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从蔺相如说“跳槽”盛巽昌我很喜欢读《史记·蔺相如传》。战国蔺相如先生在通史里寥寥几句,但他在民间社会却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其以团结为重,与廉颇释嫌相和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斯人虽已没,千古有余情,司马迁的笔触是很有感染力的,在他笔下的蔺相如也是一代完...  相似文献   

2.
负荆请罪     
〔蔺〕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欲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羣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彊(同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从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门,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音酬)也。廉颇闻之,肉祖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同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简体字)蔺相如每当上朝的时候,常常推说有病,不想和廉颇争执朝廷上的位次。后来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让车子倒退  相似文献   

3.
京剧脸谱人物漫谈之八──负荆请罪老廉颇霍建瀛本期小插页上的人物,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赵国的名将廉颇。他是京剧《将相和》中的主角。这出戏的素材源于史学家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七国争霸天下,在连年的战争...  相似文献   

4.
<正> 夜晚,在灯下细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怎地,竟琢磨出点蔺相如的不足来。“渑池之会”以后,蔺相如以“完璧归赵”和迫秦王“为一击缸”之功,坐了一会“直升飞机”,由普通门客一步晋升为上卿。对此,功勋卓著的廉老将军耿耿于怀,以至有意寻衅相辱,这的确有失大将风度。可蔺相如却来个“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实在狭路相逢了,干脆“引车避匿”……  相似文献   

5.
将相和     
蔺相如,原是赵国的一个寒儒,因为很有见识与胆量,被人推荐给了赵惠文王。当时,强大的秦国向赵国强索“和氏璧”。蔺相如奉命怀璧入秦,当廷与秦昭王斗智斗勇,使完璧归赵。后来,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以无惧无畏的精神,迫使秦昭王当众敲瓦盆,使赵惠文王免受耻辱。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为维护赵国的尊严和国格,立了大功,举国钦佩。因此,赵惠文王十分尊重、信任蔺相如,拜他为相国,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极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为赵国攻城夺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出身…  相似文献   

6.
胶柱鼓瑟     
(赵孝成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相似文献   

7.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是中国仅存的最早年表。司马迁以前有许多年表,如《汉书·艺文志》有《古来帝王年谱五卷》,可惜早已只字无存。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开始便说“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云云,可见太史公时还存在不少有关历史年表、年谱之类的文献,而今也早已付之无何有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利用烽火台放烽烟,是简单快速地传递紧急情报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故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就有“谨烽火,多间谍”的记载,文中叙述了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烽火台传送情报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盛巽昌 《现代领导》2001,(10):23-23
建国初.京剧《将相和》在北京上演。毛泽东观看后,对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私怨和廉颇勇于认错、负荆请罪,最后两人结成刎颈之交的故事十分赞赏。他说:“我党干部要学将相和,宽宏大量,襟怀坦白,做维护团结的模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各种方式选取官吏,对其任免调动有种种称呼,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任命官吏的总称是授。具体又分: (1)拜:由皇帝正式授与官职(多属初任),通常称“拜”。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 (2)除:皇帝再次任命官职称“除”。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外古今,有关宽容的故事俯拾即是。且说传为千古美谈的将相和,战国时赵国丞相蔺相如以国事为重,一再避让大将廉颇的寻衅羞辱,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一席话,终使廉颇醒悟并自责,于是肉袒负荆,宽容消除了嫌隙,赢得了友  相似文献   

12.
哀项羽——闻“项羽未焚阿房宫”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 国对举世闻名的秦陵地宫进行了首次勘探发掘 ,巨大收获之外还有一个科学发现的副产品———项羽并未焚烧阿房宫 ,但咸阳宫毁于大火却是事实。或问 :“既然没烧阿房宫 ,是不是该给项羽的残暴恶名辩辩诬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写道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 ;(笔者按 :李斯杀胡亥后 ,将其侄儿子婴扶为皇帝。)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减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太史公并没说焚烧的是阿房宫还是咸阳宫。到了杜牧的《阿房宫赋》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项羽烧阿房宫遂坐实矣。鲁迅说 :“秦的末年就有…  相似文献   

13.
王东 《人民论坛》2022,(14):126-128
由于职业禀赋,历史学家能够“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这种“由今入古”的特殊技艺,使他们能与前贤往哲同此凉热,因此成为最会“追星”的一群人。不过,他们追星的方式却别具一格。本文通过掇拾太史公司马迁的“追星”往事,讲述历史学家如何在自己的追星之旅中完成伟大的文化创造,从而树立起文化史上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与一位闲聊,他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史记》里有《循吏列传》、《酷吏列传》、《佞幸列传》……太史公为何不作"廉吏列传",让那些廉洁正直之士名垂青史?我有很长时间没有翻《史记》了,一时间答不上来。及至重读《循吏列传》,细细品味,才悟出点道道。我想,司马迁不作"廉吏列传"是自有其原因的。其一,廉洁从政是对为官者最起码的要求,用不着列传,不像如今某些人自以为不贪污受贿就立了大功似的,就看成为  相似文献   

15.
知识纵横     
知识纵横古今“传”体种种传:文体之一种。凡记事、立论及解经者皆谓之“传”。指记载个人或群体事迹的文。自传: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内传有两种。一种是古代经学家专门解释经义的书为“内传”;另一种是以记...  相似文献   

16.
雅人之量     
"雅"原是酒器,雅量即酒量,后来引申为人的器量.雅量者,不妨说就是雅人之量.中国古代讲雅量的故事不计其数,最为著名的诸如廉颇与蔺相如,韩信受胯下之辱,相反的例子则有曹操与杨修等等.  相似文献   

17.
焦俊霞 《求索》2008,(8):204-205
对于尧舜禅让制时期的天下为公和“病一人而利天下”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尧的“其仁如天”可以“合和万国”;“病一人而利天下”则让我们看到了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本质区别;“其仁如天,合和万国”则反映了司马迁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姚同发 《黄埔》2011,(6):66-68
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太史公曰"。无独有偶,台湾大学名誉教授许介鳞的煌煌大作《台湾史记》,也为我们留下了耐人咀嚼的"台史公曰"。从"太史公曰"到"台史公曰",其间相隔二千余年,但是,许介鳞教授对于中华文化的仰慕与追随,是显而易见的;而他对于战后台湾的认识,也堪称精辟而深刻。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是在汉朝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一统”国家观念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基础,也是汉武帝“中国一统”民族思想在《史记》中的表达。司马迁第一次系统建构了“五帝世系”,“五帝”是一脉相承具有血亲关系的中华人文初祖,也是汉朝疆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即“华夷共祖”于黄帝。在上述前提下,“华夷”子孙经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个有内在历史文化联系的民族共同体。以此为逻辑起点,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五帝本纪》之外,还为6个边疆民族列传记述,对汉代的民族共同体进行了系统的记述,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谱系。这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20.
荆轲     
<正>太史公曰:荆轲能改变什么呢?除非“天雨粟,马生角也”。但荆轲还是改变了他自己。这不,两千年过去了,我们还像叨念祖宗那样地叨念着他。荆轲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个角色,司马迁作《史记》,将他定义为“刺客”。燕国太子选他为刺客也是病急乱投医,魂魄丧,意惶惶:你看你看,秦国的虎狼之师已经出山东、伐三晋,蚕食诸侯,兵临幽并;幸遇先生你游历至此,行迹胜于剑侠,气象殊非常人,何不掣铗出剑,奋力一逞,拯燕国万民于水火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