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雪 《世纪桥》2012,(13):10-11
民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民生问题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阐述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共产党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民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建国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民生"是时下我国政治生活中使用最广泛、涵义最丰富的词汇."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而面对"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并存的特定时期,以及贫富差距扩大、就业、教育、医疗、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等民生问题集中突显,民生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否则就不会有国家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不断改善和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的基本诉求,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专门用一个部分论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李翠兰 《新长征》2011,(9):42-43
民生问题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党和政府明确了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和工作的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利益问题,切实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利益矛盾,积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的石家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使社会矛盾纠纷处于高发时期,且呈现出纠纷类型多样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纠纷主体多元化等特点,对现有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建立集民事调解、行政裁决、商事仲裁、司法审判等手段于一体,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体系,应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该说,这抓住了目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现,即人民内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深处,是政府通过基本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实施来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  相似文献   

7.
不断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发展的一条红线。苏区时期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临局部执政,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艰苦的条件下苏区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也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包括:民生是立党治国之本、发展经济是民生之根、社会建设是民生之路、共享和公平是民生之向。这些宝贵经验给我们在新形势下解决民生问题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对改革发展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大量民生问题的存在,会对改革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倒逼,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积极力量。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正确发挥民生问题倒逼改革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民生问题的制度化解决,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正程度;民生问题的恶化升级,可以为新的阶层和利益结构的形成提供契机;民生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能够促进相关制度的创新与发展。然而,不是所有的民生问题都能推动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民生问题倒逼改革发展的积极功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民生问题的相关方需要保持理性认知状态;绝大多数民众对未来前景持积极乐观态度;执政党和政府需要在适当时机制定并实施反映民意和时代潮流的民生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民生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不可能和谐。民生问题连着民心,关系老百姓的切实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涉及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先解决好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已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阶段利益集团的特征及其在立法中的利益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益集团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主要组织和表现形式。我国的利益集团呈现出发育的非均衡性、体制的依附性和发展的复杂性三方面特征。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为立法机关有效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提供了决策依据,弥补了立法信息的不对称,培育和提高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但同时,在现代立法中还要加强对利益集团的监督,确保平等的利益表达权,消除话语权上的不平等,实现立法的公平性与社会的整体和谐,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1.
杭州市的"民主促民生"战略,是以民主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在地方治理中以民生问题解决为导向,建立政府主导、公民参与、多元协作的治理结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治理的转型与优化。在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背景下,杭州的实践开创了一条政治发展的"中国路径":增量民主与有效发展,通过社会建设为政治建设"造因",从社会民主与生活民主的途径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杭州实践为我国其它地区的地方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新的历史起点产生了新的民生要求。着力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应以法律为基础性手段,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方面的调整功能和保障作用,通过平等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利、劳动权利,有效调节社会的贫富差距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民生思想内涵丰富。一是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关系中国革命胜负需要的现实视角阐明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二是从政治条件、物质基础、基本原则、根本保障等方面,确立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思路。三是从土地政策、农业生产、法制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举措。毛泽东的民生思想,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当前,要切实搞好民生建设,就必须全力保障人民利益,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李新刚 《唯实》2011,(11):59-61
把民生理念融入法治之中,构建民生法治,既为法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强民生法治建设,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确保民生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平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为改善民生提供切实保障;司法机关应当从保护民生权利、救济民生利益的角度进行理念设计和制度安排,不断提高司法保障民生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入,民生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现阶段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实质上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改善民生,应加大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反腐倡廉、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6.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政府要把民生工作当作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要把有限的财力用以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和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黑龙江省,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政并不宽松,民生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抓住民生领域的最重要和最薄弱环节,以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为重点,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7.
合理、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既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成熟法治社会的标志。杭州市对此已有积极有效的探索,并形成一张基层矛盾化解之网。本文以杭州市法院调解进社区、“警民联调机制”、“和事佬”化解社区纠纷等实践为例,分析了杭州实践的特点,论述了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在社区建构的必要性,提出多元化解纠纷机制是社区走向善治的重要途径。文章对社区矛盾纠纷解决的机制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建设民生财政是解决好民生问题的着力点.只有不断加大对民生建设的财政投入.才能有效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切实体现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民生是立国之本,执政之基。民生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它不仅关乎到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更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政权的巩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当前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从生态环境的视角为社会民生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从某个角度说,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化解纠纷的过程,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所以社会的和谐,并不是因为所有纠纷都被解决了,或者所有纠纷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了,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多元的妥善解决各种纠纷的有效机制。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必须与法治的健全与发展同步,预防和减少社会冲突,实现全面和谐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