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旅游风景区普者黑那些突兀的黛青色的喀斯特孤峰群间,在仿佛从天而降的连片的高原湖泊之畔,有一个彝族撒尼人世代栖息的村寨———仙人洞村,迷人的名字昭示着它的神奇与秀美。  相似文献   

2.
彝族撒尼人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早在公元2世纪,滇池一带就是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公元3世纪,逐渐扩展到了滇东北、滇南、贵州、广西一带,与其他族群杂居融合,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其中,居住在云南石林、丘北一带的彝族多为撒尼人。撒尼人非常崇尚老虎,在撒尼语里“罗”是虎,“倮”是龙,因此也自称为“罗倮”,意思是像龙和虎一样勇猛而不可战胜。  相似文献   

3.
赵芳 《今日民族》2004,(1):45-46
在石林县月湖村,居住着彝族支系撒尼人。三弦是撒尼人喜爱的民间弹弦乐器。在月湖,人人都是“听到三弦响,心急脚板痒”,从中可以看出三弦在撒尼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三弦不仅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还可以为民间歌舞伴奏。每逢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男子手持三弦边弹边跳,女子则边舞边双手拍掌和用脚踏地,舞蹈节奏舒缓,动作轻盈舒展。月湖撒尼人称这种歌舞为“跳乐”,三弦是撒尼人“跳乐”时离不开的伴奏乐器,又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工具。带着对这种民族民间传统乐器的好奇,我们走访…  相似文献   

4.
李旭 《今日民族》2003,(7):33-36
每年春节的侗乡,洋溢着一种特别喜庆热闹的气氛。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春节时的热闹,缘于这个有着2000多户,10000多人的侗族村寨里,所有婚嫁的年轻人都把他们的婚礼集中在春节这几天。 程阳由八个自然村落组成,称“程阳八寨”,这里向来以建造独特、精美超绝的风雨桥而蜚声中外。这里侗族的婚礼一般都很简朴,却也有着浓郁的特色。初开情窦的青年男女通过“行歌坐夜”认识后,情投意合的就由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双方父母同意  相似文献   

5.
《云南人大》2009,(6):I0001-I0004
石林是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大自然亿万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历史久远、形态独特、峻险奇秀的“天下第一奇观”——石林。生活在这片神奇红土地上的彝族撒尼人,以“一诗”、“一影”、“一歌”、“一舞”、“一节”、“一绣”创造了内涵丰富、风情浓郁的阿诗玛文化。  相似文献   

6.
2003年夏末初秋,我赴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石头坡村进行有关撒拉族的民族调查,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循化县也不例外。这里主要居住着撒拉族、藏族,还有部分汉族,早在元朝时,撒拉族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到循化,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撒拉族。自称“撒拉尔”,“撒剌”、“沙剌”、“萨拉”、“撒拉回”等是汉人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任何民族的生活方式都是与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撒拉族先民之所…  相似文献   

7.
象征人类学在研究人类文化时,是把文化看作一种能传递信息和表达观念的象征体系.[1]对于象征人类学来说,所有事物都是象征和符号,它们充当着两个主体之间的媒介.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的彝族撒尼人刺绣,是撒尼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传达和表现了撒尼文化的意义.刺绣上面的颜色是这个象征符号系统中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圭山地处石林彝族自治县。我认识圭山是在画展上,在那些描绘圭山的作品中,有大片的红土地,有石头砌成的房子,有安着两个大木轮子的牛车,有赶着羊群的撒尼(彝族支系)少女……画幅中那浓郁的色彩,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朴实憨厚的高原民族,把圭山笼罩在一片神秘之中。其实,无数画家所表现的“圭山”,主要是一个叫糯黑的小山村。这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的都是石头,一面面墙自然就用石头砌成,一个个小院就被这样的墙围成,一条条石板铺成的曲折小道又把这样的小院串连起来,村子的四周还是大石头。撒尼人就在这坚硬的…  相似文献   

9.
胡松华:赞歌献人民□北京文有仁我们来到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省路南县的石林已是11月下旬,但这里仍是绿树婆娑、群花争妍。在石林旁一块青草如茵的广场上,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撒尼姑娘和小伙子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表演撒尼民族歌舞。悠扬的歌声,欢快的舞蹈,不...  相似文献   

10.
《今日民族》2013,(9):4-4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精神的象征,她不畏强暴、忠贞不渝、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撒尼人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由叙事长诗《阿诗玛》形成的阿诗玛文化,已成为石林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代表。  相似文献   

