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看到地图上位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时,目光就再也无法挪开——这座山的名字太能激发人的思古幽情。在汉语中,哀代表着悲伤,牢自然也是凄惨的。单从字面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时被发配之人,来到这座边陲大山时的哀叹。  相似文献   

2.
滇南哀牢山,山高谷深,流水潺潺。这里生息的哈尼、彝、汉等族山民,很早就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及其高大的落差,修沟筑渠,引渡山泉自然灌溉层层梯田;建起水碾、水碓、水磨等粮食加工土机械,给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水  碾跋涉哀牢山,你会发现,在箐脚、沟旁、山寨边,一个直径约为两米的木水轮,正在一座小茅屋外面“哗、哗、哗”的山泉冲击下不停地运转着,而它的轴心,则穿过房屋底部,进去牵动一盘机械运作。这就是哀牢山区传统的粮食加工厂———水碾。进入碾房,只见90厘米高的石碾砣,正在一座直径为两米多的圆形石槽圈内,周而复始地转动碾压着…  相似文献   

3.
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居住在今滇西的哀牢王类牢率其部族与东汉王朝发生了战争。受东汉王朝召募,邪龙县(今魏山)昆明夷首领卤承率部众打败了哀牢人。卤承因此被东汉政府封为“破虏傍邑侯”。关于“破虏傍邑侯”这一封号,一般人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王宏道先生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三期发表的《关于哀牢与昆明及濮的关系和族属问题》一文认为,“破虏”指的是“破敌”,“邑侯”指的是一种爵位。卤承打败的是哀牢人,故封号应当是“破虏哀牢邑侯”,以“傍”取代“哀牢”,说明“哀牢”人也称“傍”人。又根据清代著名语言学家钱大昕所提古代轻唇音与重唇音不分的结论,认为“傍”应读如“濮”,哀牢人应当是濮人。在作出上述推断后,王先生认为哀牢人与昆明夷的这次战斗在一定意义上是公元一世纪作为今南亚语系佤崩语支各族的先民与作为今藏彝语族彝语支的彝族先民的一次战斗。我个人认为对“破虏傍邑侯”作这样的解释并由此认为“哀牢”人即“傍”人,亦即“濮”人的理由并不充分,还可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1991年国庆期间,深圳特区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开业庆典,滇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蘑菇房山寨,作为文化村21个民族的24个村寨之一坐落其间。元阳县有名的哈尼族歌手朱小和与一批哈尼族青年男女应邀入村,在蘑菇房内生活,用哈尼酒歌“哈八”、乐器巴乌及民间歌舞等,向中国大陆、港、澳、台、侨和外国客人展示哈尼民居民俗传统文化的风采神韵。蘑菇房,是哀牢山哈尼族独树一帜的传统民居。鸟瞰哈尼山寨,那座座民居犹如破土而出的朵朵蘑菇,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浩翰的梯田一道,汇成一幅壮美的哀牢山图景。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是难看…  相似文献   

5.
于梅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当我问到于梅的情况时,小段居然反问了一句,令我很吃惊。她说:“你要打听哪个于梅?”“难道还有好几个于梅不成?”“对啊,”她说,“我知道有打工的于梅,拉广告的于梅,当报纸摄影记者的于梅,给我投过稿的于梅,最后是,给人做婊子的于梅———这话是别人说的。”“她们是不同的五个人吗?”“又是又不是。你到底想知道什么?”我多少明白了小段的言外之意,便笑着问:“我想知道她长得什么样?”“我就知道你准问这个。你们臭男人!我的回答是:无可奉告。因为没见过。”“我听你的话怎么这么别扭,酸溜溜的。…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与山     
10多年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颁奖晚会上,节目主持人要刚获得文学新人奖的一个从哀牢山走出去的哈尼族作家表演节目。这位作家生性不爱唱歌跳舞被逼无奈走上台去,学着山谷里的哈尼族孩子从半坡的茅屋跨出门坎对着迎面的大山喊:“阿妈,回来吃饭罗!”他在喊声中把头渐渐低下,屁股冲天,让吼声从地上弹起来。想不到这一喊,竟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一位教授冲上去握住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把我带到了哀牢山哈尼人的高山峡谷中。”这位作家用发生在哈尼山村中最平常最常见的小事,把哈尼人与山唇齿相依的关系活生生地…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祖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祖居地考朱文旭李泽然一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当时的“和夷”虽然不能专指今天的哈尼族,但无疑包括着“哈尼”的先民。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主要聚居于哀牢山脉和蒙乐山...  相似文献   

