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速繁荣的沿海地带,为了追求梦想,每天总有成千上万的打工仔、打工妹们准时地站在流水线上,重复着那些不能出差错的动作。从偌大的厂区一隅走出时,他们的欢声笑语代表着一个群体,一个时代,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疆回族艺术奇葩“花儿”高亢、悠长的音乐声,鄯善县东巴扎乡的村民们欢欣鼓舞,因为几十年靠涝坝里“苦咸水”度日的村民们,如今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年逾七旬的马老汉激动地说:“过去从涝坝里挑回家的水都是脏乎乎的,而今水龙头接在水缸上,一打开就流出清亮亮的自来水,做饭、洗衣、喂牲口都方便啦!连太阳能热水器也在房顶上架设起来,想多会洗澡就多会洗,这样的日子换以前可真是想也没想到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工作、政府工作就怕听不到群众的真话。有时候,虽然是一两件小事,可是真能帮着群众解决了,群众的感激实在太让人感动,也使得党员们倍受鼓舞啊!”  相似文献   

4.
却说依旧     
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农村已经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家里还是相当的困难。四个挨着长大的儿女和一个古稀的老人张着口等饭吃,伸着手等衣穿。父母不是贪早摸黑扑在地里,就是肩挑豆腐东奔西走地叫卖以维持家中的生计,即使是下雨下雪的恶劣天气也是如此。懂事的姐姐和哥哥每天放学也帮着去干活。父母经常把最小的我往地上一放,拉上门就干活去了,家中就剩下我孤零零的。父母经常夸我年少时懂事不缠人,其实,无望的我在偌大的房间里哭过多少回,摔过多少跤,只有我身上的疤还隐约记得。   有一天,我一个人待在家中越想越害怕就拼命…  相似文献   

5.
《中国保安》2012,(2):65-65
编辑老师:你好!我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想从事保安这一工作,看到好多车站牌上都贴着某某娱乐场所招保安的广告,并且提供的工资都挺高,但是听许多老乡说其实保安员工资并不高,那些招聘广告恐怕不是真的,我想问一下,那些娱乐场所的保安工作可以做吗?  相似文献   

6.
平日的你可能青春洋溢,但一进职场就变得瞬间衰老,面对威严的上级,战战兢兢不知所措,每一分钟都饱受煎熬。这样的相处模式太折磨人心!想~想那些与小伙伴们在一起嬉笑打闹的日子吧,那才是天堂,才是王道。所以,赶快和你的上级也成为好伙伴吧,扔掉恐惧,抛掉紧张,快乐地秀在职场!  相似文献   

7.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11,(3):60-60
打工挣钱,天经地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拖欠农民工工资,你拖欠工资就没有良心。良心何在?  相似文献   

8.
服务,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涵盖范围最广的词语之一。身体上的疼痛、心理上的困惑、法律上的茫然、知识上的匮乏……都需要并渴望着旁人的服务。而公安,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承担服务最多的职业之一。大如救命擒凶,小如迷路办证,不胜枚举。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有了我们这个新的栏目“服务”。我们希望能对公安民警在工作、生活上的各种困惑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服务;也希望能为普通读者安居乐业提供一些帮助,帮着出出点子想想法子。所以,刚开栏的第一期,我们想从最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自我保护说起。100招呢!我们每期都登,您慢慢看噢!  相似文献   

9.
王奎章 《春秋》2009,(2):44-45
早就想写一篇为地瓜请功的小文,实在是它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它与我的整个青少年时代.与我的生命,与我的家庭以及周围的人们都紧紧联系在一起。我每每想起它,看见它,就不由自主地陷入地瓜情节.想起儿时围着锅台等着去喝母亲做的地瓜粥的情景,想起那些与地瓜有关的艰难岁月……  相似文献   

10.
《观察与思考》2008,(2):14-15
以后就不用洗碗了,吃完饭直接连碗都吃了! ——英国伯明翰的一家食品公司发明了一种面包碗,他们希望食客们可以在品尝碗中美昧的汤后再把面碗“消灭”。该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是这个创意的发明人戴维·威廉姆斯表示,别人都认为他们异想天开,但事实证明那些人错了。  相似文献   

11.
旅游结婚照     
就是这么一张骑马的照片,岳母看了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据老人们说,能骑马扬鞭,那在过去可是主子的所为;牵马的,可就是奴才的命!照片上,妻子骑马高高在上,我牵马站立一旁,岳母大人由此"看出"我这辈子都会乖乖听她女儿的。  相似文献   

12.
丹娅 《文明大观》2001,(10):18-20
那是我第一次面对面认识谢春池,并记住了他。十六、七年前,忘记了是一个什么笔会在厦门开。外地来的作家都住在厦大的专家楼。那天,有一个集体活动,我正坐在大厅里等集合,忽然见楼梯上忽喇喇下来一帮男生女生,那可真叫做少年恣肆,意气飞扬啊。倏忽间,那帮人就挟带着一声声恳切的招呼,风一般到了我面前。定睛一瞧,原来是我的学生们。再一瞧,学生们竟簇拥着一个经典浓眉大眼的男青年,敢情那意气风发的劲,全是从这人身上刮出来的。这人介绍说,他就是谢春池。于是,心中连叫两声惭愧后,紧接着就是两声难怪。  相似文献   

