尽千辛万苦,扫荡一切障碍,从库班杀向南方,去同红军主力会合,十分生动感人。无论从规模、时间跨度、艰难险阻的酷烈和组织程度上来看,中国红军的长征那更是无可比拟,举世罕有其匹,是真正震天烁地的“铁流”!今天的新华社记者描述:“长征中,红军平均日行军74里,走365里才休整一次,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经受了中外军事史上从没有过的考验。”当年斯诺在陕北看到长征胜利的红军写道:“尽管他们身上长满虱子,没有分文军饷,忍饥挨饿,却以其不可思议的自我牺牲精神,使生命的价值弥为珍贵,一个伟大民族的谋求生存、自强不息的斗争也因而成为一项崇高的事业。”至今,长征一直在中外许多青年心目中保留着巨人的魅力,使他们为之神往和思绪万千。一些人已经、正在或者将要重走长征路,体验一下昔日红军的战斗经历和悲喜感情。那些生活开始变得富裕起来的年轻人,在湘江之畔祭奠数万红军战士英灵的时候热泪盈眶。他们深深懂得,正是无数先驱的鲜血浇注出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长征胜利的宝贵经验,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充分认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70年前,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完成了惊心动魄、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我们党领导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进行的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惊天动地、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和“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本文以长征红军在四川藏区的事迹为例,论述了共产党和红军在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说明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但是共产党民族统战政策的成功,也是包括四川藏区各族民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热情支持、共同奋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通过对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班玛地区的几个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以弘扬艰难困苦所铸造的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是对党在艰难困苦条件下领导中国革命能力的一大考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经得起考验的,是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在红军长征中,党在驾御复杂局势、对敌斗争、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及处理民族问题等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和领导才能,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从容应对各方面的挑战。毫无疑问,党的正确领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零保证。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的胜利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统治中国共产党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军事路线的破产和毛泽东正确军事路线在党内的确立,是红军长征转危为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高度灵活的军事策略在革命实践中的杰作,这是红军长征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向积极发展的重要前提;妥善处理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使红军避免了内部火并,这是毛泽东化险为夷,取得长征胜利的最明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80年前,三大主力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红军的政治工作在长征中发挥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巨大功能,在战胜敌人和战胜困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长征时期的政治工作,是在错综复杂的内外部条件和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下开展的,其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作为重要领导者、参与者的毛泽东对长征的认识和评价,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态度和看法。通过毛泽东的长征观来透视长征的缘起、转折和结局,是长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毛泽东的长征观,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全面、客观和辩证的。毛泽东认为,长征主要缘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克服了严酷环境的考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0.
长征时期,红军三过贵阳,足迹遍及贵阳地区8个区县、80多个乡镇,贵阳也是红军长征中唯一兵临城下的省会城市。党和红军在经贵阳途中始终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明显,不仅使红军内部官兵关系达到融合,维护了党内团结统一,提高红军战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逐步拉近党和红军与贵阳人民群众的关系,赢得了民心,扩大了红军的群众基础。其宣传的革命道理和抗日救国的主张在贵阳群众间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长征时期党和红军在贵阳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对于做好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启示作用,是我们走好新长征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党的民族政策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把金钥匙。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当年红军特别是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甘肃民族地区,是党和红军处在最危难的时刻,红军之所以得到各民族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战胜艰险和困难,走向胜利,靠的就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坚决贯彻和执行。今天,回顾和探析这段历史,仍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坚持信念 逆境奋斗——解读长征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奋斗史中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期;长征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在逆境中坚持理想信念英勇奋斗的历史;长征精神的核心就是"坚持信念、逆境奋斗".围绕着这一核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充分展示了"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心系民族、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勇猛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审时度势、扶正纠错的实事求是精神;团结一致、维护统一的顾全大局精神;互助友爱、生死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新的征途上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3.
红军的长征早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却穿越了时空仍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巨大精神财富。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红军不畏艰难险阻,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原动力;是红军勇于牺牲,战胜强大敌人的战斗力;是红军战胜错误路线,团结一致、患难与共的凝聚力。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仍然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4.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而长征精神最为核心的内涵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无数可歌可泣的史实说明,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党和红军在长征中迭克强敌、战胜艰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因此,我们可以说,长征的胜利就是信念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至今读起来仍然让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备受鼓舞!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红军以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革命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6.
在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弘扬长征胜利的伟大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的历史功绩,是当今人们应该秉承的。文章探讨了长征所蕴涵的革命精神,并进一步阐述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征中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得红军能够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斗争环境,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在长征途中,党紧密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谱写了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红军长征是伟大的,战胜了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感悟长征精神,就是要感悟红军信念坚定、务求必胜的精神脊梁,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民主集中、团结奋进的高尚情操,胸怀全局、严守纪律的政治品格,依靠群众、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将长征精神传承好,坚定信念补好钙,攻坚克难建新功,自强不息谋新篇,遵规守纪树新风,勤政为民创新业。  相似文献   

19.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仅本身意义重大,事迹悲壮,可歌可泣,而且为主力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方红军游击队打击、消耗了进犯各苏区和游击区的国民党军队,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保持了党在南方八省的战略支点,为在南方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基本条件,同时掩护和保证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箝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并与主力红军长征形成相互策应的两大战场。  相似文献   

20.
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即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重视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少数民族实行自治;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意义,一是对红军长征及中国革命的影响,二是长征促进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