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君如 《理论视野》2010,(11):10-12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种矛盾积聚凸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挑战依然严峻。为此,本期我们特邀五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和谐:挑战与应对”这一主题,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冯俊 《理论视野》2010,(11):15-16
<正>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基石。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稳定,各种主要社会关系在总体上是较为和谐的。同时也应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  相似文献   

3.
侯晋雄 《求知》2008,(4):42-4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开展对党内和谐建设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全面实现小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这个问题,近来理论界从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本文拟对主要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期对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王虎学 《理论视野》2010,(11):F0003-F0003
正值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以“社会和谐:挑战与应对”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于2010年10月15—16日在上海召开,这次论坛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共同举办。来自全国党校系统、高校系统、社科院系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80多位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及其协调、法治化的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社会稳定与社会治理、转型期的社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5.
姚强 《求知》2006,(8):40-41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战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追求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更加有…  相似文献   

7.
周全德 《团结》2008,(2):24-26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且精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互动互补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曾峻 《党政论坛》2008,(3):18-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十七大向全党提出的光荣使命,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把解决民生问题看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社会建设的重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它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同时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三个自信"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在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育的理论化色彩与大学生娱乐化偏好的问题;单一知识论灌输与大学生丰富价值观塑造;理论性、复杂性、生动性要求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知识能力不足等三对矛盾和挑战。为此,"三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寓教于乐、实现理论化与娱乐化之间的平衡,必须内外兼修、化解理论说服难度大与思政课教师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必须知行统一、实现理论认知与实际践行之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延华 《学理论》2008,(13):1-1
沧海横流,波澜壮阔,方显英雄本色;风起云涌,大潮激荡,谱写壮丽华章。 3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这30年,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30年,是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巩固壮大的30年。  相似文献   

12.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前进道路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对加强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理论视野》2011,(5):10
编者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向深入,乡村治理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学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的乡村治理现状与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如何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大变动的时代环境下,结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主旋律。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存在一些片面认识。个别单位及个别人把和谐与原则分裂开来,盲目追求“和谐”,放弃了本该坚持的原则,对本该批评的问题不闻不问,对歪风邪气充耳不闻,反而导致在构建和谐的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5.
超大规模人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对的基本国情。在这一国情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呈现出鲜明特点,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存在着严峻挑战。就特点而言,超大规模人口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难度前所未有,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发展模式要兼具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发展过程要分阶段、有步骤,发展道路要独立自主。就机遇来说,超大规模人口国家可以发挥人口红利,形成人才红利,发展强大的制造业,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就挑战来看,超大规模人口国家容易产生人口老龄化问题、民生难题、社会治理难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此,超大规模人口国家要坚持党的领导,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是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内涵丰富,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对深圳的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谐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互动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谐治理是政府依法行政与公民依法自治的有机统一.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是形成新型合作治理模式的重要标志.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机制,既是推进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实施政府改革的内在动因.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和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互动机制是当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与和谐治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陈向阳 《求知》2013,(2):26-29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亚太渐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关键竞技场”.亚太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是中国扮演区域强国与世界大国的主要舞台.中国应尽快厘定自己的亚太战略。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的动力。企业和谐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企业和谐文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企业和谐文化是企业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为一体,反映职工对和谐企业的总体认识和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以来,社会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党将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部分,并将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关于党如何领导社会建设的问题,学术界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与探讨,主要集中在党对社会建设的总体领导布局、党对社会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的规定、党在社会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