13.
感动     
语言一经像水一样流淌开来,就像行将展开的人生情节,它们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犹如一幅屏幕,屏幕上的画面是黑白色调的,黑白的色调往往暗喻着的是一件旧事、一段旧情,往事没有声音,幕布的下方是一行接一行的旁白,那些旁白就是流动着的岁月里塔潜打动我们的语言。述说的人和聆听述说的人看不见语言是什么样子,但是感动就像是语言包裹着的蚕蛹在我生命底处慢慢蜕变出来。此刻我就坐在朱明健的对面,录音机的磁头忠实地帮我刻划着声音里极富质感的语言……我的思想在某一刻停在了别处:那是40多天前,我去公安部刑侦局,想让他们推荐几…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个"大师"频出的时代。当然,这"大师"是打引号的。最近又有"大师"被媒体和打假勇士揪住了尾巴,都被曝出住着豪华别墅,干着诸多见不得光的勾当。其中一位独占高楼顶层,盖豪宅建假山,耗时六载,高山流水,绿树成荫,风光无限,端的一山大王行状;另一位王姓"大师"一看大事不妙脚底抹油溜香港避风去了。现在回头查验"大师"们的家底,发现这些人学历都不高,别说大学,好多人初中都没毕业。究竟谁给封的"大师""教授"称号?是不是应该查查这些封号的出处?不为别的,俺也想申请一个,好歹咱"十年制"高中毕业,比那些人更有资本当这个"大师"。空有大师之名,却切切实实行着"大师"身份之  相似文献   

15.
马明高 《人权》2002,(5):55-55
人权这“玩意儿”,近几年在全球被高声地叫喊着,而且有越叫越凶之趋势。令人不安的是:那些弱小的饥寒交迫的国家和民族不多吭声,而那些日子过得滋润发痒痒儿便去这个国家放几炮那个地区打几枪的超级大国的“高级公民们”,却比谁都叫喊得凶,仿佛受了多大委屈似的,叫嚷着这个国家侵犯人权了,那个地区没有自由了。 人权到底是什么?那部著名的《世界人权宣言》中阐述得再清楚不过了。其第一款中说:“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第二款中又说:“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藉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人权概念是有所指的,不是你想怎么就怎么,你觉得怎么开心就  相似文献   

16.
在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之初,我们就提出把富川打造成为一座讲良心的文明县城。我们认为,只要人人讲良心,人人争着做好人,什么样的“文明之城”都能创建出来。  相似文献   

17.
马剑 《中国保安》2004,(24):18-21
夕阳刚刚落下,北京某高校的门口,刚刚上完课的大学生们正三三两两地走出校门。就在学生们像往日一样,路过校门口的路牌时,一个正跪在地上的男孩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不时会有几个学生走上前去看上一看。“我家住在山东省xxx县,我妈去世了,我爸有病下不了地,家里一年只有几百元的收入,我和弟弟都想上学,可是没有钱,求各位好心人帮帮我吧!”男孩用白色的粉笔在地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头也不抬地跪在那里,嘴里只是反复着说着四个字“我想上学!”并且伴随着不停的哽咽声。有几个女大学生蹲了下来,看了看男孩写的话,又问了问男孩,家是哪里的,男孩简…  相似文献   

18.
夏日忆大树     
在赤日千里的夏季,不刻意间就遥忆起了几棵大树,仿佛浓阴顷刻覆顶。身心便有清凉滋生、耳畔似有繁叶与清风交织的细语……今日忆起的大树,不是那些被宠幸在名胜古迹的娇贵树们,而是那些独立在荒郊野岭的寂寞大树。这树往往生长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旷野或山岗,且特立独行只此一棵!我想,它是怎么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土地上的呢?是与同类御风而...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教师,特殊的职业使我同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机会。课间时,偶然发现一名学生的教科书封皮上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两个字:真棒,鲜红的色彩和熟悉的字体立即勾起了我的回忆……他是个纪律很好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次小考,我出了五个题目,不是很难,许多同学答得都很好。当批到他的卷子时,发现他有一道题答错了,但我想这对于他已经很难得了,于是在帮他改正了之后,在下面的空白处写了两个字:真棒。没想到就是这两个字竟让他如此的珍爱!竟然端端正正地贴在了教科书上!评语,对于教师也许真的就是那挥笔的一瞬,而它给学生们带来的却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战犯们展开了全球大搜捕。对于那些仓惶出逃欧洲,隐匿于非洲、南美等地的前纳粹分子,摩萨德就是他们的“地狱猎手”。摩萨德“全球大搜捕”的经典之作就是捕获艾希曼的行动。负责艾希曼行动的摩萨德前主官伊森&#183;哈雷尔首创出一套经典的单、双向联络法则,为情报研究,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情报研究专家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