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壮家白斩鸡     
正客到广西壮家,不吃上白斩鸡,难说来过。这是因为壮族人讲究“无鸡不成宴”,视鸡肉为待客上品佳肴。到了壮乡,走进干栏,无论熟识与否,皆为贵客,均有白斩鸡和酒肉款待。有人在壮族乡间串门,随身只带一壶米酒。到了某家,主人杀鸡煮菜,与客人欢饮。次日离去,主人将客人酒壶灌满,仍让客人背上。有人如此走了几个壮寨,回到家中,酒壶依然是满的。壮族人憨厚老实,待客无保留,家里所有,捡好的接待。客人不醉,自责招待不  相似文献   

2.
鸡有六德     
从前,有个客人去拜访朋友。两人一直谈活,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了,主人也没有留客就餐的意思。 客人想:要是留我,我未必在这吃饭;既然不打算留我,我却偏要吃你一顿,而且要吃好的。他看见院子里主人家的鸡,就指着鸡说:“鸡这种家禽有六德,你听说过  相似文献   

3.
香草 《今日广西》2010,(9):59-60
饭店里的饭吃得多了,便很怀念家常便饭。可是,很多工作忙碌的姐妹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拖着疲倦的身体下班回到家,希望吃一顿好饭菜,但是又没有那么多时间在厨房张罗,回到家里就琢磨怎么能用最少的时间烹调出最可口的菜肴。于是,“懒人菜”在都市人群中迅速流传。  相似文献   

4.
漫画与幽默     
特制炸药 一名歹徒手拿一包“炸药”劫持了飞机,飞机油料耗尽,必须紧急降落。机长对劫机犯说:“赶快把炸药扔出飞机,在迫降中会有剧烈震动,飞机会爆炸的。” 劫机犯喝道:“少废话,我还没听说过沙丁鱼罐头会爆炸。” 该吃安眠药了 护士:“醒醒!醒醒!” 病人:“什么事呀?” 护士:“是你该吃安眠药的时候了。” 胖子求医 一位胖子找医生寻求减肥的妙药。 “你应该多喝浓茶。”医生说。 “我几乎每分钟都在喝!” “您应该多运动,少睡觉。”医生又说。 “每天我只睡三四个小时!” “那么,每天你只吃一片面包,我肯定你马上会瘦…  相似文献   

5.
用大吃大喝表示感谢。这是阿富汗一些地区的习俗。这里的人招待客人十分诚恳。如果你吃的差不多了,对主人说:“够了,我再也不想吃了。”主人不理睬你,你必须继续吃下去,吃得越多,对方越高兴,那才是礼貌。如果随便吃几口,就停嘴,对方会不高兴的。 吃多吃少,任你随便。这是文莱人的待客习俗。在文莱,家里来了客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对方向自己请安问好,就会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把家中吃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泰国人喝冰茶,在气候炎热的泰国,人们喝茶时总要在热气腾腾的一杯热茶中加入一些冰块。喝茶时只盛半林,很容易散热.喝后使人倍感清凉,还能生津解暑。埃及人喝甜茶。他们招待客人,常端上~杯热茶,里面放人许多白糖,同时送来~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印度人喝奶茶。他们喝茶时要在茶中加入牛奶、姜和小豆宏,彻出的茶味与众不同。印度人喝茶的方式十分奇特,把茶斟在盘子里,伸出舌头去舔饮,可谓独具一格了。俄罗斯人喝红茶。他们先在茶壶里泡L浓浓的一壶茶,要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浓淡随自己…  相似文献   

