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区公共服务在社区服务中,甚至在整个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中都具有棱心性的重要地位。从政策取向看.加强社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社区公共服务是今后社区发展的重点。本文概括分析了近年来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社区公共服务、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共服务是基层社区服务建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社区正常运转的基本要素。本文在结构化访谈与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社会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上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社会组织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满足公众服务需求多元化,但是在访谈调研过程中发现,在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社会组织却没有在社区服务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社会组织与社区之间存在着很多的沟通障碍和社会资本缺失,或者说社区没有能力和条件去选择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组织也无法单方嵌入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场域中来。因此,本文从另一种新的视角,试图阐释社会组织怎样嵌入到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稳定,关系到整体社区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弥勒市城关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实地调研,在总结该社区在公共服务中存在社区职责不明确、社区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资金短缺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区安全服务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产生了日趋差异化的安全服务需求,近年来公安机关社区警务战略在全国深入推进,使社区安全服务呈现参与主体和运行机制多元化的新趋势,有利于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多样化的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对本溪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建设的调查,从社会学角度,阐明了社区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人类社会的变迁为社区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客观历史条件,社区是这一变迁的必然产物:第二,人类对自身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社区是这一深化认识的必然结果:第三,社区需求的研究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出发点.社区也必然是社区居民需求的基本归宿。  相似文献   

6.
延吉市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基层社区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建设,为建设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奠定稳固的基础.但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存在着社区工作人员数量短缺、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重视社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创建队伍专业水平;健全社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体制机制,提升社区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社区治理经验.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在认真总结我国社区治理基本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从构建区域性社区党建新格局、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社区公共服务机制、重塑社区组织结构、构建大社区整体性治理体制、大力发展社区“两新”组织、打造社区公共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破解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困境的对策性路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珠海市农村社会的整体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珠海市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偏低,农村社区的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有待提升。本文描述了珠海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基本情况,总结出珠海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政策法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快珠海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9.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场域。加强社区建设是转型期实现有效社会治理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基础路径。目前社区建设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自治能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要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来加强社区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经济的世纪,也是社区发展的世纪,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社区作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生命家园,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都将非常重要.本文从规范城市社区自治体系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规范城市社区自治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需要规范的内容,对社区建设工作新模式的建立进行了初步探讨,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西历史上的两次服饰文化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服骑射”和“易服改制”是历史上发生在山西的两次著名的服饰文化变革 ,变革的内容始终围绕民族性和时代感这一文化内涵中最核心的部分。两次变革都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 ,这两次变革是民族服饰文化长期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也是山西的先民们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2000多个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县域经济的领导者来说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呢?笔者认为,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和结构,在战略层面上有以下着力点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资源导向。 把县域所拥有的禀赋资源作为突破口,是发展县域经济常见的着力点。每一县域都程度不同地具有一些特殊资源,如特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或其它传统资源,这些加上一定的资金和劳力投入经过市场配置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监狱的行政隔离措施 ,一方面具有预防性作用 ,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护性作用。因而 ,行政隔离的囚犯可分为二类 ,对于捣乱性囚犯 ,发挥预防性作用 ;对于受威胁的囚犯 ,则发挥保护性作用。始于 2 0世纪 6 0年代后期的囚犯权利运动影响了矫正系统管理捣乱性囚犯的方式 ,实践证明 ,行政隔离是处遇那些需要高度警戒囚犯的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措施 ,不论他们对其他囚犯有威胁 ,还是自己处于其他囚犯的威胁之下。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惠及47.7万户、204.3万生态移民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文章针对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中重建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便实现生态移民脱贫致富和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良好的双赢。从而促进生态贵州建设,保障2020年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在当代的深入普及和应用,网络犯罪已然成为刑事犯罪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网络犯罪的虚拟性、跨区域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犯罪中地域的限制,使管辖成为当前网络犯罪案件中的首要解决问题,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目前,在办案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往往不在技术方面,而是因管辖不明所带来的繁琐的行政化程序性问题。公安机关往往掌握网络犯罪案件管辖的主动权,而随着程序的推进,检察院、法院则略显被动。当前检察机关对于网络犯罪的管辖监督存在比较大的缺位,对此,关于当前网络犯罪案件,不仅要从管辖制度本身进行针对性完善,更要从监督层面对其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6.
"历奇为本"辅导(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简称ABC)起源于外展运动,20世纪90年代传入香港,2002年初,由香港历奇辅导协会介绍到内地. "历奇为本"辅导是借助简单器械、设施,精心设计一系列的程序,让队员处于一个陌生新奇的环境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挑战,通过辅导员适当的介入、及时的评价,引导小组或个人解决难题,突破局限,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掘个人潜能、激活团队创造力,将经验整理、升华、转移,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促进队员成长,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教育方法.历奇为本辅导主要是有历奇活动、体验式学习、野外训练和小组及个人辅导技巧四大元素组成,并在四大元素的互动下,让队员获得经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在办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教育主权、外方合作准则的资质和水平、收费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等。  相似文献   

18.
"两个证据规定"出台后,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其寄予了厚望。其中,《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虽然主要立足于死刑案件,但对于普通刑事案件同样适用。现阶段,侦查取证工作未能全面贯彻"两个证据规定"的具体要求,有待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推进侦查取证的规范化,从而切实提高刑事案件的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王更伟 《理论前沿》2002,(15):19-20
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治党建国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是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走向新时代的伟大旗帜,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学习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批判中的法学与法学中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研究与其说是一种对法律现实的理论认识活动 ,不如说是一个对法律现实进行批判与反思的过程。批判法学彰显了法律认识过程中的审视意味 ,让人们意识到没有批判的法学是封闭和僵死的体系 ,法学只有在批判中才能更新和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 ,一味的批判与普遍的否定也会导致法律虚无主义的复活。因此 ,对批判方法的法学应用需持谨慎而又必须予以正视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