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寻侗族舞蹈的源泉,并进一步学习,来进行创作,我们到侗族地区深入生活,限于时间的关系,我们选定了侗族分布集中的榕江、黎平、从江三个县。我们首先到达榕江的东江,这里地势平坦,是山区少有的平原。远望侗寨鼓楼高耸,颇为壮观。寨子里的人一听说要唱歌,很快地集中起来,弹起侗家琵琶和果吉琴。穿着整洁的  相似文献   

2.
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位于贵州省东南地区,是侗族民风古俗保有较为完好的地方。美丽的侗歌使人落泪当我们的车停在榕江县车江寨平坝上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极为开阔的绿色。一株株百年以上的古榕树傲岸地排在宽阔的水边,造型奇特的枝干如巨蟒般向上缠绕着攀升,呼地,在空中撑起华盖般巨伞。从“绿伞”下望出去,车江大寨的河。河上的桥,桥下的船,历历在目。早就听说过这里的“侗族大歌”——没有权威的指挥。没有庞大的乐队,几十名侗族男女多声部合唱就能使人感受到草木的欢欣、江河的奔涌和绵延的忧伤。笔者多次在中央台和地方台的…  相似文献   

3.
侗族摔跤     
杨仪波 《今日民族》2009,(4):65-66,F0003
摔跤,是贵州省侗族群众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通常在黎平县双江乡的四寨、坑洞等地举办。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一日在坑洞初赛,优胜者会在农历三月十五日到四寨决赛。决赛这一天,各地的侗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涌来,云集于四寨沙坝,共赏摔跤技艺;晚上男女青年相互对歌开展社交活动。  相似文献   

4.
侗族传统聚落观念与环境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黔湘桂三省(区)毗邻地带的侗族,在村寨聚落位置的选择上多依山傍水,构成其聚落的有民居、鼓楼、风雨桥、凉亭以及后龙山的参天古树等;在村旁有弯曲的河流,在寨内有鱼塘及为青石板铺就的主要干道;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乐于行善好施,修桥补路。使每一个到过侗乡的...  相似文献   

5.
从《祭祖歌》探讨侗族的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是祖国历史悠久民族之。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区,聚居在天柱、锦屏、黎平、榕江、从江、新晃、通道、三江、龙胜等县,共有一百一十万余人①。在侗族聚居境内,也杂居有汉、苗、壮、水、瑶等兄弟民族。侗族,有南北两部方言②:在南部地区的侗族自称为“干”(kgm~(55)),或“金”  相似文献   

6.
斗牛,是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等地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娱乐活动之一。侗族的斗牛活动,通常都在斗牛节里举行。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逢“亥”的日子,便是侗乡的斗牛节,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一是因为此时正值农闲,进行斗牛不耽误生产;二是  相似文献   

7.
正雷公山和月亮山腹地的集市上,依然闪动着最耀眼的服饰;结构精妙的侗寨鼓楼下,多声部的侗族大歌始终嘹亮……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隐藏在森林山地间。这里是苗侗等民族几千年农耕生活与智慧创造的遥远源头与大本营,其灿烂多样的文化遗产丰富而厚重。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榕江县"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之乡"。据历史记载,苗族先人沿江而上到达黔东南的第一站就是榕江,然后再分化到各  相似文献   

8.
1985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三县联合在榕江三保侗乡召开侗族曲艺交流研究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以黎榕从三县的曲艺艺人、民族干部、文化工作者为主,同时邀请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曲艺艺人代表以及省内外关心侗族文学艺术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参加。到会共百余人,其中曲艺艺  相似文献   

9.
侗族大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和鄂西一带的侗族,是一个喜乐善歌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它已走向世界,为国外听众所倾倒。侗族大歌也和其它侗族歌种一样,有自己的流行区域,侗族分南北两大方言,侗族大歌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都柳江水系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的“九洞”、“六洞’、“千七”、“千三”、“二千九”以及与之毗邻的地区(包括广西三江侗  相似文献   

10.
青青的山坡,潺潺的流溪,依山傍水的吊脚楼,清雅如长亭式的花桥,雄伟似宝塔的鼓楼,这别具风采的地方便是侗乡了,侗族村寨大部分依托群山丘陵,坐落于山谷与溪河两岸的盆地间,多为绿树环抱,古木参天,寨內鼓楼高耸,寨旁的风雨桥悠然相伴。还有蜿蜒的由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为青山绿水环绕的侗族村寨增色不少。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历史源远流长,民风民俗古雅淳厚。在广西,主要聚居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以及龙胜各族自治县,其中又以三江侗族自治县较为集中。正如秀美如画的侗族村寨的自然风光,侗族人民也创造了美丽而神奇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现今分布在黔湘桂鄂四省 (区 )毗邻地方。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天柱、锦屏、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 ,湖南省芷江、新晃、通道 3个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会同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 ;散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铜仁地区的铜仁市、石阡县、江口县和松桃苗族自治县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县、都匀市、福泉市等地 ,湖南省绥宁、洞口和城步苗族自治县等地 ,广西壮族自治…  相似文献   