7.
相识钱娜是在她的亲戚秀德家。随着琵琶和口弦的声调,她和同伴们身着傈僳短衫长裙,迈起舞步边跳边歌,既为我们客人表演,又是一种投入的自娱。藤竹架下的空地上,火塘冒着炊烟,绕圈舞过,歌声高亮:“扇着美丽翅膀的姑娘,你往哪里飞?能不能告诉我,你落脚的地方,飞来密丽玛呀!” 舞息,热情的秀德老人已为大家准备好自酿的“杵酒”,每人至少得喝两个竹筒杯的酒,“一只脚走不得山路”,秀德劝酒的理由简单而有效,两杯过后又轮流喝起同心酒,即一对男女相互搂着,嘴拼嘴,同喝一杯酒,不得滴出酒来。酒后,主人客人坐入秀德家堂屋…  相似文献   

8.
杨卫国 《群众》2008,(2):80-80
某地的一个单位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到有意向来投资的客商。当客商率队来考察时,该单位领导高度重视,以最大的热情予以接待。客商到达时,主人举行了丰盛的晚宴给客商接风洗尘。主人频频举杯,客人不胜酒力,渐显不支,恳求结束吃饭,主人发扬了“宜将余勇追穷寇”的精神。发起了敬酒的新高潮,最终客商都东倒西歪的回房间。第二天上午进行参观洽谈,双方很满意,决定次日签订协议。中午客商提出吃点工作餐,主人觉得不喝酒没气氛,依然以巨大的热情敬酒劝酒,最终客商又是晕头转向回到客房。晚上主人到宾馆找客商吃饭时,已人去楼空。主人很奇怪,电话一联系,原来客商害怕喝酒已不辞而别。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寒士冯谖刚投奔到齐国公子孟尝君门下时,自谦没什么爱好和本领。于是,孟尝君手下的人给他吃很差的饭菜。过了不久,冯谖敲打着他的宝剑歌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便嘱咐手下的人像对待门下吃鱼的客人一样给他饭菜。过了不久,他又敲打起宝剑  相似文献   

10.
往事像阴雨天里的蘑菇,一簇簇的,又分不清,于是你觉得你是一棵老树了,老树与细雨也许就是人生一种境遇?电视上正在播广东省开平的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前年去广州,专程到开平去看过碉楼,那是上世纪初年,在海外发了财的华侨,回到故乡盖的洋房。  相似文献   

11.
依依嘉陵情     
依依嘉陵情□李春华嘉陵秀色张文兴作千里嘉陵,浩浩荡荡,两岸人民世世代代劳作、生息、繁衍,写成了多少不朽诗篇!他,喝嘉陵江水长大,从嘉陵江走来,曾经京华烟云,青藏雪原,踏遍内蒙、陕西、河南,登临山海关、太行山、九华山。九九归一,最后他还是回到了魂牵梦绕...  相似文献   

12.
小保:47岁的李红在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当了4年的洗碗工。她的职责就是清洁用过的餐具。“很多餐具送过来时,里面还剩着吃的。”李红说,酒店对自助餐食物管理的流程,是凡可再次使用的,会放回冰箱里;凡觉客人吃过剩下,不宜再售的,一律退到后台倒掉。  相似文献   

13.
父亲与茶     
父亲不打牌不贪杯,独爱饮茶,即使在吃不饱饭的日子里:他也要省吃俭用买来细菜叶泡茶。父亲以和气手才气闻名于乡里。我长这么大,只看见他为茶发过一次火。那次邻居王老倌到我家聊天,顺手端起父亲的茶碗,一喝;好苦!便随手一泼。父亲见了那泼在地上的细茶,眼睛立即瞪直了,脸色勃然变红.大吼一声”蠢家伙!王老倌见我父亲一副心疼得要命的样子。实在不能理解.气冲冲地走了.好久不跨我家门槛。后来,父亲用30只鸡蛋换了个茶杯,作力地的专用茶具。加会,那茶杯外表黯淡;内积一层再厉,像个出工文物,父亲仍苦不后仍律。父亲每天除…  相似文献   

