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雷思海 《党建文汇》2008,(11):19-19
面对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以美国和西欧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舆论界却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面避谈美国和西方的大国责任,另一面却在大谈中国的“能力”和“使命”。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美国和西方世界,但美国上下却希望全球各国配合其金融政策,让其他国家来替自己的损失部分埋单,其理由是,“救美国等于救世界”。  相似文献   

2.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信用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这次金融危机背后揭示出美国信用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么,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什么,金融危机后给了我们中国信用制度怎样的警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信用制度应该怎样来重构,这是关系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98金融危机后俄罗斯银行业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的经济和银行业受到了较大损失 ,国家不得不出面成立ARKO(信贷机构重组委员会 )来重新对俄罗斯的银行业进行整合。从 1999年开始俄罗斯的经济开始复苏 ,俄罗斯的银行业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表现为资本和资产规模在快速增长 ,银行的资产结构和利润来源变化较大 ,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趋于密切 ,外资银行对拓展俄罗斯业务持更加谨慎态度 ,经由银行体系的资本外流在增加。虽然俄罗斯的银行体系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但是 ,俄罗斯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和业务内容都与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要求脱节 ,落后和弱小的银行体系将对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构成长期约束。  相似文献   

4.
《支部生活》2009,(3):9-9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王兴明认为,当前金融危机是几十年来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危害程度最深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农业农村经济产生了冲击。从我省情况看,这次危机对农村产业的影响从2008年9月开始显现,10月逐步突出,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效益逐步走低。2008年11月,  相似文献   

5.
美国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在历史上支持了银行业的繁荣,但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银行业“双重多头”监管体制中的诸多漏洞,如监管缺乏前瞻性、多头监管导致监管不力、监管竞争现象明显等。我国正在逐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在此过程中,应力克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制度有效性不足、银行业内部监管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及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中风险防范环节不突出等不足,汲取美国的教训,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08年底的一次论坛上,尽管主题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但在目前的背景下,人们还是把话题集中在这次金融危机上。大家对金融危机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这些共识我概括成这样三句话:第一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次危机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完全独善其身,置身事外是不太可能的。第二个判断就是这个冬天不太冷,但这个冬天有点长。第三个判断是,  相似文献   

7.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眭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来应对,从而把金融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呢?事实上,中央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抵御金融危机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8.
詹国枢 《奋斗》2008,(1):58-58
金融风险不可小觑。小则银行倒闭,损失数以亿计,如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因巨额亏损而破产,并以1.6亿英镑被同行收购,日本大和银行因一人失误而导致交易亏损11亿美元;大则国家倒霉,经济发展停滞,如墨西哥金融危机、阿尔巴尼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起于泰国进而波及东南亚的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是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银行业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银行业问题严重到出现金融危机,必然会出现连锁反应,并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危机,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那么,我国的银行业究竟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应该如何消除,本文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美国金融危机自2008年9月爆发以来,引起了世界金融动荡不安。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来势迅猛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了世界各国的金融业,不仅威胁着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而且使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之中。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对危机进行科学分析、阐释与论断,对于进一步剖析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实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冷静地观察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杨栋金融风险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最近东南亚国家发生的金融风波,再一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当冷静地观察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形成原因,研究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从而切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是...  相似文献   

12.
因美国次贷危机“蝴蝶效应”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坚持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把危机转化为我们良好的战略机遇,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从宏观经济基本层面的总体长期发展趋势看,基本判断是,中国的经济在未来30-50年里都会保持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发展速度。从宏观经济基本层面总体近期发展态势看,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面前,我们也有可能抓住机遇,排除困难,规避风险,独善其身。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和处理好台海问题、“三农问题”、股市问题、房地产问题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资本肆意投机和无序流动的必然结果。它集中反映了主导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失败。金融危机为全球治理带来了新挑战,但也使各国认识到,着力构建一个合意的全球治理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金融危机破除了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万能神话,对跨国金融活动开展全球治理的共识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构建一个合意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了某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张晓阳 《当代贵州》2011,(14):64-64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教授到我校讲学。当报告会进入提问阶段时,有学生问:“樊教授,您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和经济学家,您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会不会像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带来了全球经济很长时期的大萧条?”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银行业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做到了‘独树一帜’。"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4月1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说,目前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是有限的,风险是可控的,今年中国银行业"我百分之百地肯定,我们能够跑赢大市(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并激烈指责西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自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金融全球化,1997年源于泰国的金融危机,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迅速演变成亚洲金融危机,其影响之大可谓空前。在这场危机中,东南亚共计损失国民生产总值3万亿美元,股价市值缩减2万亿美元,银行不良资产上升至1万亿美元。东盟陷入了31年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日本经济也加速萧条,连续2年为负增长。受此影响,俄罗斯和巴西也爆发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亦受此拖累,1998年经济增长速度由1997年的…  相似文献   

17.
姜军  杨迎杰 《新长征》2009,(5):34-35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世界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已经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实体经济受影响最大、冲击最严重的当属全球的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中国汽车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相对较轻,但也遭受了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8.
世界有关亚洲经济模式、特别是中国发展模式的议论近日突然增多美国《华尔街日报》提出,亚洲需要转变经济模式;《美国之音》报道称,“金融危机正在冲垮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危机初期有关只有中国可以拯救世界的声音逐渐淹没在越来越具体的忧虑之中”。转变增长模式,中国自己也在说,但被这次金融危机的肇事者西方这样“教育”,还是让我们感觉到压力和不舒服。  相似文献   

19.
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政府与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心鉴 《前线》2009,(7):30-3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认识不尽一致乃至大相径庭的争议问题。在国内,针对二者的争论近年来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将上述争论引申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反观点,并借西方金融危机爆发之机进一步深化。其实,如果把这次金融危机放到一个较长历史过程中审视,不难发现,美国政府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是造成这次危机的真正原因。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表明,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都非常重要,要抓住制度与规范、道德与情操两点,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安全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国际市场需求锐减,国际贸易受到沉重打击。曲靖市的对外贸易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大。当前,世界各国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在此背景下研究曲靖市对外贸易复苏与振兴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