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接新娘     
生活在云南省江城县的彝族有独特的婚恋习俗,男女青年通过对情歌的方式进行自由恋爱,当男方确定了自己的意中人之后,立即告诉父母。如果父母同意,便请媒人到姑娘家提亲,得到同意,就先拿数量不限的酒肉,到女方家里吃“塌口酒”,然后请“白母”巫师把两支分别代表男方和女方的香同时点燃,进行“合香婚”。如果两支香同时燃尽,表示婚姻已经合上,象征着男女能白头到老;如果两支香前后燃尽,则表示不能成婚。  相似文献   

2.
《今日民族》2003,(12):40-41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梁河等县的阿昌族,是个人口只有二万多人的民族。长期以来,阿昌族和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兄弟民族杂居,因此生活、文化各方面都受到这些民族的影响。在婚姻习俗上,由于受傣族影响,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流行串姑娘的习俗与傣族相似,但在具体做法上又与傣族不同。泼水节来到时,阿昌族和傣族同日欢庆。这一天,如果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便会主动上前要求晚上去串门。如果得到姑娘的同意,小伙子当晚就约上几个伙伴,到姑娘的寨子里去。姑娘事先必须问清与小伙子同来的有几个人,好在同寨的姑娘中找陪客,…  相似文献   

3.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中国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准确地说,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欢会的盛大日子。是日清晨,太阳刚刚从山背后升起,黎族青年男女身穿本民族鲜艳服装,男青年手执黑伞,姑娘们手提一节装满了五香饭的竹筒,高高兴兴走出各自的村寨,结伴进山。在一处地势较为平坦的山坳里,羞羞答答的姑娘们把竹筒往树枝上一挂,便统统跑进树林子里躲起来。往树林里探头探脑的男青年由一名领头的吹起一声响亮的口哨,一时间口哨声此起彼落,寂静的山谷顿时热闹起来。姑娘们为了逗弄对方,听到口哨声后故意呼叫着涌出林子,但旋即又隐了回去。小伙子窥视了方向后,先由一人出来唱歌发问。过了一会儿,姑娘们答歌后一个个从林子里走了出来。这时候,小伙子们便纷纷打着黑伞  相似文献   

4.
初识杨启,是在1990年下乡时。当时,在~间陈;日平房的乡民政办公室,我见到了这位衣着朴素、淡眉方脸的中年人。那天正逢结婚登记日,不一会儿,就来了一对男低女高的青年男女。姑娘长相漂亮,身材苗条,眼神中带着淡淡的犹豫和无奈。小伙子长相一般,神态极不自在。杨启对他俩是否自愿结婚产生疑问,便问他们恋爱几年了,感情基础如何?男方支支吾吾,女方起初默不吭声,连间几次后说:“我妈同意就行了”。后经单独询问得知:姑娘姓李,是本县另一个乡的人,她打心眼里不同意这门婚事,只因姑娘妈羡慕男方有正式工作,又是城市户口。姑…  相似文献   

5.
1947年,当《旗帜》月刊还在连载法捷耶夫小说《青年近卫军》的时候,格拉西莫夫就已经根据小说的情节同电影学院学生们一起进行排练了,准备进行毕业演出。格拉西莫夫作出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大胆的:小城克拉斯诺顿的地下青年组织———青年近卫军的姑娘和小伙子被法...  相似文献   

6.
彝家说媒     
<正>每次回到久别的家乡的时候,最让我久品不厌的就是家乡那一幅幅风情文化。家乡彝人在长期与大自然顽强的抗争中,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习俗文化。其中"彝家说媒"就似彝家一壶醇香的老酒。家乡彝家男女青年们谈情说爱大多在打歌场里,当一对对男女青年相识相恋后,小伙子家就会主动请寨子里一  相似文献   

7.
按照习俗,缅甸人的婚配通常是这样的:一个小伙子如果看上了某位姑娘并要娶其为妻,他必须首先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再到女方家,告知女方双亲。如果老人们都同意这门亲事,年轻人便可以相约谈情说爱了。二三年以后,如果一切顺利,就筹办婚礼。  相似文献   

