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盗窃罪小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的对象是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所有的各种财物.在我国,盗窃罪为侵犯财产罪之一种.  相似文献   

2.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依我国《刑法》第151条规定:"盗窃、诈骗、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但在司法实践中,对盗窃罪的构成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亟待澄清.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意见.(一)盗窃罪的客体和对象盗窃罪的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财产关系,就是指全民的和集体的财产  相似文献   

3.
盗窃罪是侵犯财产罪的一种,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各类刑事案件中,盗窃案所占的比重历来很大。在审理盗窃中,如何看待盗窃罪中的数额、情节、后果?以及如何认定惯窃?谈谈我们粗浅的看法。盗窃罪是侵犯财产罪,数额大小无疑是定罪量刑的重要标准。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可见,盗窃分子非法取得财物数额的大小,是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刑法第一百  相似文献   

4.
盗窃罪侵害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即国家、集体、公民个人所有或合法占有的财物,既包括各种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包括允许交换流通以及某些限制流通或禁止流通物,以至自然界的一切物质。但是,所有公私财物能否成为盗窃罪侵害的对象,在司法实践中,认识颇不一致。笔者拟对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犯罪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所有的各种财物。在整个刑事案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社会危害严重。因此是我国刑罚打击的重点。我国刑法对于盗窃罪的刑罚规定(尤其是否适用死刑)自一九七九年颁布第一部刑法典以来,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一九八0年一月一日施行的我国第  相似文献   

6.
抢劫罪、盗窃罪同为侵犯财产罪,均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两罪的犯罪对象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的财物。财物一般可分为动产与不动产。我国刑法学界权威的观点认为只有动产才能成为抢劫、盗窃的犯罪对象,如高铭暄等主编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物质都成为盗窃的对象。盗窃对象的多样性及复杂性为盗窃罪的查证工作带来诸多麻烦,给最终在实体上认定盗窃罪增加了不少困难。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由此定义看  相似文献   

8.
盗窃、诈骗、抢夺几种犯罪,均属侵犯财产罪。即行为人故意违法地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和其他公共财产,以及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据为已有。盗窃罪的基本特征是秘密地窃取公私财物;诈骗罪的基本特征是滥用财物所有人或保管人对自己的信任,使用欺骗手段,以公开“合法”的形式将财物骗归己有的行为;抢夺罪的基本特征是犯罪分子乘人不备,公开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即当着财物所有人或保管人的面,乘其不备,将公私财物夺了就跑。  相似文献   

9.
盗窃网络虚拟财产不构成盗窃罪的刑民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彰 《法学论坛》2016,(2):152-160
盗窃罪的行为对象为“公私财物”,因而实务中在认定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时存在争议.网络虚拟财产是否为“财物”,在刑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解释可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通过民法上对网络虚拟财产之概念和特征的分析以及对“物”的相关理论和对《物权法》相关规定的梳理和剖析,认为应当明确分别网络虚拟财产与本地虚拟财产的本质差异,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权利凭证,其法律属性为债权而非物权,基于物权法定原则,在无任何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网络虚拟财产不可以作为物权客体,亦不可以被扩大解释为财物,因此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不构成盗窃罪.  相似文献   

