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民族》2003,(12):43
景颇民居,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景颇族建筑模式,木竹草结构,干栏式建筑,顺山梁倚山而建,朝向大梁倚山而安。因景颇族崇拜太阳,故景颇族民居围绕太阳神,充满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总的来说,景颇民居分为地板区和楼板区,地板区主要用于生产休息。楼板区又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部分主要设置神位、客房、粮屯、青年娱乐室等,右边部分主要设置卧室和厨房,楼区有5道门:正门、后门、两侧窗门、鬼门。建材和饰物中多处出现数字“六”,这主要是景颇民族认为天上有六个王宫,地上有6种官娃,所以用数字“六”来体现了齐全、万事通顺和吉利。民居建材中四棵柱子…  相似文献   

2.
土家人民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特别是唱山歌最为出名,素有“歌的海洋”之誉。在土家山歌中,情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歌真实地描述了土家儿女的爱情生活,表现了他们真挚健康的爱情观。歌中有他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有他们选择爱人的条件和标准,有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方法,有他们对忠一不二纯真爱情的赞美。土家族情歌自始至终展现着土家男女青年纯洁高尚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一、自由观恋爱应该是自由的,不受别人左右,由恋爱者双方自由决定。土家男女青年正是为了保持这种爱情的价值,才在木叶和山歌声中选择伴侣。这种爱…  相似文献   

3.
张得寿 《创造》2002,(2):33-34
壮族是歌的民族,在他们的生活里,苦要唱歌,乐要唱歌,歌声表达感情,表达思绪、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表达对人生的理解、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恋爱更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歌。所以历史上,壮族形成了以歌为媒、对歌择偶的传统。如果说爱情的美好是因为其本质上属于审美的话,那么以歌为媒、对歌择偶无疑是将恋爱诗化了。这一传统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候壮族先民的婚姻形态进入对偶婚和族外婚阶段,几个不同族群或部落集团的男女青年以大型集体歌舞的形式进行交友结识和恋爱婚配。以后这种以歌为媒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今日民族》2003,(12):39-43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景颇族的另一支系)语,意为“大伙跳舞”。这个节日是为祭祀“木代”(太阳神)而举行的隆重仪式。“目瑙纵歌”是总称,按其内容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而且集中表现了景颇族的历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化艺术特点。在景颇族聚居的地区,大凡出征凯旋、庆贺丰收时,人们都要跳“目瑙”。有人说目瑙纵歌是景颇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景颇文化的集中反映。有关目瑙的传说很多,但流传最广、…  相似文献   

5.
一枝橄榄叶,布朗族要说的是我恨你,景颇族的意思是跟踪;一枚缝衣针,景颇族表示思考的意思,这种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单个或成组地传递信息的办法,就是一般所说的树叶信,基诺、景颇、布朗、佤、傈僳等许多民族都使用过。中国古代就有记载的刻木结绳,独龙族、佤族、傈僳族等,在近代还在广泛使用。在迪庆、丽江、怒江、大理、临沧、红河、玉溪、文山等地、州,发现有大批古人涂画的崖画,有的象形,有的类符,多彩多样,留下了许多可以窥测古人内心世界的信息。云南有很多民族文字刻写的碑铭,迄今已发现的有彝文碑、傣文碑、梵文碑、…  相似文献   

6.
大板瑶的婚嫁习俗十分引人入胜。有人说大板瑶的男女青年从恋爱到婚姻的过程,就是从“自由恋爱”到“父母包办”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经过包括恋爱、说亲、订婚、送书、结婚五个环节。恋爱——歌为媒。传统的大板瑶青年男女,从相识到恋爱关系的建立,有其基本的行进规律和共同的文化心理。他们通  相似文献   

7.
图片“目瑙纵歌”是景颇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目瑙”是景颇支系语,“纵歌”是载瓦支系语,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欢度节日,一般进行2-6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竖有“目瑙诗栋”标牌的广场,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刚毅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舞路复杂有序,场面壮观。 景颇族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经过几次大的迁徙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居住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目瑙”是在景颇族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习俗的文化现…  相似文献   

8.
漫山遍野生长的山茅野菜,如今在景颇人的手中变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是我国景颇族的主要聚居地。不久前,记者走进陇川县城章凤镇附近的景颇山寨广山村,在这里品尝到景颇人家独特的“野菜宴”。 景颇人世居山间密林,餐桌上各种山茅野菜应有尽量,令人眼花缭乱:马蹄菜、鱼腥草、竹笋、野西红柿、野芹菜、野山药、香菜、薄荷、蕨菜、水蕨菜、岩姜、大苦子、缅芫荽、帕哈、普公、普软、紫金纽、螃蟹花、螃蟹尖、芭蕉花┅┅野菜的做法也十分特别。他们说:“春筒不响,吃饭不香”,采来的野菜拌上佐料,倒进竹筒舂上一阵…  相似文献   

9.
19世纪70年代,住居卡苦(江心坡)地区的景颇族,爆发了规模较大的武装斗争,并波及到现今德宏州盈江县的一些景颇山区,景颇人称这次运动为“贡龙起义”。部分董萨(原始宗教师)也直接投身于这次社会变革之中,以天鬼授意为由,给“贡龙”起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宣传鼓动武器,对推进这次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用宗教形式发动起来的农民运动屡见不鲜,如东汉时期的黄巾军靠太平道,宋元明时期的农民革命运动多依靠白莲教,太平天国拜上帝会等,但都是成文历史时期的宗教,而以原始宗教发动农民推翻享有特权的世袭部落酋长实属罕见。本文就此作些论述。一、部落社会与原始宗教有关历史记载及调查资料表明,现今的景颇族来源于唐宋时住居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流域的“寻传蛮”和“野蛮”,当时他们以采集狩猎为生,农业不发达,血族复仇严重。元明  相似文献   