8.
婚事多磨格外喜俗话说,好事多磨。朝鲜族的青年从恋爱到结婚,不知要经过几多波折哩。这些波折可不是情人们自己闹的矛盾,而是按风俗习惯人为制造的。能够度过这些难关,婚姻才显得格外美满。朝鲜族的婚姻早已废除了封建社会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清规戒律,一律时兴自由恋爱。年轻的小伙子要是看上了哪一位姑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姑娘求婚。一般说来,求婚是艰难的,因为朝鲜族姑娘能歌善舞,会耕能织,对小伙子挑得也很苛刻。要求小伙子不仅具有朝鲜族的一切好品德,还要具有本民族的文娱体育爱好、技艺专长。摔跤是朝鲜族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如果哪个小伙子能在一年一度的摔跤比赛中获  相似文献   

9.
好听好看     
CD《天幻箫音》 箫是流传于中国江南的一种竹管乐器,也是最富有中国南方特色的乐器之一;埙则是流传于北方的一种民间乐器。把表达富于悲怆意味的埙和柔婉的箫放在一起,于是出现了充满中国情怀的这张音乐专辑。演奏者张维良娴熟深情的演绎使乐器的表达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悠远神秘的埙,柔美抒情的箫带人进入世界的深处。那里有幻、有真、有怆、有玄…… 正大·雨果民族音乐精品创作中心制作,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出版。《相约彩云下──云南民族婚恋》 据说滇西彝族青年谈恋爱时有咬手的习俗,小伙子示爱后,姑娘要是咬小伙子的手…  相似文献   

10.
回族的婚俗     
长期与汉族人民杂散居住的回族人民,虽然长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婚俗。比如回族男女结婚,不看属相,不算八字,不拜天地,不喝合卺酒等。 从民族传统习惯上讲,回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多是从提亲(说亲)开始的。回族子女到了婚嫁年龄时,父母就要考虑他(她)的婚事。当男方父母托媒人(一般都是自己的回族亲戚)提亲时,媒人往往义不容辞。因为按照回族的风俗,做媒人是一件好事。自己的女儿被人看中,父母感到脸上很光彩,所以当媒人在“主麻”日(星期五)到女方家提亲时,女方父母会热情接待。经过提亲交谈后…  相似文献   

11.
双江布朗族的婚姻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境内东南部,澜沧江、小黑江一侧的河谷中,居住着12000多布朗族人民,约占全国布朗族人口的15%。虽然各地布朗族的婚俗有些差异,但一般都有串姑娘、说媒、过礼、吃定酒、迎亲、回门等仪式。串姑娘串姑娘就是男青年到女青年家去串玩,这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开始。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小伙子们就在夜间三、五成群地相约来到姑娘家门前,弹起牛腿弦,唱起“开门调”:“姑娘,请开门,我们来找你串玩,你欢迎不欢迎?”姑娘听到歌声,立即前来开门,同时回唱:“你们来串玩,我欢迎!我们大伙一同说说笑笑。只是我们家里穷,没…  相似文献   

12.
<正>什么是“滇绗草”?在西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的语言里,“滇绗”意为平地、广场;“草”是跳舞、舞蹈。“滇绗草”直译就是在平地上唱歌跳舞。“滇绗草”是一种歌舞习俗,也是西双版纳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以前,每个阿卡村寨的村头或寨尾都有专门为青年男女设立的聚会场地。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阿卡青年男女,吃过晚饭后,就会把自己梳洗干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相约着往“滇绗”里赶,去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歌舞才华和手工技艺。  相似文献   

13.
杨羽,男,18岁,四川人,曾作过民办教师,现在饭馆做杂工。 王伟,男,19岁,山东人,现在饭馆内做配菜。 柳兆利,男,18岁,安徽人,厨师。 某日下午近3点,在位于北京西单附近一条热闹街巷的小饭馆里,一群在此打工的小伙子正围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有说有笑快速地吃中饭。听说有记者要采访他们,马上安静下来,只听见他们碗筷的碰撞声。记者马上解释只是想和他们聊一聊,既不作记录也不作录音,可以想到哪说到哪。老板也在一旁劝导着。 还不错,一个个子不高,模样蛮机灵的小伙子开口了。他叫杨羽,初中毕业后在老家当民办教师,…  相似文献   

