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优势及产业集群理论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比较优势与产业集群理论,分析兵团农业综合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是各师、团各自为阵,没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产业集群。文章提出兵团各师、团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将兵团农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兵团农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吴少华 《求实》2006,(Z2):241-242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距离缩小,竞争加大。特别是加入WT0之后,各行各业在迎接机遇的同时,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由于长期以来高关税和农业保护政策的呵护,我国农业基本上处于与国际市场隔  相似文献   

3.
精品农业是现代农业中最重要的产业层次,精品农业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其产品的高价位,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高收益。文章分析了精品农业高收益的投入和成本。以及市场价格形成原因。发展精品农业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一方面肩负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增长,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神圣职责;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比较利益低下而处于动力不足、举步维艰的困境。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导致而成的。传统模式在本质上是以增加农产品数量性供给为农业发展目标的,而把农民收人的增长放在次要的位置。因此,要化解这一矛盾,就必须首先转换农业发展的思路,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同步增长,使农业成为高收益的产业。一、@8迄今为止,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自身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上找到了一些路子,找准了切入点,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较少,农业仍是脆弱产业,农产品加工档次低,生产成本高,营销手段差,产品无名牌,经济效益不高;同时,还面对加入WTO后,质量、批量、成本、价格的严峻挑战和冲击。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我们应对入世挑战,减少入世冲击的唯一选择,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头企业是连接职工与市场的纽带,要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个关键。通过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产业集中度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为团场职工提供更好的系列化服务,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职工增收、团场增效、壮大兵团的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代农业在发展实践上沿着"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和产业横向交叉发展的"两维"路径展开,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论是对应的两大理论解释。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分析,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产业融合必然性,农业产业化与多功能农业的实质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纵向与横向融合发展,纵向与横向产业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纵向上趋于延长、横向上趋于拓宽的块状农业产业链,最终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自立的基础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这一基础产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做好农业各方面的工作。 生产要素自发向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所使然。由于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农业经济效益比较低,支撑农业生产的土地、劳动力、资金、  相似文献   

9.
老龄产业与农业都是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最基本的生存的产业。二者都存在产业生产的资金利润率不高,资本积累能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不足;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素质与平均收入水平偏低;产业的从业人员和资金等经济资源具有流失和向产业外转移的倾向等弱质特征。老龄产业与农业弱质性的差异表现在:产品与服务的人群对象面有区别,产品和服务价格偏低的原因有区别,产品、服务与政府公共产品的联系方式有区别和生产经营的风险形式有区别等方面。据此,针对其弱质性的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也应当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是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虽然在产业划分中农业被公认为第一产业,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没有形成健全的产业体系。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对我国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改造,使农业形成像其他产业那样的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的农业经营制度有两种:一种是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入世后,农业是最薄弱的产业,我国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品牌观念淡薄.我们必须树立品牌观念,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发挥中国农业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农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今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九五”计划的重要一年。正确地认识农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不仅对于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关系到改革深化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 农业始终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产业。近几年,由于中央农村政策的成功,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比较高,各地党委、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作为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的核心,是贵州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然要求,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贵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四新"主攻"四化"、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浅谈如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月军 《世纪桥》2010,(13):68-69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农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迫切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前,农村有个叫得很响的口号:“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实践证明,这个提法是科学的,正确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务农必穷,农业只能稳不能富的结论。虽然农业是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高、风险大的产业,农民在商品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务农并非必穷,发展农业也可以致富。从国际  相似文献   

16.
王峰  杨凤兰 《当代贵州》2012,(20):44-45
三次产业都要加快提速、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贵州省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省发展落后,从根本上看,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不同步、不协调。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破解“三农“难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赣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的“三化“进程,破解农业效益不高、农村发展不快、农民收入偏低的“三农“难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老龄产业与农业都是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最基本的生存的产业。二者都存在产业生产的资金利润率不高,资本积累能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不足;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素质与平均收入水平偏低;产业的从业人员和资金等经济资源具有流失和向产业外转移的倾向等弱质特征。老龄产业与农业弱质性的差异表现在:产品与服务的人群对象面有区别,产品和服务价格偏低的原因有区别,产品、服务与政府公共产品的联系方式有区别和生产经营的风险形式有区别等方面。据此,针对其弱质性的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也应当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9.
《奋斗》2015,(12)
<正>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要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三产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国家和  相似文献   

20.
《奋斗》2017,(6)
<正>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高,农业、农村改革相对深入,长期以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兴起,为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供了宝贵机遇。另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