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广义 《桂海论丛》2011,27(2):42-45
有学者撰文对环境伦理学进行批判,指出它是浪漫主义、西方主义、虚无主义的化身;在法学界,其"真理化"倾向比较严重,使环境法学者脱离社会现实,不利于中国环境法律建构与环保实践。笔者认为环境伦理学并没有"真理化"的自我标榜,其本身具有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在论证逻辑方面,"自然主义谬误"问题的消解补充了其逻辑缺陷;在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日益凸出的背景下,环境伦理学促进了环境法学由"浅绿色"到"深绿色"的转变。同时,在环保实践方面使人们学会了"伦理生存"。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的后期作中,有大量篇幅论及现代技术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因此,一些环境伦理学的倡导就把海德格尔看作环境伦理学的先驱,努力去挖掘海德格尔思想的现实性,为环境伦理学寻求理论支持。但从海德格尔技术批判理论的宗旨、海德格尔对待伦理学的态度及其在“人类中心论”上的立场来看,指认海德格尔是环境伦理学的先驱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3.
周俊敏 《求索》2007,(5):229-229
元伦理学在现代西方伦理学园地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在英语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伦理学理论,但中国伦理学界对它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向玉乔博士的新著《西方元伦理学》(2006年3月以笔名“向敬德”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对元伦理学在现代西方的历史演变过程、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可分为早期、20世纪70年代以及70年代以后3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从自然的权利向环境正义的转型时期。从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看,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对自然有无伦理义务的学说体系,它包括自然的权利、环境正义、社会变革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这一定义是不同于现在流行的美国式环境伦理学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诉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回顾我国环境伦理学走过的将近30年的历程,可以大致梳理出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轨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的本源性发掘、对中西环境伦理思想的对比性审视、对中国环境伦理学的自觉性建构.走过这一过程,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目标已经明晰.  相似文献   

6.
西方主要国家逐步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并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今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正面临着环境严重恶化、法律控制乏力的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的模式,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行政公益制度,依法治理我国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加强环境治理的一条急切且极具实践价值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反思中国古代有关环境美学智慧、环境美学思想,寻找中国古代环境美学中的资源,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价值和意义,结合中西方的环境美学理论,以建构今天的既具有中国环境美学所强调的人与环境相通,环境美与人格美相通特色,同时更具有全球化色彩的环境美学,丰富当代环境美学智慧,实现中西方环境美学交流,以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礼、阴阳合一、道法自然等为哲学思想,在审美理想上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促进了环境美学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环境运动从其产生至今历经50、60年,在成员构成、组织规模、生成模式以及运动目标等方面均发生很多变化.对现代西方环境运动的历史发展进行描述和概括,厘清其内在的发展脉络,是我们清晰、完整、正确地认识现代西方环境运动和深入挖掘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的重要基础.按照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和方法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看到,现代西方环境运动大体历经了从兴起→扩展→定型→转型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李培超刘湘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凝聚了当代人的忧虑、信心、勇气和使命感,表现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因而它成为众多学科争相研究的重大课题,从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在于:它全面地...  相似文献   

10.
西方学者对环境意识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关系的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影响环境意识的诸多因素中,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西方学者对这一关系的研究,并借鉴其研究方法与结论提出了在我国进行相关研究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基于反思思维方式的价值性认知和评价体系,其着眼点是现代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的"转移改造"效应及其建于其上的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理性对传统的自然主义的一种替代和覆盖。当前,生态文化是较为关键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两元对立统一的范畴,即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关系的优化,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下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解困的需要,分析生态文化建设背后的哲学、伦理根源,从而确立科学、全面而深刻的治理发展视野和极富实操性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环境伦理学的核心观点,把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纳入伦理关怀的视野中,同时摒弃它所隐含的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可以无所作为的思想,构建可持续发展伦理学,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郁乐 《前沿》2010,(9):153-155
文章认为,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人类中心主义,并批评马克思对自然的态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中心论的双重误解;文章分析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相关论述,阐明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双重含义,澄清了在人本主义自然观视野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思想超越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与西方环境伦理学的非人类中心论,为认识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基础。以此为基础,本文初步呈现了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观点,为推进中国的环境伦理学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伟 《理论月刊》2002,(11):29-30
环境外交指各国政府(包括国际组织)为解决与跨国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而采取的政策及外交行动。[1]本文试通过分析西方国家在环境外交中的理念霸权、规则霸权和环境侵略,揭示国际环境合作中南北矛盾的根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会永 《湖湘论坛》2002,15(5):83-85
众所周知,西方伦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出现了紧张的冲突和急剧的转向。在这一冲突与转向中,康德和黑格尔的伦理学、基督教伦理学都受到严厉的批判。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得到极大张扬的理性主义伦理学受到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志和克尔凯廓尔的个体体验说的挑战;康德的形式主义道德律令受到舍勒的实质的价值伦理学的修正;黑格尔的国家整体主义在克尔凯廓尔那里变成了孤独的个体;基督教伦理学的仁爱、赎罪观念被尼采贬斥为“怨恨道德”、“奴隶道德”。总之,近代以来的基本价值观念诸如理性、上帝、本质和整体性都被怀疑和…  相似文献   

16.
杨豹 《桂海论丛》2010,26(6):57-61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它们反对以规则为核心构建伦理学理论,认为要把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规则从属于德性,进而将德性作为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它从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来诠释伦理学,并重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构建目标、构建内容、构建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人和自然关系出现的诸多不协调,引起了人类深深的反思。如何使人和自然重新协调,是当今人类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如何协调?这就要求必须具有使之协调发展的思想前提、社会前提和科学前提。其中,思想前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确立正确的思想前提首先就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把道德意识引入到环境问题中,从而建立起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建立和发展,给了人类深深的触动和警示,人类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正如自然中心者所认为的:人不再是高贵物种,不能再以人出发思考生态环境的问题,而应从公允的,没有物种偏好的立场建构自己的环境伦…  相似文献   

18.
环境伦理是当代生态危机和环境革命的产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人类历史阶段,伴随着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完善而爆发的人类理性观念的一场革命。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人类环境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现代人类道德教育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与人际道德教育相并存;在环境教育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核心内容;在环境伦理学体系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生态运动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共同目标是推翻二元统治的逻辑框架,以此建立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的新型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情境伦理(contextualist ethic),认为个人的伦理叙述和实践都是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生态女性主义对关系伦理的强调,使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首先认清自身作为关系中的个体或共同体而存在,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有一个更为和谐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的大部分学术聚焦于环境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认为,对女性、其他受支配的人群、动物和自然的概念化和待遇之间的联系,需要一种女性主义的伦理分析和回应。最低限度上,生态女性主义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发展不偏向于男性的有关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理论与实践并在前女性主义存在中提供一种导向去实行。但生态女性主义与其他环境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又存在显著不同,除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还研究性别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成长于对女性的支配和自然的支配之间的联系和理论化。作为一种关爱伦理,生态女性主义重新将环境伦理学的焦点聚焦于自然可能的意义、道德上的说法、人与与他者联系的观点(人与非人类自然),塑造人类、自然以及人类对非人类自然环境的义务的基础。生态女性主义伦理以反对二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批判为基础,将所有具有父权统治逻辑概念框架的不平等现象均纳入其探讨的视野。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将女性主义与环境保护主义相结合,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在当代环境伦理学中展示着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儒道“天人合一”环境伦理观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对认识和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伦理学的建构具有很大的价值。从本体论来说,天人同源、同性,因而人与自然皆为宇宙中平等的成员;从关系来说,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组成有机的生态系统;从地位上说,人与自然及其构成的系统,不仅具有各自的内在价值,而且互为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