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个人如果把什么东西都看得过重,都想得到,不想失去,结果只能给自己造成不应有的负担,到头来,得到的不会多,失去的却可能不少。生活中的这种道理,知道的人并不少,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尤其是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却有不少人不能正确对待,总想多得到一些,不想失去一点点  相似文献   

2.
快乐至上     
在功利主义者眼中,追求快乐是为了尽可能让别人看到;对享乐主义者而言,追求快乐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满足;对幸福者而言,快乐是建立起积极而理性的生活模式;对快乐至上的人而言,快乐则是可以让人感觉愉悦的任何东西。  相似文献   

3.
将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而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这就是领导者管理中的酒与污水定律。在现实中的任何组织里,都有这样的人,似乎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把事情搞好,而是为了把事情搞砸。他们的传染性之大,破坏力之强,  相似文献   

4.
感悟失去     
<正>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失去太阳,可以欣赏满天的繁星;失去绿色,得到了硕果累累的金秋;失去了美好的青春,得到了成熟的人生。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这看似平常,实则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小男孩把座位让给了一位孕妇,没想到这位孕妇不但没正面看一眼小男孩,连句感谢话也没说,就心安理得地坐下了。男孩下车后问妈妈,为什么我让座了,那个阿姨不说声“谢谢”呢?我宁愿把那位孕妇的麻木看作是一时的疏忽,而非内心的冷漠。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他绝不是为了换取一声感谢的话语才让座的,他的行为完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1,(23):22-22
当前,有三种文化价值观值得我们反省。一是模糊。有相当一部分人,分不清文化的是非、善恶、利害、美丑,把各种文化现象看作自然的社会存在,听之任之。二是错位。有些人不把健康有益的文化现象作为好的来提倡,不把颓废没落的文化现象作为不健康的东西而加以制止。三是颠倒。有些人把美的当成丑的,把丑的当成美的;把利当成害,把害当成利;把善当成恶,把恶当成善,完全颠倒了价值判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成为热点问题,其深层次的意义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体论问题.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进行文本探究可以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出发点,把自然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遇,把实体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的材料和条件,把存在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社会历史展开所展现的现实感性世界.因此,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建构,蕴含一种新的世界观,也是基于这种世界观而逻辑形成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8.
王汶成 《理论学刊》2003,(6):156-158
文论史上的文学语言观可归纳为三大类 ,即载体论、本体论和客观论。载体伦把语言看作文学的载体。本体论认为语言是惟一标示着文学的存在和价值的本体。客体论把文本语言看作是为了读者的阅读而存在的客体对象。笔者认为 ,从完整的文学活动的观点看 ,无论是语言的传递内容的工具作用 ,或是语言的标识文学存在的本体作用 ,还是语言的引发审美经验的客体作用 ,都可归结为一种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余以为 《廉政瞭望》2012,(12):33-33
随着中国的快速转型,人们显得越来越躁动不安。缺少有效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缺少一种叫做“安静文化”的东西。任何一种文明中,都有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安静下来的安静文化。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都是如此。中国传统文明也如此,但进入近代之后,很快就失去了文化的安静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官本位”的东西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仍然占据着一定的位置。有的人把个人理想、追求“定位”在官职升迁上,把人生价值的实现,事业的成功,个人进步与官位升迁的高低等同起来;有的人千方百计谋“乌纱”,保“乌纱”,升“乌纱”,为一顶“乌纱”不惜费尽心机;一些原本很有才华的人,在“谋”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宝贵时光,失去了在其它方面的作为;有的人官位虽然“谋”到了,在政坛上也风光一时,但却没有像一个为官者那样履行职责,为一个地方的发展办几件像样的实事,没有在一方百姓中留下赞许的政声,虽然一生…  相似文献   

11.
第一句是:权力是把双刃剑,权力可以使人高尚;权力也可使人堕落。第二句是:自古以来没有几个当官的死于饥寒,但死于敛财的每个朝代都有;人不可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能把人带入坟墓。第三句是:家有万担粮,一日只能吃三餐;家有千间房,一日只能睡一间;留给子女不义之财越多,对子女腐蚀越大。第四句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义之财包藏着行贿者的祸心,本想得到更多份外的东西,最终连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会失去。第五句是:人生最大的  相似文献   

