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只有尊重“科学”这一前提,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科学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贵在“科学”,贵在“尊重科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做了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 ,认为逻辑实证主义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实证主义 ;二是科学主义。其根本缺陷在于 :只重视“科学的逻辑”,而严重忽视了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人文背景 ;只强调科学的实证精神 ,而严重忽视了人的创造精神或创新精神 ;强调科学与人文两个世界的截然区分 ,而严重地忽视了科学与人文文化的关联及其科学本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 ,从而导致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分离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6)
科学美学观具有不同形态,即反映论科学美学观、成果论科学美学观、创造论科学美学观、交融论科学美学观、发展论科学美学观,这些科学美学观从不同侧面透视出科学美概念的存在价值,探讨这些科学美学观对于进一步发展科学美学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人文的互动——论怀特海的科学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特海的科学文化观揭示了人类历史上科学与哲学、宗教、艺术等人文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它充分表明,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科学与人文的积极对话和融合,将有助于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的观念形态,具体而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科学发展的学问,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形态,具体而言,由于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具有同质性、同构性和同功能性,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落脚点,从发展科学技术和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发展科学教育的重要观点。江泽民的科学教育观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概括而言包括科学教育的战略地位、科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三方面内容。江泽民的科学教育观对于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和全社会的科学教育水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35)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集中反映了库恩的科学观,其强调:接受以科学史为依据的批驳考验是阐述任何科学哲学的必经之路,所以他从科学史角度探讨了科学的本质、科学革命的结构以及科学发展模式等问题,提出了"范式"、"不可通约"等概念,改变了人们对于科学的认识,特别是他首次把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引入到对科学认识过程的研究中,描绘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大异其趣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科学普及"模式的科学传播,是一种以理论优位为核心的科学传播模式,传播者将科学视为纯粹的知识,而将受众视为千人一面的整体。20世纪末,英国学者对科学普及的弊端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替代性的"公众理解科学"方案,强调公众与科学的关系的本质在于理解科学。这一模式,依然将科学视作一种知识,而理解科学的目的依然仅仅是知晓科学知识。随着实践论科学哲学的兴起,实践论本身包含了对科学传播新的理解,以及在实践思想下,公众在科学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的思考。实践论科学哲学认为,公众在科学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形塑科学的重要角色;在科学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在其转译过程中积极地参与了进来。从而为重塑和建构实践论科学哲学视野下的科学传播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科学事实在科学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概念。拉图尔以“同盟”建构论的思想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科学事实的产生、传播、确立、证明和转化的过程,认为科学事实从产生到转化是伴随“科学同盟”从形成到解体的整个过程而进行的。拉图尔“同盟”建构论的科学事实观在科学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社会科学正在得到长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人价值也正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转化而凸现出来,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本力图从学理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科学的划分与整合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肯定了知识系统中不同知识门类的发展、演化和交叉、融合过程;并通过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相互结合、不可或缺的实证分析,给人们以启迪、摒弃知识门类偏见,迎接一个科学精神与人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  相似文献   

11.
“科学救国”思潮是盛行于五四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潮,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精神、科学教育救国论四种基本主张。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对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具备科学内核、具有全球视野、重视历史传承、依靠精英领导。  相似文献   

12.
尼采认为,哲学是科学的前提和价值基础,哲学应考虑科学的发展并确定价值目标。科学"规律"是人类权益的建构而已。在权力意志的尺度下,没有一切真理,只有某种真理。  相似文献   

13.
邓伟志 《民主》2012,(11):14-15
学一点科学知识不易,掌握科学方法更难,培养科学精神是难上难。可是再难也得努力培养和弘扬科学精神。因为,要科学地生活离不开科学精神,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也离不开科学精神,要科学发展更离不开科学精神。不仅如此,如果缺乏科学精神,所谓的"科学生活"不可能科学,所谓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不可能科学,所谓的"科学发展"也不可能科学。"科学"不是标签和广告。科学精神是科学事业,乃至各项事业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在辛亥革命之后、"五四"运动之前的1916年,中国第一个提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领导实践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然而人类对领导活动科学规律的自觉研究和科学认识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的领导实践经历了由朴素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对领导活动规律的认识也同时经历了由经验到科学、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揭示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明确领导科学的历史使命,使领导科学成为推动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学术力量.  相似文献   

15.
有很多学者讨论过"中国为何无科学"这一问题,答案各不相同.梁漱溟、冯友兰、胡适等人代表了人文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隔靴搔痒之感.比较而言,任鸿隽等自然科学家的看法,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任鸿隽等人的基本看法是:中国之所以没有科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归纳方法从来没有在中国得到过发展;归纳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实质,归纳方法就是科学方法;要在中国发展科学,就必须首先提倡和宣传归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胡德明 《学理论》2010,(29):11-12
落实科学发展须树立争先进位、积极发展;全面协调、错位发展;开拓创新、特色发展;全面提速、大气发展;总揽全局、统筹发展;先行先试、改革发展;以人为本、惠民发展;依法执政、和谐发展等"八大意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科学哲学家逐渐意识到没有绝对独立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普遍具有诠释学的特征,特别是科学诠释学的提出与建立,更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科学进行重新定位与思考。实践的科学诠释学体现在科学观察与科学发现阶段及科学理论的生成中,还体现在语言的分析上。实践的科学诠释学具有以下特征:科学诠释学对综合理论与实践认识做出的双重分析,是分别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和诠释学的实践基础上的;从科学诠释学的角度出发来反思科学实践,科学实践是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特征;实践的科学诠释学有着广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右玉的名字一次次被叫响,其根本之点就是执着于科学发展;右玉执着于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干部群众的可贵的内在精神;右玉执着于科学发展的经验,带给我们各方面的思考及启示.  相似文献   

19.
郭明哲  张贵红 《学理论》2012,(24):26-27
巴什拉对科学认识论和理性主义的分析是其科学哲学思想的主体,文章从科学认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巴什拉对于认识论中的中断与实在的概念;在理性主义时期分析了理性研究者,并对现象技术进行了批判.同时,巴什拉提出了一种技术反实在论的观点,对科学的人工实现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1)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科学文化也日益繁荣,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虽然科学文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但其仍游离在以人文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之外,发展程度较低且存在一定的误区。鉴于此种状况,明确两种文化的发展趋势、发展途径如下:打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元结构;改革教育模式,文理并重;发展综合学科、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