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泛软组织挫伤后死亡的案例不同的案情,死因亦有多种可能性.笔者通过对23例此类案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其案件特点、死亡原因及检验注意事项.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23例广泛软组织挫伤后死亡案例均为已侦破案件.23例死者中,男性21例,女性2例.年龄在7岁~88岁之间,其中20岁~30岁3例,30岁~40岁11例,40岁~50岁7例,7岁、88岁各1例.23例均选自1998年~2013年本地区案例,所有案例资料包括:(1)调查资料;(2)现场勘查资料;(3)尸体检验资料;(4)物证检验资料.每一案例均经过系统解剖与病理检验,部分案例进行了受伤肢体部静脉血栓的检查.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早期心肌挫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机械式弹性拉力打击器,以10.0m/s速度冲击犬胸骨心前区,建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伤后2~5分钟、30~60分钟、3小时及5小时心肌挫伤组织中Mb、CK-BB及CK-MM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心肌挫伤后2~5分钟检出心内膜下肌层已有重度心肌Mb脱失及中度CK-BB、CK-MM脱失,并沉积于心肌纤维间,同时吸收入血。随着伤后时间延长,挫伤区三种物质脱失加重,但间质中沉积量减少乃至消失;(2)波浪变心肌中也可见三种物质的轻度脱失;(3)同一心脏中不同部位心肌的损伤程度不同、证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可发现心肌挫伤性损害。心前区受到相当程度的钝力冲击后心脏不同部位损害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3.
广泛软组织挫伤致挤压综合征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挤压综合征是指遭受挤压伤的人在挤压解除后,出现以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候群[1]。挤压综合征虽可见于多种原因,但法医检案中遇到最多的是肢体广泛软组织挫伤和肢体被持续较长时间捆绑[1]。作者曾遇1例直接打击肢体所致挤压综合征的案例,现报道如下。1  相似文献   

4.
广泛软组织挫伤导致死亡的案例 ,一般多发生在刑讯逼供、非法拘禁和监所内的暴力案件中 ,死亡机制主要为创伤性休克、挤压综合征、继发感染等。对于损伤时间的判定 ,简单可靠的方法是根据皮肤的颜色变化[1] 。本文通过对 4例死于大面积软组织挫伤的案例的皮下组织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 ,描述不同时段血栓组织结构 ,印证挫伤部位容易形成血栓的观点[2 ] ,分析血栓形成的机理 ,以及对补充推断损伤时间的法医学意义。材料与方法1 材料标本均来源于本法医室 1 997~ 1 999年法医实际案例。分为 2组 ,挫伤组 :挫伤区皮肤皮下组织 4例 ,均为男性 ,…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软组织挫伤后对肺及其他脏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多发性软组织挫伤后短时间内死亡案例的脏器病理学改变。方法应用常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光镜检查见肺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白细胞集聚,肺组织散在片状出血、灶状坏死及透明膜形成;心脏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点灶状纤维溶解;脑组织充血水肿,肝脾充血。免疫组化发现肺泡腔及部分血管内纤维蛋白染色阳性,部分脾脏血管内及肾髓质集合管中肌红蛋白染色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多发性软组织挫伤后短时间内死亡的死因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6.
广泛性软组织挫伤后一般是由于继发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或者挤压综合征而导致死亡[1~ 3 ] ,引起肺脂肪栓塞则少见。广泛性软组织挫伤后因血液中脂肪释放引起肺脂肪栓塞致死则更为罕见 ,笔者曾遇一例 ,现予以报道如下 :案 例孙某 ,男 ,2 4岁 ,农民。某日夜 11:30伙同杨某 (男 ,18岁 )到某菜场里偷窃蔬菜时 ,被守护菜农抓获后被数人分别用木棒、铁棒、铁锨、拳脚殴打约 1小时。次日凌晨 2 :2 0送医院。急诊病历记载 :全身多处疼痛 ,左小腿畸形、疼痛、出血。体检 :T37.0℃ ,BP13/ 9kPa ,P80次 /分 ,R2 0次 /分 ,神清 ,…  相似文献   