8.
漫画与幽默     
纠正 老师:“沃尔持,你为什么不洗脸?我看得出今天早饭你吃了什么。” 沃尔持:“吃的什么?” 老师:“鸡蛋。” 沃尔特:“您错了,老师,鸡蛋是昨天吃的。” 时机 孩子:“快!警察,我爸爸和邻居打起来了,打了一个小时了。” 警察:“那你为什么不早来叫我?” 孩子:“本来一直是我爸爸占便宜,可现在他有点不行了。” 夸耀 两个孩子各自夸耀自己的父亲。 “我爸爸是一个工程师,他什么都会造。你知道阿尔卑斯山吗?”一个小孩问。 “知道。”另一个说。 “那就是我爸爸造的。” 另一个小孩说: “你知道死海吗?” “知道。” “那…  相似文献   

9.
<正>在白云缭绕的哀牢山麓,波涛涌滚的红河南岸,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被称为"哈尼梯田的故乡"。在这里,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闪现着人类的智慧和光华,传统而独具特色的哈尼长街宴、雄浑古朴的哈尼古歌等民族文化让人回味悠长,这里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  相似文献   

10.
(一) 哈尼族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九十二万四千余人,集中分布在云南省红河与澜沧江间的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以元江、墨江、江城、红河、绿春、金平、西双版纳、澜沧等地最为集中。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僾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为多。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哈尼族文学是流传在口头上的民间文学。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创造了一套拼音文字方案,为哈尼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哀牢、无量群山环抱之中的南涧彝族自治县,昔日的县城是走近了才能看到的村寨般的小镇,人们戏称南涧为“难见”。到过或熟悉南涧的人,忘不了南涧街的灰尘泥泞,月牙山的“和尚头”,南涧河如“洪水猛兽”……现而今,月牙山绿了,南涧河“乖”了,一座新城在崛起。这实在令人生疑:这是特困县吗?南涧县城变了,然而变化最大、最为深刻的还是农村。刚过而立之年的南涧,有许多扶贫攻坚的故事,要向人们诉说。从“陪嫁一个致富窖”说起你听说过修个小水窖作嫁妆吗?南涧县拥翠乡,确实出现了女方“陪嫁一个小水窖”的新鲜事。在南涧县17…  相似文献   

12.
幽默六则     
发明 意大利人对犹太人说:“我们在古罗马的地底下发现了电缆,证明了我们祖先就发明了电话通迅。” 犹太人:“那你知道在耶路撒冷发现了什么吗?” 意大利人:“什么?”犹太人;“什么也没发现。”  相似文献   

13.
撒旦之吻     
有一句话叫做——人在迷路的时候,往往比平时跑得更快。我当时中邪时就是这样。我竞料定丈夫的这次“度假材之行”,肯定是一个大阴谋!如果到了那里,丈夫或许会“把我干掉!”或许会弄掉我的一只手或者半只脚……她一进门转手就把门关紧了。我见妈妈一脸严肃就问,妈妈你来有啥事吗?她走近我的床,用食指敲着我的床架说,昨夜去了哪里?我一愣,看着妈妈不答腔。过了会儿说,你怎么知道我不在家呢?嗨!昨天半夜里你老公来找过你两次了,一次是骑的摩托车,一次是开了小车来寻的,找不见你他急得什么似的!我一听心中大大吃了一惊,想这…  相似文献   