10.
壮歌与歌圩     
农敏 《当代广西》2008,(14):56-56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许多壮族人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  相似文献   

11.
谭世圆 《创造》2022,(6):75-78
<正>德宏芒市一片茂密的甘蔗林中,远远地便可看见一座巨大的目瑙纵歌标志性建筑,建筑上方中间“西山·中国景颇第一乡”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就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西山乡,中国境内景颇族最集中的聚落,“直接过渡”方针诞生的地方。如今的西山乡富含民族元素的砖瓦建筑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热情好客的景颇族群众时常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20年底,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步伐,西山乡景颇族实现了整体脱贫,步入幸福美满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2.
“信“     
李楫 《今日民族》2001,(12):46-47
汉字的“信”,在不同用法里有着不同的意思,这里想要说的是关于“书信”。“书信”的“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按照习惯的格式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给指定的对象看的东西。作为一种书面表述,这样的解释当然是没问题的,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信”却并不见得非得要写。生活在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群众最常用的“信”其实就是物品,所谓以物代言;不同的物品代表不同的意思。情书居住在高山峻岭中的景颇族,交通不便,人口分散,有事相商,往往不写信,而用植物或其它事物来表达。想念远方亲友,就托人捎去树根一条;若想念之情尤…  相似文献   

13.
山官制度是解放前景颇族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历来的研究者对景颇族所属载瓦、景颇、浪速各支存在山官幼子继承制绝无异辞,但对茶山支有无官种即是否建立了世袭山官制度表示怀疑,其依据是民间流传有“十家茶山九家官”和“茶山无官种”的谚语。然而这是值得商榷的。所谓“十家茶山九家官”,乃是指山官虽不以幼子继承但却在家族内继承;所谓“茶山无官种”乃是指茶山没有象载瓦、浪速那样有严格由幼子继承的官种。这就是说,解放前景颇族各支社会发展虽然不尽平衡,但都已出现了世袭的山官制度,只是在官种承袭上各有特点,反映了社会进程上的某种差距。指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研究解放前景颇族的社会形态和解放后的社会改革,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廖光福 《当代广西》2014,(15):57-57
正7月19日,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兼爱乡天堂牧场,仫佬族男女青年参加走坡对歌活动,互表衷情。仫佬族有"走坡对歌"的传统,走坡节多在春、秋农闲时节举行。在走坡活动中,仫佬族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唱山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为媒,谈情说爱,互赠信物,表达彼此爱慕之情,不少男女青年因此喜结良缘。如今  相似文献   

15.
桂文志 《当代广西》2005,(22):61-61
山清水秀的马山县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这里无歌不成寨,无歌不成圩, 被称为“歌海”。马山民歌源远流长,据《岭南录异》记载,早在汉代,土民们在劳作之余,便三五成群唱欢为乐。“欢”者“歌”也,这说明马山人唱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内的扶贫对象多数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祖祖辈辈生活居住在那些贫困地区的各族人民,历史上,曾在为开辟祖国边疆和捍卫祖国统一的斗争中付出过巨大的贡献。例如历史上曾轰动国内外的马嘉里事件就发生在盈江县铜壁关景颇族地区。是那里的景颇人民用手中的长刀杀死了英国间谍马嘉里的,他们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保卫祖国领土的战斗中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值得深思的是那里的景颇族人民至今还得靠手中的长刀进行刀耕火种维持生活。何时何日才能脱掉贫困帽子呢?当然,造成这些地区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文化教…  相似文献   

17.
民族研究者的声音,尤其是那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本刊向来比较重视。《访谈》栏目旨在与学者直接对话,以向广大读者介绍各个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思想。这期邀请的学者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李伟华博士。李伟华是研究景颇族的青年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班。几年前,为完成博士论文,他学会了景颇语,并在中国的德宏和缅甸的克钦邦等景颇族聚居区做了将近一年的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18.
柳五三 《创造》2002,(3):29-30
陇川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云南省通向缅甸以及东南亚的重要通道,这里美丽富饶,素有鱼米之乡、孔雀之乡的美誉;著名的阿昌族“户撒刀”、景颇族“绿叶宴”均出自这里。  相似文献   

19.
崩龙族     
崩龙族是我省边疆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有七千多人,绝大部分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其余分布在保山地区潞江坝以及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等县,与景颇、傣、佤、傈僳、汉等民族交错杂居,仅在德宏州潞西县三台山公社和镇康县军弄公社有小片集中聚居。崩龙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崩语支,没有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族相处,不少人能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少数人还能使用傣文。族称统一为“崩龙”。但也有“昂”(红崩龙)、“冷”(花崩龙)、“梁”(白崩龙)、“汝买”(黑崩龙)以及“布雷”、“纳安诺买”等自称或他称。  相似文献   

20.
思绪如月     
当年轻的夜莺们学会了“爱之歌”,他们就四散地在杨柳枝间飞来飞去,大家都对自己的爱人唱着——在认识之前就恋爱了的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