10.
网络虚拟财产,其法律地位未得以肯定,导致司法机关对盗窃虚拟财产的案件陷入了定罪不准、量刑悬殊的窘境。本文从公私财物的经济属性、物理属性、法律属性论证虚拟财产属于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的合理性,并建议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1.
5000=500     
盗窃,是指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贪污,则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公共财物的行为。二者虽使用不同的作案手段和方法,但达到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占有本不属于自己的财物。所不同的是前者占有的公私财物,而后者占有的足能是公共财物,二者侵害的客体都是财物,都属于侵犯财产罪。然而,法律对二者的处罚标准却相差甚大。且不说盗窃罪和贪污罪的立案标准相差近十倍,单说检察机关内部掌握的对盗窃罪免予起诉的最高数额标准为500元,而对贪污罪免予起诉的最高数额标准则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规定的盗窃罪,其侵害的客体是社会主义财产关系,这种财产关系的物质表现是各种具体财物,即金钱以及其它具有经济价值的物品。然而,财物的范围极为广泛,性质也很复杂,并不是一切财物都能够成为盗窃罪的对象,能够成为盗窃对象的仅是其中的一部份。那么,到底哪些财物能够成为盗窃罪对象,哪些不能成为盗窃罪对象呢?这是事关罪与非罪的界限标准的问题。在此,我们参照数国立法例及有关理论,就几类主要财物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按照通行的定义,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坏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从定义似乎可以得出结论: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别在于主观上盗窃罪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目的犯,而故意毁坏财物罪不是。然而笔者以为,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别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4.
一、盗窃罪与诈骗罪理论上的区别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从犯罪构成理论上讲.盗窃罪与诈骗罪都属于侵财性犯罪。  相似文献   

15.
按照《刑法》规定,抢夺罪、抢劫罪、盗窃罪是属侵犯财产的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这是它的三者的共性。但是,由于三者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即对犯罪的手段、方法的要求不同,因而,它们之间又互有区别。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这里的乘  相似文献   

16.
刑法第264条明确规定盗窃罪的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这里对“财物”一词的解释应该做文义解释.当前学界讨论的问题是这里的“财物”是否可以包含不动产,即不动产是否是盗窃罪的对象.本文结合理论和案例,从“犯罪是侵犯刑法保护的法益”这个论断出发认为不论从法学理论还是司法实践中,不动产理所应当的是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盗窃不动产行为应当构为盗窃罪.  相似文献   

17.
当代娄阿鼠     
盗窃罪,这种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时至今日,还在威胁着公私财物,本篇所要告诫的,也就要想提醒人们,防范那些形形色色的  相似文献   

18.
来稿摘登     
《法学》1993,(10)
黑龙江省宁安县人民检察院孔宪柱来稿认为:盗窃与贪污立案标准过份悬殊盗窃,是指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贪污,则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公共财物的行为。二者虽使用不同的作案手段和方法,但达到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占有本不属于自己的财物。所不同的是前者占有的是公私财物,而后者占有的只能是公共财物,二者侵害的客体都是财物,都属于侵犯财产罪。然而,法律对二者的处罚标准却相差甚大。且不说盗窃罪和贪污罪的立案标准相  相似文献   

19.
盗窃犯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类刑事犯罪。所谓盗窃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1979年刑法仅仅规定了盗窃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为盗窃罪 ,而盗窃数额未达到较大的则不构成犯罪。1997年刑法在修订过程中 ,将盗窃数额较大的行为与多次盗窃的行为并列 ,认为均构成盗窃罪。但是 ,司法实践中较常见的还是传统盗窃罪 ,这类盗窃罪要求窃得财物的经济价值达到“数额较大” ,否则不构成犯罪。因此 ,行为人所窃财物的实际价值就成了判定罪与非罪、罪轻罪重的关键问题。司法实践中 ,对被…  相似文献   

20.
《法学》1993,(2)
首先,司法实践中有些盗窃犯罪并未侵犯财物的所有关系而是仅仅侵犯了财物占有关系的情形,如,将自己的财物委托他人保管或交给他人使用后又秘密窃取回来。此外,有些盗窃犯罪,如盗窃违禁物这类法律规定的任何主体不论是国家集体或个人都不享有所有权的物品的犯罪行为,其所侵犯的也只是违禁均占有主体对违禁物的非法占有关系。因此,以所有关系作为盗窃罪的客。其次,以占有关系作为盗窃罪侵犯的客体,可以最好地反映盗窃罪的特征。由于占有是对财产的一种实际控制状态,它是行为人对财产进行内容支配的前提,任何盗窃行为必定要通过破坏对财物的占有而最终侵犯财产权利,因此盗窃行为的实质就在于对公私财物占有关系的侵犯,不侵犯占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