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勇  王美娜 《政治学研究》2022,(2):31-37+168
本文从关系叠加的视角,以“族”和“群”为基点分析中国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特点与变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社会,这就是“族”和“群”。由中国的“族”和“群”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相互渗透、国家组织社会并高于社会、国家治理能力具有特殊价值。这一特点构成了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底色,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进入世界关系的时代后,一方面,传统的家族共同体解体,个人挣脱家族共同体,形成具有独立意识、利益和权利的个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将分散的具有不同利益的人联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强大的国家认同。“族”与“群”这一古老的话语因此获得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不仅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突破,而且对世界历史时代的人类文明形态作出了积极贡献。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相比较,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在所有制、经济运行机制和国家治理体系等基本制度层面,而且在社会信念和社会结构层面,形成了“一体”与“多元”相结合、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包容性的社会主义新模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相比较,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继续保持国家政权对经济社会的主导性影响,另一方面则在行政性官僚控制与经济自组织成长的张力中形成了动态的平衡,形成了在经济绩效和发展效率上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模式。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时代“人类文明形态”的论述为参照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在于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文明道路;其中所包含的非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政权结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指向一条克服现代化“负效应”、规避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内在对抗性的人类文明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首都城市功能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国家兴衰的大问题。本旨在从政治学角度研究首都城市功能,为首都城市更好地发挥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探讨了首都城市的内涵和功能叠加过程,阐述了由核心功能与叠加功能构成的首都城市功能系统,分析了“聚变叠加”与“裂变叠加”两种不同的功能叠加模式,提出了“叠加功能异化论”、“叠加功能木桶论”、“叠加功能中心聚焦论”和“功能转移论”等理论观点。本侧重于从应然与实然的双重角度对首都城市功能加以考察,并采用历史分析法、系统功能分析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庭翰  吴定海 《理论导刊》2023,(12):109-114
文明形态是文明的具体形态,具有外部的形体性和内在的体系性,其“新与旧”的标尺在于其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西方既往文明形态的双重束缚下,发生了“由新转旧”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逆全球化取向、新垄断结构形成、民主政治极化、社会共识坍塌、文明观封闭等方面。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封建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赋予了中国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这三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塑了新政治形态、新生产形态、新生活形态和新合作形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展开。  相似文献   

5.
余金成教授的著作《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现代形态》于2005年5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作者用10年时间准备和写作完成、又等待了5年终于面世的一本标新之作。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实践选择”论述了社会主义率先出现在落后国家的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建设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规律性。中篇“历史判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西方文化模式的关系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选择。下篇“逻辑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劳动力与劳动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活劳动与积累劳动的辩证关系。该书对社会主义的一些…  相似文献   

6.
如何实现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这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首要议题,而完成国家整合又是这一历史性任务之奠基工程.与西方国家大多以“政权下乡”或“行政下乡”实现国家整合不同,中国选择“以党建国”的整合路径,在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同时,滑入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泥潭.因此,在实现国家整合后,彻底解决党政关系问题、促进党政关系规范化就提上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之历史日程.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进程彰显着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历史性嬗变,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具有深刻内在一致性,其道路走向反映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指向与现实形态。中国现代化运动被动启发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全球扩张,最终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主动选择、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且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世界历史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成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辩证融通、双向互动,是由相对落后国家开辟的现代化新道路,革除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魅影的“绝对统治”,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可靠性,表征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标,为有效解决世界历史的新挑战和全球化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讲话,对于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振奋民族精神,推进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演变 爱国主义,就其基本内涵来说,爱国之“国”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祖国,二是指国家。祖国这一概念一般是指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血缘关系,乡土关系或地域关系。爱国就是这种乡土之爱,民族之情在漫长社会生活中积淀成的一种深厚的爱国情感和道德观念。按列宁的话说,  相似文献   