12.
李旭 《今日民族》2003,(7):33-36
每年春节的侗乡,洋溢着一种特别喜庆热闹的气氛。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春节时的热闹,缘于这个有着2000多户,10000多人的侗族村寨里,所有婚嫁的年轻人都把他们的婚礼集中在春节这几天。 程阳由八个自然村落组成,称“程阳八寨”,这里向来以建造独特、精美超绝的风雨桥而蜚声中外。这里侗族的婚礼一般都很简朴,却也有着浓郁的特色。初开情窦的青年男女通过“行歌坐夜”认识后,情投意合的就由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双方父母同意  相似文献   

13.
正人们常说"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故乡,真的是那么难以回去么?贵州省榕江县一位名叫张珍菲的侗族姑娘,就从一线城市重返故里,成功趟出了一条创业路。她八年前放弃广州舒适的生活,返回榕江开母婴用品店,携手留守妈妈们开手工工坊,短短几年时间,实现年销售额过千万元。在全国万众创业的当下,这个成绩也许不算特别突出,却给我们启示:人们很容易忽视的县镇一级的  相似文献   

14.
牛卜     
牛卜是侗族古代卜吉的一种方式。侗族对水牛十分崇拜,被当作“神”物看待。认为水牛生活的地方人才可以居住,地才可以长出庄嫁,田才可以种植稻谷。因此,古代侗族择地建新居时,即以水牛择吉地;把水牛(不用黄牛)放出圈栏,任其外走,人则随其后,看水牛在什么地方休息睡觉,就认为这里便是吉地,以此作新居地点。  相似文献   

15.
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八寨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的侗族聚居区,由马鞍寨、平坦寨、平寨、岩寨、东寨、大寨、平甫寨、吉昌寨八个侗寨组成,俗称“程阳八寨”。共有2197户9701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程阳风雨桥就坐落于此。过去的程阳八寨曾是较为落后的村落之一。  相似文献   

16.
也谈侗族的祖母神—“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母,本地汉话又称为奶奶,侗族称之为“萨” 。人信奉祖母神,是侗族原始信仰的重要内容。侗族地区,特别是侗族南部地区,每个侗寨,一般都建有专门供奉祖母神的屋宇,有特定的祭祀仪式和专门的管理办法。 (一)萨屋和安萨仪式 萨屋即祖母神的屋宇,侗族称为yanc sax。它回然不同于一般的寺庙和神字,但萨多屋的形式也因地区而异。在传统文化较深厚的侗族腹地,较正规的萨屋,一般约有1丈高,占地方丈左右,呈八面体砖屋,没有楼,屋顶周围盖瓦,中间空着露天。屋内既无神龛,亦无偶像神牌之类。只是屋的中心处,用鹅卵石砌成约3尺高、2~3尺直径的圆柱形石土台。台上栽有一棵千年矮或常青树。屋前或近旁一般设有供群众娱乐用的广场(sagxsax)即祖母广场。在贵州省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侗乡的萨屋一般都如此。但在侗区  相似文献   

17.
侗族是祖国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现今总人口有一百四十二万余人(据1982年统计)聚居在黔、湘、桂三省(区)毗邻地区的黎平、天柱、从江、榕江、锦屏玉屏、三穗、剑河、新晃、通道、三江、龙胜等县,散居镇远、芷江、靖县、绥宁、城步、融水、罗城等县。在侗族地区,还杂居有汉、苗、壮、水、布依、瑶等兄弟民族。侗  相似文献   

18.
今之侗族,主要聚居于湘黔桂毗连地区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三穗,镇远、岑巩、剑河、玉屏、万山、铜仁、江口、石阡、芷江、新晃、会同、绥宁、通道、三江、龙胜、融水等县。据说,大约于清乾隆年间,又有部份侗族由新晃、芷江、玉屏、三江等地,先后迁徙北上,落居鄂西的宣恩、恩施、咸丰等县。一九八二年七月,全国人口普  相似文献   

19.
高安市汪家圩乡位于城区西郊,距市区约15公里,全乡人口不足1.5万人,方圆98平方公里的辖区内,除了一些开采价值不高的花岗岩外,其它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少之又少。3年前,这里的农民主要靠种植水稻、花生、大豆维持生计,农民人平纯收入不足2000元,全乡除了几个小作坊企业外,工业产值几乎为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乡。然而,短短的3年,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这里生活着侗族、苗族等民族,其中侗族人数达到100多万,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