14.
易靖茗 《台声》2013,(12):90-93
深圳卫视驻京高级记者罗垠与我们是同行,他跑涉台新闻也跑得较多,有时参加一些新闻采访活动我们经常会碰到,但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对他没有更深的了解。偶然在一次采访活动中,与其他同行们说起两岸婚姻,大家说罗垠娶了一位漂亮的台湾姑娘,我们惊喜不已,想着一定要约他好好分享一下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阿噜汉子的米酒,会醉人。阿噜姑娘的狂欢,更迷人。早就听说在云南省金平县老集寨乡彝族支系———阿噜人保留着一种传统的民族节日叫“阿卑节”,汉语意为“姑娘节”。当我第一次走进阿噜山寨,置身“阿卑”狂欢夜,品尝阿噜人醇香的米酒和“阿卑茶”时,便被这里的神秘深深吸引。相传很久以前,阿噜山寨的人们为了躲避灾难而分居各地,男人们纷纷外出,只有女人们在家劳作,为感谢女人载歌载舞,共庆阿卑节们一年四季的辛劳和无私奉献,老人们便选择了春节后的第一个“牛日”,来奖励她们,让她们尽享欢乐,从此,这一个属牛日便被定作阿噜人独特的“阿卑…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的一天深夜11时许,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广西融安县乔板乡乔板村某屯后山坡上,一对男女青年血肉横飞,双双倒在血泊之中。被惊醒的村民们赶到现场,硝烟渐去,留下的是惨不忍睹的景象……被炸死的男青年罗某,23岁,女青年军某,22岁,一年前他俩恋爱成熟准备结婚时,既不到乡政府依法登记办理结婚手续,也不到医院做婚前身体检查,自以为“两厢情愿”就行,由男方摆了“喜酒”,宴请亲朋好友,热闹一番算是“完婚”了。他俩非法同居以后,才发现罗某有先天性“包皮”,不久双方便产生了矛盾,开始时男女双方还能一起下地劳动、料…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有些青年女子的爱情况发生了变化,择偶从看重男性的人品,相貌、才识、情感等等,变为瞄准款爷、大亨、名人、权贵和老外。一些妙龄靓女,通过婚姻作“媒”,得到了许多她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但却也失去了许多她们不该失去的东西。娜娜天生丽质温柔美丽,中等财会专业学校毕业后分到了一家中型企业财务科当会计,工厂小伙子们无人不视她为自己心目中的月亮。可惜的是,无论这些多情的小伙子怎样向地暗献般情,直写情书,她始终都不予理会,并不无得意地说:“凭我容颜,此生非100万时即不好。”不久她果然好给…  相似文献   

18.
李宁 《今日民族》2001,(5):30-32
宝华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境内,落恐尖山北麓,海拔1930米,村民大部分都是彝族,只有少数几户为哈尼族。当地的彝族称这个村子为“么底迷”,“么”指刺竹;“底”意为生长茂盛;“迷”为地方,意即竹林茂盛的村子。 村子始建于清代康乾年间,在此之前,今宝华村村民的祖先散居在大科寨、阿甲格、茶优、韦前等地。据说,当年先祖居住的这几个地方气候炎热,可产双季稻,但村民都不太适应炎热的气候,加之各方盗贼蜂拥而至,村民们常遭劫掠,难于安身。当时,今宝华村一带为密不透风的竹林,耕牛常跑到竹林附近吃草、…  相似文献   

19.
神奇的灵感     
有写作冲动,不等于有写作才能。创作的旺盛期,多半在精力充沛的中青年时期。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相传幸运女神偏向着年轻小伙子,料想文艺女神也不会喜欢老头儿的”。钱先生曾以深刻的讽刺,奇特的挪揄,创作一短篇,写一个善于沽名钓誉的作家,以诽谤、抄袭和伤害风化为能事,最大的特色就是虚假,最大的能耐就是把活人写死。目的是:得奖并掏青年学生的腰包,发横财。前者是害命,后者是谋财。所以这个作家所有书中的人物都来找他偿命……这篇小说的题目,反其意而用了一个“翻案语”──在文学界最神圣的词儿:《灵感》。 近二十年…  相似文献   

20.
父亲(随笔)     
数年前,我还是一名从乡下到城里读书的学生。记得刚从农村到城里那会儿,突然间吃学校集体伙食,很不习惯,总觉得那饭不仅硬、散,而且有一股异味儿,菜也难吃。 经同学介绍,我到学校外的一小伙食团吃了一次,觉得那里的饭菜与自家的一样宜人,加上师傅热情和气,所以我决定长期在这伙食团搭伙。 周末回家,我把这事跟父母说了一遍。 我知道,前两周父母已为我在学校吃不惯犯愁。听了我说现在吃的问题解决了,都显出一种欣慰之色。当父亲听我说每天得多用几角钱时,他先是一阵沉默,然后说:“不管怎样,要吃饱,钱是小事,身体要紧,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