14.
回忆父亲     
父亲在一天天衰老,以前每天能吃三个花卷伴些水米饭和菜;后来是每天两个花卷伴少许水米饭和菜;再后来只吃一点水米饭和菜,饭量越来越少……我每两个星期为父亲剃一次头,每天最少一次去探望他,偶尔因事或身体欠佳不去,父亲总会亲切地询问。父亲为每日能见到我,曾在我的面前流泪说:爸爸老了,身边就你一个女儿,一天看不到,我想啊!以后的日子,不管怎么忙、怎么累,身体怎么不适,我都尽力抽出时间多陪陪他。如果丈夫能在家做饭和照顾孩子,我会坐在父亲身边,听他唠叨陈年往事,但我的眼不时会溜向电视,而无闻父亲的絮语,父亲也…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听一位朋友讲了这样一件事,某精神病医院里一个精神病人趁医护人员不注意,手拿一把雨伞跑出了病房,蹲在某个角落,撑起雨伞,嘴里念念有词:“我是蘑菇,我是蘑菇……”护士不能把病人弄回病房,就叫来了心理医生,说明了情况。心理医生也撑起了同样的一把雨伞,蹲在病人旁边。病人问:“你是谁?”医生答:“我是蘑菇。”病人答:“我也是蘑菇。”相互交谈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这时医生开始移动,病人就问:“蘑菇还会走?”医生答:“会走。”病人也学医生移动,就这样一问一答,一前一后,病人就随心理医生回到了病房。  相似文献   

16.
“清甜甜的米酒,姊妹饭,滋养着苗乡人千万年的爱……”每次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乡新店村村民们酿的香甜米酒。然而,过去他们酿酒仅仅只是为了款待客人,却没有人发现它的市场魅力。2011年,驻守在这里的红河边防支队新店边防工作站官兵酿制的“边关醇”为这里的村民打开了致富之门。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人在一个抽象的世界里生活。他们吃粮,不是到田里去播种,然后收获,而是到居住地区所属的粮店,凭了计划粮卡去买;他们吃菜,也不是到院子里去摘,而是到菜市场去买。他们劳动,是在经过社会化综合与分工的流水线上的某一点,重复着某一动作,直至终生。他们得到的报酬,是将物质概括化了的货币,然后他们去各种分类的商店购买生存所需要的东西。他们的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18.
土司政制与哈尼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土司及土司政制,前人颇多微词!但是,单一的观察角度、研究方法以及简单的情感渲泄,难以理智地观照土司政制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无助于从横纵思索比较中,清醒地认知土司政制与民族文化衍变之间的规约关系。事实上,植根于哈尼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圆融基础上的哈尼土司政制,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在土司政制辖域,哈尼古典文化受到了强烈的激荡与冲击,脱离了其固有的运行轨迹。土司政制的确立,一则阻断了哈尼族历史的固有进程,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它吸收了封建专制政体的内核;同时,诱发了哈尼文化,由沿自身固有的轨迹自行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正>"伙施施"是哈尼语,也叫"卡窝棚",指的就是"开秧门",又称"黄饭节"。每逢春耕之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的哈尼族会举行开秧门仪式来迎接播种。节日当天,雄鸡刚叫头遍,村寨里便炊烟袅袅,家家一早吃黄饭、红蛋。并喂牛一点黄饭团,以示同甘共苦。据说,这样,将来结出的稻谷会像黄饭一样金黄,红蛋一样饱  相似文献   

20.
何哲良 《台声》2002,(8):22-23
日前,笔者来到海南省临高波莲、澄迈桥头镇等地的龙眼生产基地,见到果园里龙眼树上千姿百艳:有的龙眼压满了枝头、丰收在即;有的刚结出小指头大小的嫩果、星罗棋布;还有的则正挂穗扬花、蜂飞蝶舞。然而,笔者了解到,去年以前,这些龙眼树已是多年不扬花挂果的了,为什么龙眼树会在短短几月之间突发神奇,果满枝头?带着一个大大的疑问,笔者走访了这些果园的新旧主人,向他们深入了解情况。位于澄迈县桥头镇的亚珠庄园,在90年代初期的海南开发热潮中,曾经是个来往客人川流不息的农业休闲基地。从1993年开始,庄园的潘姓主人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