7.
软组织挫伤是法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损伤,而全身大面积软组织挫伤常引起患者死亡。本文通过对办案中遇到的一例全身软组织挫伤死亡的案例对其机制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胡宏远 《证据科学》2000,7(3):132-133
广泛软组织挫伤导致死亡的案例,一般多发生在刑讯逼供、非法拘禁和监所内的暴力案件中,死亡机制主要为创伤性休克、挤压综合征、继发感染等.对于损伤时间的判定,简单可靠的方法是根据皮肤的颜色变化[1].本文通过对4例死于大面积软组织挫伤的案例的皮下组织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描述不同时段血栓组织结构,印证挫伤部位容易形成血栓的观点[2],分析血栓形成的机理,以及对补充推断损伤时间的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脑挫伤后HSP70和iNOS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HSP70和iNOS表达的变化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5例人脑挫伤组织HSP70和iNOS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HSP70阳性细胞在即刻死亡组表达强度最大,伤后急剧下降,至24h达最低,以后逐渐恢复。iNOS阳性细胞表达强度在伤后48h升高至最大,以后逐渐下降,在伤后11d仍有弱表达。结论HSP70和iNOS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为推断人脑挫伤经过时间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广泛软组织挫伤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 案例资料 死者,男,31岁,被殴打致躯干及四肢广泛挫伤。伤后第二天自觉胸闷、呼吸困难,并逐渐加重。症状出现后4h被送到医院,抢救1h无效死亡。尸检:软组织挫伤分布在双侧肩背部、双臀部、两股背外侧及两前臂伸侧,范围约占体表总面积的35%,且伤区肿胀。解剖:大脑外观水肿改变,未  相似文献   

11.
广泛软组织挫伤后血中胆红素和肌红蛋白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法医临床学评定广泛软组织挫伤程度量化指标。方法 采用改良的咖啡因法(J-G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广泛软组织挫伤后的人和大鼠血液中的胆红素(Bil)和肌红蛋白(Mb)浓度。结果 大鼠挫伤面积为6%、18%、30%,其血清胆红素浓度分别为4.86±0.4648、7.05±0.2915、8.52±0.1549μmol/1;肌红蛋白浓度分别为16.9140±0.9803、23.3435±1.3349、31.2490±1.8714ng/ml。二者经统计学分析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测定血液中胆红素、肌红蛋白浓度有望成为法医临床学准确评估广泛软组织损伤程度的可靠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广泛软组织挫伤--挤压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医学文献,对广泛性软组织挫伤--挤压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就进行了介绍,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国人头面部软组织厚度的MRI测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磁共振成像(MRI)方法对498例(男274,女224)中国汉族人头面部31个标志点(正中线16,侧面15)的软组织厚度分7个年龄组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国人(汉族)头面部软组织厚度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厚,大约在45~59岁最厚,60岁以后又开始变薄;男女性头面部软组织厚度有性别差异,在大多数测量点男厚于女,在19个测量点中有显著性差异(0.01<P<0.05)。个体因素对颜面上下部软组织厚度有不同影响,下面部软组织厚度受个体因素影响较上面部大。  相似文献   

14.
电击伤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Qin ZQ  Gong YC  Huang XH 《法医学杂志》2001,17(3):142-144
目的 观察电流传导路径上器官、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 对 SD大鼠进行实验性低电压电击。结果 触电部位皮肤的上皮细胞胞浆内基质凝固、膜系统断碎;骨骼肌肌小节出现异常收缩带;心肌的变化也较明显,可见局灶性溶解坏死并出现异常收缩带;电流传导路径上外周血管、神经的改变以血管明显,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出现空泡,中膜平滑肌可见溶解坏死,神经纤维仅见部分髓鞘松解。 结论 电击伤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可作为诊断电击死组织学变化的补充,为解决无明显皮肤电损伤的电击死案件提供形态学指标。同时也探讨了电击伤超微结构变化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Wang HY  Yan J  Xiang J  Zhao LX  Gu ZY 《法医学杂志》2011,27(2):81-6, 90
目的 观察大鼠软组织挤压伤后胸主动脉反应性张力的变化,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血管反应性张力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挤压后8 h组、挤压后16 h组.制备内皮完整和去内皮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首先用离体血管张力检测技术测定内皮完整血管环对苯肾上腺素(phenylep...  相似文献   