11.
正确的决策 ,来自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和把握 ,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全面深入的了解。邱北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潜在的优势 :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邱北必须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从邱北所处的区位看 ,地处滇东南的南部 ,是通往昆明、贵州、红河、师宗等内地的通道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开发前景广阔。二是邱北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白、回、瑶等7种民族 ,以壮、苗、彝为主。少数民族人口25万余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61.5 %。几个民族跨境而居 ,对外有一定的影响。那里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邱北是革命老区) ,加之 ,1999年7月地处举世闻名的普者黑风景区中心的撒尼人村寨仙人洞村被省确定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第一村 ,成为云南建成旅游文化大省的一面红艳艳的旗帜。这些均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丰厚的资源。三是邱北贫困而不贫瘠。邱北素有“辣椒之乡”的美称 ,资源极为丰富。在这片4997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珠江水系上游的清水江、南盘江等数十条江河依山势飞流跌宕 ,蕴藏着33.38万千瓦的水能资源 ,中国第一座地下水发电站六郎洞发电站就在境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为邱北雕琢出...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又一次给民歌以高度的评价。毛主席指出:“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回顾我参加整理撒尼(彝族支系)长诗《阿诗玛》的过程,深深感到毛主席的教导是多么亲切,意义是多么深远! 长诗《阿诗玛》整理出版,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由于它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过去时代撒尼劳动人民的斗争和生活,塑造了阿诗玛和阿黑这样的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并且先后翻译成几国文字介绍到国外。这是撒尼人民长期口头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是一首优美的叙事长诗,也是我们祖国文学遗产中的一份珍宝。这部长诗的发掘、整理、出版、是坚持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收获。  相似文献   

13.
阿昌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保存了无数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户撒刀”又称“阿昌刀”,是云南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阿昌族打制的刀具,是阿昌族著名的传统手工业冶铁工艺品,也是阿昌族引以为荣的物质文化瑰宝之一。陇川户撒阿昌族乡,因包括原户撒、腊撒两个土司的辖地,历来被称之为“户腊撒”。这里是全国阿昌族最集中的地区,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阿昌族,这里阿昌族打制的各式刀具,如:黑长刀、花钢刀、腰刀、背刀、藏刀等等,历史悠久,早已驰名中外。户撒刀其渊源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间,沐英率军屯戎户撒、腊撒时,…  相似文献   

14.
段玥婷 《今日民族》2008,(12):26-31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地处古哀牢地中心,傣语称“勐撒”,缅语称“万莫达”,历来被誉为祖国西南边陲的宝刀之乡、神话之乡、歌舞之乡和艺术之乡。从明清时起,这里的阿昌族、汉族、傈僳族、傣族、景颇族等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族际社会特征明显。而在多种少数民族中,生活着户撒独有的一个汉族亚族群,户撒阿昌族将其称为“布董嘎”,俗称“大包头人”,在民族识别中归为汉族。  相似文献   

15.
沂蒙山区,重峦叠嶂,绵延不绝。自古以来,这里民风淳朴。由于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前,贫穷始终伴随着一辈一辈的沂蒙山人。 谁又能想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一个亿元村——临沂市罗庄镇沈泉庄地这里迅速崛起,沈泉庄被黍为“山东沂蒙第一村”。而“沈泉庄”与一个名字——王廷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6.
著名旅游景区丘北县仙人洞村是经过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的云南省第一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这里有古老的彝族毕摩祭祀、图腾文化、花房婚俗、打花脸和彝家大三弦等独特的民族风情;有清澈如镜的湖水;有拔地而起的群山;还有灿若仙宫的溶洞。它是国家AAA级风景旅游区  相似文献   

17.
符义雄 《今日海南》2006,(11):42-42
琼海市长坡镇长山园村是一个边远的老区行政村,但那里历来有着浓郁的乡村文艺传统。在解放初期和“文革”年代,这里都曾有过乡村“琼剧团”和“文艺宣传队”。近年来,长山园人打开山门,走出村门,治路、治山、治村,昔日封闭偏僻、贫穷落后的山村呈现出一派大路小道环村通、大车开进家门口、荒坡野岭吐绿金、橡胶槟榔满山坡、胡椒筑起绿宝塔、蕉瓜果菜遍田洋、电视电话进农家、汽车摩托走村乡的新气象。长山园人富起来了,那些“老艺人”、“戏班仔”更坐不住了,自发的业余文艺活动更丰富多彩了。一批年老的“戏班子”和“歌手”、“舞脚”经常…  相似文献   

18.
和4年前的韩日世界杯相比,德国世界杯不见了中国队的身影,比赛又总在凌晨进行,似乎只有这样才是中国球迷习惯的世界杯。从1978年中国人开始接触世界杯的影像,到2006年国人发展到“全民皆球”,世界杯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非法定节日”。近日,新华社更是刊发一篇评论,称世界杯已经成为中国人“四年一次的春节”,那么这个“春节”到底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19.
王菁 《今日民族》2009,(3):29-31
春节刚过,子君村彝族同胞杨林、郭贵给我送来了这样一本书,说这本书是“村人写村史,彝人述彝事”。也就是说该书是由当地村民自发成立写作组,几易其稿,写出了一部原汁原味的村史。带着浓厚的好奇心,笔者拜读了《滇池东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20.
孙彤 《人大建设》2005,(3):16-17
2002年春节.开封市尉氏县大桥乡梁庄村.村民李吉利、温下女一家正在欢天喜地准备过年,大年初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里,村里的一群人就来给他们“拜年”了:来人抬着个沉甸甸的“礼物”往堂屋里一放.只惊得李吉利一家目瞪口呆:一具僵硬的死尸!死者是村里的五保户老人。村领导就把灵堂设在李吉利的家里,这一年.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李吉利一家借住在亲戚家.整个春节一家人以泪洗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