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生事物,“人肉搜索”自诞生以来,就长期游离在法律边缘.本文从“人肉搜索”的概念和性质等出发,阐述“人肉搜索”行为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探讨“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现状,以析“人肉搜索”行为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从完善隐私权立法等角度提出对“人肉搜索”行为的民法规制:明确界定“人肉搜索”行为的合法事由与非法事由;完善民法领域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对“人肉搜索”行为中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2.
丁西泠 《岭南学刊》2012,(3):97-101
“人肉搜索”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由于目前法律、法规等规制不足,“人肉搜索”存在诸多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侵犯公民隐私、名誉等人格权。应立足从法律规制、网络行业自律、“人肉搜索”的商业化引导、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配合等维度思考,着手更有效、更具可行性地解决“人肉搜索”侵犯人格权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的社会功能正在日趋强大,也日趋为网民所青睐,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负面后果却不容小视。探讨“人肉搜索”的本质,揭示其体现私刑化倾向、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造成潜在的社会恐慌,分析其入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可为实现对“人肉搜索”实施刑事制裁提供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从诞生之日起,就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中间地带。一起又一起具有轰动效应的网络事件,让人们对“人肉搜索”的网络力量惊叹不已,也对它的狂轰滥炸退避三舍。近日,在讨论刑法修正案的过程中,又有部分人大代表提出“人肉搜索”应该纳入刑法的管辖范围,此言一出,争论再起。  相似文献   

5.
郭美美的偶然出场,让红十字会很是“闪了一下腰”。但仔细一思考,红十字会的“闪腰”与人肉搜索郭美美事件中的郭美美和“人肉搜索”,其实都没有必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作为群众路线与专门工作相结合的侦查措施,其法律地位处于模糊状态,现实运用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人肉搜索”在侦查破案中能为侦查机关锁定犯罪嫌疑人、查明被害人身份等方面提供帮助。“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搜集方式,侦查机关应充分注重其面广、及时、有效等特点,合法、合情地运用于侦查工作。  相似文献   

7.
阅读提示:“人肉搜索”这一新鲜事物,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如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大的一纸地方立法。又因对“人肉搜索”有所限制,引起了另外一场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8.
白龙  李鹏 《辽宁人大》2008,(11):40-41
“人肉搜索”,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词,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新宠”。从“网络虐猫事件”到“很黄很暴力”事件,从女白领的“死亡博客”到“赤裸特工”事件,成千上万的网民集体发起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对这些事件的当事人进行“调查”“审判”。结果往往是公布的个人信息令其无所遁形,有时更伴随过激性攻击言辞与行为,令这些“搜索对象”的身心遭晋恶性压力。  相似文献   

9.
田野  丛林 《民主与法制》2014,(33):62-63
曾几何时,人肉搜索,甚嚣尘上,一个接一个贪官因之而倒下,让数以亿计的网友对之狂热追捧。但“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网上将涉嫌违法、违纪或道德上存在严重问题的人和事件以及相关信息公布;另一方面,不分缘由,不加甄别,不辨真伪,滥泄他人信息,极易侵犯个人的隐私权,甚至还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的蔓延。近日,一起因在网络上发起“人肉搜索”“悬赏缉拿骗子”引发的侵权纠纷案件在福建省厦门市审理。  相似文献   

10.
张翼  张乐 《长白学刊》2010,(3):110-113
“人肉搜索”是在群体极化的推动下,发生于虚拟社区,并以维持道德操守为目标的社会行动,具有回应的选择性、集群的狂热性和异化的支配性特征。面对其凸显的消极功能,把握知识共享与隐私保护的界限、促进“人肉搜索”的良性发展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是一种信息收集机制,具有搜索能力强、信息获取全面、搜索速度快等优点,同时也存在盲目性。“人肉搜索”与侦查权的关系日益密切,对侦查活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沈彬 《民主与法制》2011,(34):27-29
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11年微博的风生水起,让网络民意异常活跃。从微博打拐解救乞讨儿童、郭美美炫富的人肉搜索、温州动车脱轨事件的“黄金一小时”微博直播到官员微博开房门、艳照门、调情门,一起起社会事件在曝光、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09,(11):82-82
刘丹凌在《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互联网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它打破了时空的区隔,构建了互动式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人肉搜索”作为这种交流方式的典型样态,不但构型了独特的传播交往关系,并且,其传播效果还广泛介入社会现实及社会问题的解决。联系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理论,从信息和信息主体两个维度分析了“人肉搜索”如何构建了这种新型的传播交往关系,并对“人肉搜索”的正外部性——即它如何提供公民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推动参与式民主的进程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关于网络暴力及网络监管、引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黄萍 《长白学刊》2009,(2):80-84
“人肉搜索”具有两面性,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在“找人”的过程中,基于网络表达的交互性、便利性和匿名性的特点,网络发表的言论极易侵害他人的个人信息,因此,应对“人肉搜索”进行严格的规范,躅络用户应严格自律,网络言论自由应止于信息隐私权开始之处。信息服务网站对用户言论负有一定的注意义务,对明显的侵权信息有主动审查、删除的义务,权利人提出异议权时,网站应及时删除或屏蔽。  相似文献   

15.
《精神文明导刊》2009,(2):62-62
2008年12月29日《文汇报》刊登王磊的文章,所谓“人肉搜索”就是网友参与提供信息,借助网络传播信息,查找某人身份、追寻某事真相的“网民行动”。海外媒体对“人肉搜索”的直接描述是一个新造短语“中国特色网上追捕”。“一人提问、八方回应”是互联网带给网民的一大收获。从最早询问生活常识、历史典故,到求医问药、交通查询,计算机网络和人际网络问虚拟现实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从“人肉搜索”现象反思校园BBS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上存在的“人肉搜索”现象主要基于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对焦点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以及网民的各种心理动机的需要三方面因素。校园BBS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凸现出“人肉搜索”的潜在危机问题。因此,需要从学校管理、网络监管、师生道德自律等方面来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11日《北京日报》刊登长石的文章,不知从何时起,“人肉搜索”成了一些网民宣泄情绪的工具,动辄以此来对他人进行攻击似乎成了他们上网的一大乐趣。一起起“人肉”事件背后,我们看到鲜有理性的观点交锋,更多是一些网民的怒气、戾气和霸气,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肉搜索"现象是当今网络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社会互动方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描述了"人肉搜索"的来源,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人肉搜索"现象的成因,深入探查"人肉搜索"的主体在网络中进行互动的心理因素,审视"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理性对待"人肉搜索"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小学生小凡在记者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这则新闻在一家电视台播出之后,互联网络上很快出现了“人肉搜索”的帖子,把这位小朋友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平时成绩以及所获得的奖励,甚至出生的医院都搜索出来。一时间,“很黄很暴力”成了网上流行语,大量嘲讽、“恶搞”的开始跟帖。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网络社区的人肉搜索行为褒贬不一,特别是来自道德层面的争议颇多。要促使人肉搜索扬长避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加强网络规范管理制度,特别是网民要提倡道德自律,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