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取得实效制度自诞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为当今各国普遍适用,而该制度在中国民法理论中长期处于被否定地位,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情势需要该项制度的背景下,文章从取得时效制度的概念及构成要件切入,结合国内外立法与学术研究现状,分析其现实功能,试探究在未采民法典中设立取得时效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祖屋继承是个难题,我国现有的共同继承遗产之共同共有制度存在不利于物之利用,从经济学产权理论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发现该问题的解决可适用取得时效。  相似文献   

3.
酌给遗产制度是无遗嘱继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在事实上无法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本文从案例入手,试图探索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取得遗产的公证途径,切实维护遗产取得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取得时效适用范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得时效,是指无权利人以行使某权利之意思继续行使该权利,经过一定期间后,遂取得其权利的制度。这是一项起源于罗马法的古老制度,历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依然出现于众多国家的民法典中。不容否认的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几乎没有废置物可供利用,权利人一般也不会长期忽视自己的权利,该制度的功能已经弱化,仅仅是一种"定分止争"的手段,用以填充物权取得制度中的盲区。但是,其  相似文献   

5.
取得时效是指无权利人持续地占有他人财产达到一定期限就取得财产的所有权的制度。文章从取得时效制度的历史沿革、价值、功能和构成要件等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一制度,着重阐述了取得时效的独特价值和功能,深刻地分析了取得时效的经济根源,认为这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制度,在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时,应该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把取得时效制度吸收到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中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时效的定义等,就时效制度展开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取得时效立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得时效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主要是占有和经过一定期间 ,并不需要善意。其适用范围包括所有权和所有权以外的其他财产权 ,但后者的内容需要进一步界定。取得时效标的不以未登记者为限。符合条件的国有财产可以适用取得时效。取得时效的体系安排应该发挥其制度的整体力量。  相似文献   

8.
时效,在民法上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的时间导致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制度。时效因其事实状态和法律后果的不同,可分为两种:因占有财产经过一定时间而发生取得财产权的法律后果的,称为取得时效;因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时间发生权利消灭或权利不受法律保护的后果的,称为消灭时效或诉讼时效。本文仅就取得时效制度略陈己见。一、取得时效制度产生及历史沿革:在罗马古代,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有着较严格的形式要求,对于要式转移物,当事入不经规定的程序,只有交付和取得的事实,是不能转移所有权的。这样,一个人如未依规定…  相似文献   

9.
王彦  甄世辉 《河北法学》2004,22(8):56-60
取得时效制度是民法时效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促进物尽其用、维护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取得时效包括动产取得时效和不动产取得时效、所有权取得时效和他物权取得时效,这些具体制度都有其自己的构成要件。取得时效中的中断和终止,是平衡财产权利人和时效取得人之间利益的重要杠杆。  相似文献   

10.
取得时效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现已为绝大多数国家民法所承袭,外国和我国法律都有对于取得时效制度的相关规定。但是,出于对其存在的现实价值、立法技术等方面的考虑,我国大陆现行民事立法中并未规定取得时效制度。无庸置疑的是,该制度在确定财产归属、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当今社会,确立这一制度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至今仍没有一部完整的行政基本法,判定某一具体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及国家行政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相对人处罚仅依据各单行的行政法规,而现行的所有单行行政法规(除《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外),都无规定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处罚权的时效限制。这应该说是现行行政立法体系的一大缺陷。其实,按照我国的立法原则和已经生效的行政诉讼法之规定,相应地设立行政处罚时效是相当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举证时效制度,是指法律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一定期限内举证,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该期限内举证的,可在举证期限届满以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但有证不举或逾期举证者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人民法院对逾期举证不予采信的一种制度。本文将要探讨的仅限于民事、经济诉讼中设立举证时效制度的问题,当前,人民法院正着力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该项制度的设立当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我国对民事诉讼举证制度的重要改革及意义自1991年我国民事诉讼法确定“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以来,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经济案件中…  相似文献   

13.
设立举证时效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立举证时效制度初探王运海,任国义举证时效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提出某项主张或接到人民法院通知后的一定期限内,提出相应的证据,逾期不能或者没有提供证据的则应承担不利举证的法律后果的一种制度。我国尚未设立举证时效制度。从司法实践看,设...  相似文献   

14.
取得时效之客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历史的演进 ,取得时效的客体范围呈不断扩张之趋势。将他人已登记之不动产纳入取得时效的客体范畴有助于充分发挥不动产之效用 ,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并降低交易成本 ,同时也是交易安全和生存利益优先保护的价值理念在时效制度上的体现。就用益物权领域而言 ,取得时效之客体应以基地使用权、农地使用权和地役权为限。担保物权无取得时效之适用余地。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大陆地区自1950年颁布《婚姻法》以来一直实行婚姻登记,实务中欠缺婚姻登记形式要件的事实婚姻却屡见不鲜,但立法部门采纳的各种应对措施均无法予以有效解决。受古罗马法时效婚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立法又以经过一定时间作为判断男女双方之间是否存有身份权的标准,尽管此种应对措施并没有明确予以适用取得时效制度,具体立法设计却借鉴了取得时效的立法理念,本质与取得时效制度的效力并无二致,我国大陆地区应对事实婚姻的措施也就应借鉴取得时效的立法理念,有必要将取得时效制度的具体立法设计适用到应对事实婚姻的措施中。  相似文献   

17.
取得时效制度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由全国人大法工委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首次在我国确立了取得时效制度,弥补了我国只有诉讼时效,没有取得时效这样一种立法缺失的现象,但对这一制度的适用对象、范围等问题并没有明确。本文从取得时效的历史沿革、我国的立法现状、确立这一制度的意义,特别是关于取得时效的适用范围进行探索,对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财产是否适用取得时效这一争议很大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8.
我国应当设立行刑时效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上的时效分追诉时效与行刑时效。行刑时效,是指刑法规定的,对被判处刑罚的人执行刑罚的有效期限,在此期限内,司法机关有权执行刑罚,超过了此期限,司法机关就不能执行刑罚。时效制度的目的都是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刑罚的公正与效率。两者不可缺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行刑时效制度的作用还更明显些,行刑权若不受时效限制,则不仅司法效率低下,而且刑罚的公正性也将面临被摧毁的险境。我国刑法未规定行刑时效。传统观点认为:规定行刑时效没有现实意义,因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审判机关判处刑罚而未予执行的现象未曾发生;相反,刑法上不规…  相似文献   

19.
建议设立宪法法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一九五四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好宪法。但是,徒有好法不能自行。五四宪法颁布不久就相继出现一些重大违宪事件。如反胡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及“大跃进”和“四清”中乱整干部群众等,都属于重大的违宪。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四人帮”、康生一伙更是肆无忌惮地践踏宪法,非法地把文革领导小组凌驾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之上,非法侵犯宪法规定的国家领导机关和国家领导人的权限,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民的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并且制定了许多与宪法精神根本抵触的“法令”和文件。直至发生了非法逮捕国家主席、迫害致死的严重违宪罪行。由于宪法不能贯彻实施,它本身失去了权威性,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觉得宪法可有可无。严重的教训告诉我们,只重视宪法的立法工作,而没有保障宪法执行的监督手段和强制性的司法机关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