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着眼经济全局深化改革重要的一环,又是新时期农业发展战略的聚焦和升华。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是要素市场,重头戏是产权改革。土地要素配置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和关键点。农地确权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也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促进土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前提。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农地确权不仅是对不同群体之间土地产权关系的重构和确认,还是一个资源、时间和精力消耗的过程。实践中,各地农地确权试点进度不一、特征各异,且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把握农地确权的政策含义与实践特征,妥善解决确权工作中暴露出的关键问题,对于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土地要素资源配置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属政经法一体化改革范畴,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举措,关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监管制度改革和创新成为其中枢要和关键: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繁荣的政府简政放权是其核心动力,统一法治的市场经济活力和多元化的企业创新力是其重要动力,公众和社会智力的民主参与是其关键动力。简化政府社会管理机制、增强政府合作开放治理能力以及激发社会的人才与知识供给服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政府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属政经法一体化改革范畴,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举措,关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监管制度改革和创新成为其中枢要和关键: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繁荣的政府简政放权是其核心动力,统一法治的市场经济活力和多元化的企业创新力是其重要动力,公众和社会智力的民主参与是其关键动力。简化政府社会管理机制、增强政府合作开放治理能力以及激发社会的人才与知识供给服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政府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出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供给,优化行政区划具有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协调发展、维护政治稳定等应然价值目标和基本要求,其在客观上将受到自然地理、民族文化差异、区域文化传统等环境要素,国家结构形式、地方政府体系和政府职能模式等组织要素,政府治理能力、社会自治能力和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等能力要素的制约和影响,经济、政治、社会等三大推力将推动行政区划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公共服务创新是政府管理的永恒主题,英国公共服务改革所形成的"蝴蝶效应"引领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服务变革的方向。英国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变革经历四次大规模转换,价值主导分别是政府本位、市场本位、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供给主体分别是政府、市场、公民和社会;供给方式分别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和混合多元,形成了官僚体制的供给模式、效率政府的供给模式、整体政府的供给模式和分权政府的供给模式。要实现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进一步提升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完善供给配套制度,激励政府部门自为供给、社会组织自治供给和公民自主供给,实现质量与效益统一,规模与结构匹配。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自然成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环节。适应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国有企业要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健全混合所有制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高效监督机制,确保国有经济的运行效率,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直保持先进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7.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选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政策着力点在于建立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目标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依托农业资源整合市场要素,注重"产、城、人"互动融合,借力金融政策支持,坚持市场导向。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国家治理现代化所提出的简政放权改革新要求也应该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要求从一元治理结构转向多元治理结构,从集权转向分权、从礼治转向法治、从管制转向服务、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从而实现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以此作为推进简政放权的切入点。可以说,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战略部署,简政放权以治理结构转型与治理方式变革为逻辑基础,旨在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边界,构建"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还"利"于民、还"效"于市场、还"权"于社会,以此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社会创造力,最终达到国家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供给学派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深度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制度设计、创新驱动、产业调整等三个方面作用于资本市场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和瓶颈。未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应通过建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衔接与评价机制、加强资本市场结构创新和监管创新、完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等整体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为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重要组成机构,承载着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是国家公共服务的核心体现和基础。伴随着公共需求的发展与变化,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突出,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将供给侧改革引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通过供给端改革发力向需求端传导,是实现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创新途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明确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与供给主体定位,以良性协作、达成行动为归依,利用社会与市场机制完善资源配置,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间多元供给机制,完善供给侧改革的配套机制,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平衡,实现供需"双到位"。  相似文献   