14.
小品三则     
两老太话家常张、李两位老太菜场相遇,免不了要叙叙家常,张老太问:“今年两个节连在一起,你们家要大热闹了,孩子们都送些什么呀?”李老太叹气:说起来真是“屋檐下吊猪胆———苦水滴滴”,我那宝贝丫头进门就说:“电视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我们也就响应号召,老妈不要见怪”,嘻嘻哈哈,我能说什么呢。张老太又问,那么儿子媳妇总归有点吧,李老太直摇头,他们都是“南瓜花炒鸡蛋———对色”,也就是水果二斤吧。那么你呢?张老太见问不禁也摇头:都是大同小异,“水面上油花———有限”,他们给的不多,要的不少,“青石板钉…  相似文献   

15.
劳斌同志:人有什么样的言行,归根到底与人的素质有关。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强调要提高人的素质,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然而什么是人的素质?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并不太清楚,有一次我同朋友就为此争得不可开交。我很同意在《知心朋友信箱》上展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李今李今同志:我们的讨论进入了新的话题,这次通信,就以《何物“人的素质”》为题,从头开始吧。人的素质,是人所固有的特质。“素”,原本就是“本色”的意思,亦可作“本性”讲。那么既如此,有人或许会问:人的素质是否就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否和人的本质相通?对此我…  相似文献   

16.
“我饿着,但是我坐着”我赞成一位来自上海的干部的说法:“穷”与“愚”有着互为因果关系,“愚”者多为“穷”,“穷”都多属“愚”,但又不能简单地认为,穷者必愚,愚者必穷。有“穷”者并不“愚”,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也有因天灾人祸造成的,还有主观不努力,甚至有好吃懒做的;有“愚”者也并非“穷”,是机遇和机会使他们获得了富裕。所以,在扶贫工作中不应机械地理解“治穷必先治愚”这句口号。明白什么是贫困?恐怕连贫困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明白。不知生,何知死?没有见过富,也就不知道穷。家家都没有电视看,也就…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中叶,云南哀牢山地区爆发了以彝族雇农李文学为首的各族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延续了二十年(1856—1876),它在革命中建立的政权——蜜滴帅府也坚持了十八年之久(185s—1874),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非常难得的。李文学起义的高潮时期,其兵威所至,差不多达到了半个云南。起义军直接控制的区域,包括哀牢山上、中段和下段的一部分,以及蒙乐、六诏山的一部分,据有现今南涧、弥渡、南华、楚雄、双柏、景东、镇沅、新平、元江、墨江等十个县的全部、大部或一部,总面积达三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五十多万,有彝、汉、回、哈尼、傈僳、白、傣、布朗、苗等民族的劳动群众参加起义队伍。这次起义有其鲜明的特点,并且建立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民政权。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我到一个政府机关送医上门,在一般体检的时候.发现好几个人的血压都偏高了。这几个人年龄都只有40来岁,我就告诉他们:“要小心了,高血压可是无声的杀手啊!”有人问道:“说我有高血压.但我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感觉,高血压究竟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19.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这是哈尼人形容自己梯田时的豪迈心态。走进哈尼族聚居的云南南部哀牢山区,我们被壮观的“哈尼梯田”震撼了:一眼望去,从山脚到山顶,气势磅礴的梯田层层叠叠,难以相信的是;有的竟达上千层。登顶俯瞰,云雾缭绕的山体水波涟滟,如湖海悬于苍穹,那线条清晰的田埂层层铺展,如同翻卷的天书,如同掀开的巨大乐谱写天谱地。人们说,哈尼人用鬼斧神工改造着自然。 “近20个世纪以来,哈尼族祖先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农耕文化’。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中,哈尼人对‘梯田农耕文化’内涵的丰…  相似文献   

20.
祭“昂玛”     
1居住在哀牢山脉南东端与越南相连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境内的哈尼族支系“糯美”,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龙日,都要举行最热闹最隆重的祭“昂玛”活动。在宗教祭祀中,哈尼人将自然、社会及族人的历史发展融合在一起,将一年中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不同属相日,以至一天的不同时辰,都认为是受神灵支配的。据糯美老人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哈尼人是在一棵树下出世的,从那时起哈尼子孙就把树作为神圣的神,特别是村寨上的“昂玛”寨神,在他们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哈尼人相信杀鸡祭神他们所祭拜的这片森林会保护山寨,所祭拜的这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