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4年年初以来,抚顺县积极探索村企共建新模式,按照以企带村、以村促企,资源共享、互助共赢的原则,探索建立“农村+企业”互助共建机制,切实加强村企共建,推动企业发展、农村稳定。村企携手,建立联建机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宣传、民政、农发、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在深入乡村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依托乡镇党委,周密筹划,启动了“村企互助”工程。全县各村党组织积极响应,找准互助对象,细化互助项目,建立互助互帮机制,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村企联动互促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互助内容主要包括:村党组织帮助企业开展党建活动,为企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在企业用水、用电、用地、用工、行路等方面全力提供方便,帮助企业化解与村民的矛盾纠纷;企业安排相关人员到村任职,参与村务管理,帮助村里发展经济,利用自身优势培训新型农民。目前,已有63家非公企业与村党组织结成了互助对子,有13名企业人员进村任职,帮助村里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丹东市振安区委着眼于建立和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的要求,在城区开展了区直部门党组织联系社区党组织、机关党员联系社区党员群众的“双联”活动,实现了区直机关与社区党建资源优化整合、双赢互补,提高了区直机关和社区的党建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前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诸多问题,而且靠自身力量解决比较困难。为了切实改变这种状况,闻喜县探索实施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帮建方法,按照“上下联动、城乡互助、因村制宜、重点帮建、自我转化、整体升级”的思路,通过“五包一”的方式,以建班子、建队伍、建阵地、建机制为重点,从组织、思想等方面对后进村实施全面帮建,基本达到了“班子建设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农村经济大发展”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4.
庐山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通过创新基层干部培养和管理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创新农村党员教育内容,创新农村基层民主形式,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5.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祖荣 《实事求是》2006,191(4):34-36
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始终处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现行相当部分的社会保障内容将农村居民排挤在外,即使较发达地区也不例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农民面临市场风险、生活风险的问题日益突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现行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违社会公平,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而且也直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始终处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相当部分的社会保障内容将农村居民排挤在外,即使较发达地区也不例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面临市场风险、生活风险的问题日益突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这种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违社会公平,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而且也直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成为缓解这些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嘉峪关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局,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原则,着力推进"四项统筹",实行"六联机制",落实"三大建设",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基层党建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张俊娜 《世纪桥》2010,(21):15-1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发动城市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倡导城市支援农村等措施,以城乡互助来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合理发展齐头共进。新时期,党中央依然重视农村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毛泽东城乡互助思想创新发展为"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加大城镇化建设、以城市的"需"带动农村"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学生村官等举措,使农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2005年以来,乌拉特后旗为适应城乡群众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在继续深化"双链双推"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了以村企党组织结链共建为主导的"村企互助链"活动,即农村牧区、非公企业、机关单位、街道社区四类党组织以"经济建设统筹、社会事业共建、文体活动互通、精神文明联创"为目标,以村企结链为主导,以推动工农牧互帮互助为重点,联创联动,共建双赢,着力推进"三化互动",促进城乡各项事业发展,构建起多种组织资源相融互动、统筹发展的党建新格局.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于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广大共产党员是中坚力量。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发展资金不足、不能充分体现先进性的实际,中卫市积极筹措资金105万元作为农村党员致富资金,为农村党员提供无息贷款,扶持他们发展大棚种植、科技养殖、产品流通、二、三产业等项目,积极实施“党内互助工程”,切实  相似文献   

11.
鉴于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待遇差距以及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日益明显,统筹城乡发展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这是因为,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加快城乡基本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硬件一体化;强化城乡社会保障,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加强城乡结合部党组织建设是各级党委高度重视的党建工作新领域。以加强党建促进社会管理、在加强管理中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改善民生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切实加强城乡结合部党建工作,我们到山东、新疆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各地结合实际的创新实践,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结合部党建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春玲 《前线》2011,(7):88-89
近年来,延庆县委以“城乡党建一体化”为抓手,着力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共建活动,先后构建了双向联系、双管互动的跟进式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城乡联合、资源共享的互助式党组织共建模式,校村结对、活动联谊的帮扶模式,形成了“城乡互助、共谋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实现城乡和谐是关键,而建设新农村则是促进城乡和谐的基本逻辑支点和重要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15.
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实现城乡和谐是关键,而建设新农村则是促进城乡和谐的基本逻辑支点和重要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16.
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新农村建设更深入的发展应该体现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实现新农村新文化。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城乡文化统筹,城乡文化相互交融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深层次上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中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作用与意义,注意城乡文化的共性与个性,认清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原因,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采取不同形式来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使文化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开县汉丰街道第一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汉丰一校”)地处开县移民新城腹地。开县南雅镇书香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书香小学)地处开县“边陲”,是农村小学。在县委组织部“结对共建”、“结对帮扶”的“双结对”活动中。两校科学规划方案,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以城带乡”,组织联建,活动互联,资源共享,促进了两校携手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差距呈现拉大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推动当前城乡双向互动的新战略,也只有在城乡双向互动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起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农业,关键是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还要注意缓解城镇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现阶段就是要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薄弱、党员教育管理薄弱、村级班子和党员后备力量薄弱和基础设施薄弱等诸多问题。必须坚持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重要原则:坚持尊重科学规律.以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基层党建要素的优化组合;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更多地完善体制内措施,尽量减少避免体制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勤 《实事求是》2006,(3):33-3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新疆是农业大区,又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六成以上,而且地域辽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而复杂.建设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