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劳动取代资本成为社会的主体;但是,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上,劳动者还不能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实行联合劳动,而只能通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功者以企业为单位从事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纯产值;并在作出各项社会扣除之后,使纯产值在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中以劳动为依据分解为收入,等量劳动只取得等量收入,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运行系统。作者以劳动和纯产值为贯串始终的基本线索,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2.
论按劳动贡献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是生产要素 ,按劳动对社会的贡献分配是客观规律 ,劳动的贡献与收益可通过市场实现。贯彻按劳动贡献分配 ,必须走出按潜在劳动分配、按流动劳动分配和按凝固劳动分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决议》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了分析和思考,指出: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轨和创新,混合所有制经济终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取向;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是“要素”和“资本”本位的社会制度,因此,西方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定义在“效用”之上,强调了商品的自然属性,其分配制度凸现了“按要素分配”的经济主张;社会主义是“社会”和“劳动”本位的社会制度,因此,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定义在“劳动”之上,强调商品的社会属性,其分配制度凸现了“按劳分配”的经济主张。目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这一具体国情出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价值理论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本文初次尝试创建“系统价值论”,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柏春 《岭南学刊》2007,(1):107-110
“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无关论”没有真实的理论根据。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相关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普遍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是劳动创造的,劳动者的资本收入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直接相关,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决议》指出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那么 ,应该怎样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呢 ?有人发表文章说 :“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和财富创造过程中”都做出了“实际贡献” ,“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 ,不仅劳动 ,而且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劳动、资本或技术本身都不能单独创造价值 ,价值创造是离不开各…  相似文献   

8.
罗晨曦 《传承》2009,(10):24-25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价值创造为价值分配提供基础,决定价值分配的却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并存,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9.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价值创造为价值分配提供基础,决定价值分配的却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并存,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但是,除按劳分配外,还有其它分配形式。例如:按资金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和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分配等。这就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格局,而不象经典作家设想的那样,社会主义只有按劳分配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术界关于如何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展开了热烈探讨,展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气象,但争论中反映出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作为理论武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和现实经验加以科学总结,以求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曹根记 《桂海论丛》2004,20(4):57-59
社会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德育的合理性,又需要德育为其提供支持,从而为德育经济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又为德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创造了条件。文章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经济活动的主体等方面,阐述了德育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分析了德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劳动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劳动者权利的健全与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劳动者最主要的权利是劳动力所有权。社会主义强调劳动者权利,市场经济注重劳动力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劳动者权利与劳动力价值相统一。劳动者权利主要是通过国家实现的,而劳动力价值则主要是通过企业与市场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周敏 《桂海论丛》2004,20(2):44-46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改革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它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与其他学者观点不同,在马克思看来农业劳动价值萎缩是资本诞生后工农业和城乡分离必然带来的结果。立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农业劳动价值萎缩必然带来的是农民经济收入减少以及由此造成的收入不可预期,而这与影响农业体面劳动的关键因素是一致的,据此农业劳动价值萎缩和农业体面劳动困境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逻辑。当代中国农业劳动价值和体面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青壮年不断外流、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低、农村老弱留守抗风险能力低等方面,事实上这些表现与家庭联产承包无法有效匹配市场、劳动力与市场脱钩、涉农企业利润压缩以及家庭社会伦理因素密切相关。新时代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坚持农业劳动价值和体面劳动双重治理的思路,在宏观层面全面深化农村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在中观层面需要从农村基础设施、企业和媒体角度不断优化涉农环境,在微观层面需要全面加强农民教育不断激发农民的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资本和剩余价值均属商品经济的范畴,它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商品经济统治地位的确立而确立。资本和剩余价值均具有两重属性,即一般性和特殊性。深刻认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属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冬梅 《中国发展》2007,7(1):67-70
经典涵义的按劳分配以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直接实现——必要“扣除”为前提,它不过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间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必要“扣除”由分配的前提转变为分配本身,即按公有生产要素分配。现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背面”的按劳分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只能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直接和间接的实现,并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尽显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8.
牛涛 《长白学刊》2021,(1):55-62
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的出发点,《巴黎手稿》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事实,分析"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揭示精神生产的主体性本质和历史性特点,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精神生产主体性消解现象,明确私人财产占有制度是问题的根源,从而为彰显主体性的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实践指明了制度建设的基本...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应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市场自由经济本质对警察的定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忠诚、公正、服务、奉献。警察核心价值观须通过思想沟通与教育、典型示范、立足窗口服务、打造警察文化、加强载体建设等工作来宣传和培育。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经济和谐既是社会主义市场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又是产业结构高度化,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经济与现存制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配套的具体制度安排的缺失以及对“三农”进行保护和支持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率的机制的缺乏。探求建立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原则而且与现代产权制度相兼容的新型所有制,是解决当前矛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