11.
“结构性矛盾”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行政论坛》2017,(2):87-92
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约中国发展和稳定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显现,且与体制性问题相比较,社会结构问题更为根本。只有推进由体制性改革走向结构性的改革,才能有效破解中国发展目前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结合当代我国社会治理的实践反思,引入结构的视角,破解"结构性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和目标方向。通过社会资源的统筹和分配,规则制度的确立,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三有"经济体制。构建"三有"经济体制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生产效率提升、增长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从而推动农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构建农业"三有"经济体制面临着要素市场与线上商品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竞争秩序与交易秩序不佳、农民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均缺乏市场竞争力、新型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活力不足、政府宏观调控存在越位和缺位等短板,其突出而集中地体现为农业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竞争秩序不佳、微观主体务农兴农积极性不高、微观主体能力不强、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为此,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培育农业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高农业综合收益、推进人的现代化、提升农业调控精准性,切实通过构建"三有"经济体制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主多元"协作模式在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备受推崇,主要原因在于其有助于聚合各治理机制的优势,有效实现协同效应。然而,T市的实践却表明,"一主多元"的协作治理可能同时出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重机制的复合失灵,表现为管委会角色发生异化、企业运作出现非市场化倒置、社会组织被边缘化。案例剖析结果显示,复合失灵的生成逻辑为:绩效压力、制度短缺与包揽式思维定式导致政府机制失当,垃圾回收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和规制供给不足引致市场机制弱化,治理目标的长短期差异和工具理性的策略错位使得社会机制失灵。破解复合失灵困局需要调整优化绩效考核等内部管理机制,使政府在协作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有利于各种社会治理机制协同发挥作用的条件,如供给外部规制、促进市场发育,转变认知结构和行动策略,为社会组织提供制度化的参与平台。  相似文献   

14.
行政区划作为权力结构和行政体制的空间投影,调整行政区划是塑造空间治理格局、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制度供给、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发挥的支撑关系,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在现代化背景中的治理意义,要求持续优化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调整蕴含空间生产和尺度重构的价值功能,有利于规范国家治理中的权力运作,保障社会主体的权利行使,并通过均衡资源配置来增进空间正义。根据行政区划的实质内容及空间治理的价值目标,推进新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需要集中处理好政府改革与社会治理、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地理区域与制度场域、本土实践与域外经验这四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信号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咋定义?一个公式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是什么?从国情出发,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强调国家—社会协同治理的原因有三:官民共治是实现善治的基本途径;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重建新的治理秩序的需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切实推进官民共治,有以下几个着力点:第一,确立核心政治价值,重构政治认同。核心政治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政治认同的基础,也是民主治理的根本价值所在。从民主治理的角度看,自由、公正、尊严、和谐,就是我们应当努力弘扬的核心政治价值,也是官民共治的价值目标。第二,改造公民教育,强化公民在公共  相似文献   

17.
本期导读     
正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总量增长向结构优化转变之时,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但是,  相似文献   

18.
农地确权政策供给的是抽象的财产权利,农民的诉求是土地调整、分享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土地的生产和保障功能等具体的土地权利,政策供给与农民的地权诉求错位。农民对农地确权不理解或者理解错位,农地确权并没有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回应,地方政府进行策略性应对导致"确空权"。农地确权不仅没有给农民带来利益,相反还制约了农业生产,激发了村庄矛盾。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农村土地还具有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意义,地权变革不能单方面强调土地财产功能,应该与农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也应该与土地的多重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的国家社会市场三分的格局改变了以往国家一统天下的管理模式。厘清国家社会市场关系,让三者在各自领域里发挥其作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机构改革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等方面为厘清三者关系作出了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改革进程迟缓、社会组织自主活动能力有限、法律供给滞后、逆政社分开等。未来的改革需要把厘清国家社会市场关系提升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并从价值、组织和制度等三个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21,(1):59-67
基于社会形态特征的学理性分析以及常态和应急态下的治理行为特性比较研究发现,协同治理理论框架是实现跨阶段协同的重要基点,需要围绕多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决策、协同规则、协同行动、监测评估等过程要素进行系统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多要素多环节多情景的协同治理结构;深化结构性改革,完善政府组织制度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健全机制为抓手加快制度性协同创新;强化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为协同治理赋能;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协同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