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超 《理论前沿》2009,(24):63-64
我国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与经济发展的不相协调的问题,为此,应从创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建设一支优秀的农村文化队伍、农村文化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党员干部的学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学风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党员干部的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党员干部学风不正现象,如“不学”、“假学’’和“空学”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的学风建设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努力在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成效和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真正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始终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3.
农村法治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多年来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差别决定和影响着中国法制建设的二元状态。鉴于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和农村社会主体法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法治在社会整体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着法治困境,需要我们从整体性和差异性着眼探寻现代农村法制建设方略,以期加快我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4.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政府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政府竞争力的保证。建设法治政府的路径:一是公务员牢固确立法治观念,建立健全政府法规规章体系;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真诚服务;三是提高政府执法队伍素质与能力,坚持依法行政;四是坚持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五是构建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六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务公开与透明;七是坚持诚实守信,做到权责统一。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依赖于人的主体性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和造就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为此,必须努力创造农民公民意识形成的物质、民主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及法治观念等条件,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目标。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契合,法治建设能够有效地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诉求。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能够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的社会秩序,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机制。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推进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国家治理领域内的法律法规,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7.
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目标,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法治建设能够有效地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诉求。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能够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的社会秩序,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机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国家治理领域内的法律法规,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推进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而土地流转,作为对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改进和进一步完善,是大力推进我国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是加快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举措,也是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路径。因此,鼓励和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环境法治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探索我国环境法治的路径,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主题是文章关注的焦点。文章综合运用了比较、实证等研究方法,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究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路径,认为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必须全面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偏颇或缺失.对此,我们应在统一行为认知的基础上从四个层面进行归纳.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这些复杂因素既包括传统的、历史的惯性作用,同时也包括现实的环境制约.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在建立基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从分类规划和严格规范这两个角度予以矫正或行为重构.  相似文献   

11.
残疾人托养是残疾人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改善残疾人生活、提升社会福祉的有效手段。目前,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广州市残疾人托养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残疾人托养整体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调查法等方法,对广州市残疾人托养的基本现状进行整体性描述,分析残疾人托养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广州市具体市情,提出进一步提升广州市残疾人托养服务能力、促进广州市残疾人托养事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加快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之一。加快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应着力解决三大问题:一是经费保障,这是中西部小城镇建设的物质基础;二是人口聚集,这是中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关键;三是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循序渐进,这是中西部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3.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之一,推进农村生态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农村生态现代化战略目标是发展的生态化和生态化的发展,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科技支撑是实现农村生态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政府主导协同推进是实现农村生态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社会组织及群众参与是实现农村生态现代化的基础环节。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格局、整体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5.
法治化进程中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经济为先导的农村改革,正日益深入地影响着农村政治社会关系。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法制的日益完善,使得行政———政策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然而,农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他们的法律意识依然很淡漠,成为当前农村法制建设的一大难点。因而,在此背景下探讨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大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依法进行。而当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尚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建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定与可持续进行的客观要求和基本保证。现代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农村的重要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要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诠释了生态文明法治化的要求。这些都体现了决策层对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坚定态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沉重代价,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问题倒逼改革,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旨在调动全体人民投身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法治现代化自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其基本的路径就是以西方法治模式为标准进行框架的构建,以"变法"为基本手段进行法治的建设.然而,至今为止所进行的所有法治实践都很难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在于忽视了中西国情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西方法治建立在"同质"的文化之上,而中国传统文化对"礼"的认同已经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而"破碎",呈现的是一个"异质"的局面.在这样的国情基础上进行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必须正视异质化的国情,必须依托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注重法治的本土培育.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基础性工程则是依法治村。没有广大农村的依法治理,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也不可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农村薄弱的法治现状,迫切需要在农村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