9.
行政吸纳服务——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三种权威解释模式,即公民社会、合作主义与行政吸纳社会。本文通过对一个乡镇基层文联成立与运作的个案研究,发现了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形态。对此,提出了“行政吸纳服务”的新解释模式,并把它与“公民社会”、“合作主义”以及“行政吸纳社会”分别开来。“行政吸纳服务”强调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其核心互动机制是“支持”与“配合”。在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分配格局中,国家占据主导性地位,社会依附于国家。“行政吸纳服务”的主要价值目标在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0.
乡民自治:农村治理模式的一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举 《理论导刊》2005,3(9):9-11
农村治理中的种种问题根源于近代以来所形成的旧的国家与农民关系,进一步后移国家与农村社会的边界,改变目前“乡政村治”的农村治理模式,从体制上消除旧的国家与农民关系最集中的载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民自治”,给农民更广阔的自由生存、自主发展的空间,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认同、文化和制度三个向度有机统一。从认同向度来看,在王朝国家形态,民族认同初见端倪,在民族国家形态,国家认同兼具两性;从文化向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理念、“超越”的特质;从制度向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制度保障蕴含历史包容性与理论引导性相统一、主体指向力与中心凝聚力相促进、整体国家观与个体民族观相融合、中央积极性与地方积极性相协同的特性与优势,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的深刻写照,是中国共产党履行“三个代表”之历史职责的根本保证。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包含相互关联的双层涵义: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及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民族传统文化之优秀遗产相结合。前者着重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方向与方针、政策的问题;后者着重解决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就是上述双层涵义相互促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团主义作为一种利益代表和利益调节形式,是对国家和社会间常规性互动体系的概括,是一种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通过对中国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法团主义较之“国家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的合理性和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借鉴意义,并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作了些尝试性的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4.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就中国而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来看,人类社会经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和谐自然”三个基本阶段。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时期,人…  相似文献   

15.
“打碎旧国家机器”思想是马克思国家理论中的重要命题。追本溯源,“打碎旧国家机器”思想是在1848年欧洲革命的背景下提出的,在巴黎公社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被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传承下去。正本清源,“打碎旧国家机器”思想在其提出之初的核心要义是取消旧的国家机器,实行直接民主。作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打碎旧国家机器”与无政府主义在理论主张上有着本质区别。立足现实,应辩证看待该思想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该思想具有一定的政治空想色彩,不应在现实中机械照搬;另一方面该思想对于中国政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应予以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16.
自秦以降,中国即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种国家延续了漫长的岁月。不过,在“长期统一”的传统国家形态之下,中国传统社会与国家之间却保持着“长期疏离”,地方社会封闭的“小统治者”实际上控制着基层社会的运行和秩序。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政治革命,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在此基础上,新国家对旧有社会结构进行社会革命,以政权的力量建构了新的社会形态,包含改革社会结构、培育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建立长期稳定的执政根基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构现代国家的双重革命,源于党建立国家政权与推进社会变革发展的双重使命。这种通过双重革命进行的现代国家建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它既超越了传统国家的社会历史形态,也超越了西方理论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建构实践,具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国家建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东方社会道路理论,深刻揭示了他的“世界历史”观与国家开放论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一切取决于历史环境”的方法论价值,开掘了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间的内在关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兴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李秀芳冯林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之深刻内涵具体体现在邓小平对以下几个关系问题的处理上。(一)“一国”与“两制”的关系。“一国”是指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个大前提下实现国家与民族的统一;中国的领...  相似文献   

19.
一、基层执政:党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桥梁在我国,基层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低一级的国家政权机关;二是指包括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最直接联系的基础性社会体系。具体而言,后者的“基础性社会体系”因为接近原子化状态,在学术研究中也被称之为“革根”,担负着联系普通民众的重任;而基层的政权机关在城市地区是指那些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  相似文献   

20.
张从田 《理论探讨》2001,3(1):85-88
中苏关系的分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告别旧模式、探索新模式旅程中的一段插曲 ,是一场“双输”的悲剧。它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产生直接影响 ,又促使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时思索现实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催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