16.
热休克蛋白70对大鼠脑干损伤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脑干在受到创伤后作为降解异常蛋白的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s)之一的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HSP70)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法对Wistar大鼠脑干针刺损伤模型的HSP70在损伤前及损伤后1、3、6、12、24小时的中枢神经各区的表达数量、分布变化进行检测。在针刺后1小时脑组织HE染色尚无明显特异性改变的情况下,大脑及小脑内HSP7免疫活性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显著增加,在损伤灶局部周围出现HSP7I免疫活性阳性神经元细胞增多,伤后3小时该处HSP7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多于伤前及同一时间点的其它处脑组织,伤后24小时HSP7阳性细胞依然广泛存在。脑干的外伤性损伤可导致脑组织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脑干局部HSP70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可作为脑干损伤定位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Chen ZY  Wang JY  Li YH 《法医学杂志》2008,24(3):172-174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复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分别于伤后1、3、6、12、24、48h和3、7d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DAI后不同时间段大脑皮层、丘脑、小脑和海马部位NGF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与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结果正常及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层、丘脑、小脑、海马均有少量NGF的表达。打击后1hNGF表达增强,12h达高峰,3d开始下降,7d降至正常。结论NGF参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的修复:NGF的时序性变化有望成为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Pan HF  Wang Y  Chen XG  Yang J  Li L  Peng Q  Wang W  Liu M 《法医学杂志》2004,20(4):205-207,F003
目的为探讨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病理诊断及损伤时间推断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大鼠脑液压冲击伤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与图像分析技术分别检测大鼠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后15,30min,1,3,6,12h,1,4,7,14d以及正常对照组与手术对照组大鼠大脑皮质、丘脑、海马等部位Fas-L的表达。结果发现伤后1hFas-L开始在大脑皮质及海马出现表达,随时间增加表达逐渐增强,伤后3hFas-L表达显著增加,伤后12h达高峰,损伤4d后Fas-L表达逐渐减弱,14d基本恢复正常。本研究证明,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不仅出现于脑损伤邻近,在远离损伤部位的脑组织亦有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发生。结论Fas-L表达可望为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根据Fas-L阳性表达的变化规律可作为脑损伤时间推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cervical soft tissue emphysema (CSTE) in hanging remains unclea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CSTE in cases of hanging. The sample included 83 deceased persons, average age 55.3 ± 17.9 years. CSTE was established in 44 cases. CSTE is presented as frothy air, soap bubble-like formations in superficial and/or deep connective tissue between the neck muscles up to the ligature mark, visible during gross neck examination, using special neck autopsy technique-preparation of the neck organs in lay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sitive CSTE must be taken with caution: it could be an antemortem phenomenon possibly because of either Macklin Effect or direct or indirect trauma to the cervical airways, as well as an ante- or postmortem artifact.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soft tissue (ST) thicknesses at 31 landmarks using the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images obtained from 20 adult subjects. Four observers carried out ST thickness measurements using Skull Measure software, and the inter- and intra-observer error rates were evaluated. Only five of 31 landmark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corded ST thickness between the observers. When excluding inexperienced observers, only one landmark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bservers. Regarding the intra-observer reproducibility, the ST thickness measurements at three landmarks showed low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CBCT images can be used to measure ST thickness with high reproducibility. However, some landmarks need to be redefined to reliably measure ST thickness on CBCT im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