12.
陈海春 《廉政瞭望》2010,(11):48-49
“将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而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这就是领导者管理中的“酒与污水定律”。在现实中的任何组织里,都有这样的人,似乎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把事情搞好,而是为了把事情搞砸。他们的传染性之大,破坏力之强,常常令人瞠目结舌。这种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害群之马”。如何对付组织内的害群之马,是许多领导者想做好,但又苦于精力不足,经验不够的。  相似文献   

13.
一得永得     
前段时间,3D(泰坦尼克号》又一次让不少人唏嘘不已。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头发花白、饱经沧桑、快要走到生命尽头的露丝在回忆和讲述,她的脸隐约可见一丝幸福和羞赧的红晕。 杰克,那个在甲板前端搂住自己一起伸展双手作飞翔状、在船舱里给自己画裸体像、在下等舱里领着自己快乐地起舞、最后把承载生命的木板让给自己的男人,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了几十年,打捞起来已锈迹斑驳的时候.他的一切还清晰如昨。 日本茶道里有一句话,叫“一得永得”,那是一种乐观主义,是对充满缺陷和遗憾的人生的自我填充和宽慰。一件事物,你可以看作是没有最终得到、没有永远得到,或得到又失去了,因而抱恨终身,但也可以看作是一得永得,从此心遂意足,风轻云淡。怎么看,全在于自己一念之别。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本质上是所有权。从经济学的严格意义上讲,应当使用财产、所有这样一些概念。产权、所有权都带有法权的含义,是客观存在的所有这样一种关系在法律上的规定。因此,为了从经济关系上进行研究和把握,马克思常常使用财产以及所有、占有、支配、使用这样一些概念。“财产最初无非意味着这样一种关系:人把他的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属于他的、看作是自己的、看作是与他自身的存在一起产生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91页)。即财产、所有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所有者把生产条件看成是自己的。但是马克思有时也用…  相似文献   

15.
有得就有失,有失便有得。人生就在这无常循环中度过。生活就是不断地得到,同时又不断失去。只得到不失去,生活将不堪所累,只失去不得到,生命又将感到一种莫名空虚。无论何种得到,首先得到的是一种精神的满足;  相似文献   

16.
四项基本原则,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并不只是中国特殊条件的产物,它表达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因而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不能有丝毫动摇.民主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回避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在方法论上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同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而看不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在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时,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外在作用、运行机制等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我们重新举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已经20多年。应当清醒地看到,解放思想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一个长久的过程。20年解放思想相对于我们有2000多年历史的封建主义传统来说,是太短了;相对于共产主义运动中有近百年历史的“左”的、教条主义影响来说,也是太短了;相对于我们党内长期的根深蒂固的“左”的观点来说,也显得太短了。时至今日,我们不是还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言论吗:把发展市场经济看作是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把发展民营经济看作是培养资产阶级,把任何对经典作家具体结论的突破看作是离经叛道,把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放到已有结论的天平上去衡量、去裁剪。在某些同志那里,活生生的变动不居的现实生活可以视而不见,对正在做的事情也没有兴趣,仍然在原有理论、原有观念  相似文献   

18.
黄文 《党风建设》2002,(4):10-11
五、卖官鬻爵屡禁不止 谁都知道“权”是一个好东西,于是,就有这么一些人,为了得到这样一种权力,得到这么一顶官帽而苦心钻营,巧舌如簧,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送钱送物,在所不惜。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手中握有人事权的一些人,利用提拔、调整干部之机,封官许愿,索贿受贿,卖官鬻爵。  相似文献   

19.
你的家庭,你的天伦之乐,你的正常自由,你人生最可贵、最有价值也最不经意的东西,一旦失去后,才会感觉到代价的巨大。我现在什么也不想要,我只要这些东西就够了。人为什么要走到这一步才感觉到这些呢?关键是没有真正体会幸福的价值,这是我最大的感受,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悔悟。千万不要用我以前的方式去设所谓的未来,人还是要珍惜一下最平常的东西。你不觉得它可贵,是因为你从来没有失去它,一旦失去了,你才会感到它的珍贵。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那么教育大计,什么为本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有人把受教育者能否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看作教育的根本;有人把“开发智力”看作教育的根本。这些固然不错,然而,从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是国民精神的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