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抢劫罪是一种严重的暴力性犯罪,司法实践中适用抢劫罪时,对暴力的认定是极为重要的。对于抢劫过程中致人死亡的情况如何定性的问题在理论界都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将对抢劫罪中暴力致人死亡情形的司法认定作以深入研究。抢劫罪作为一种社会危害性极大的犯罪,在对其认定时必须合理、准确地把握立法意旨,做到罪刑相当,法当其罪。  相似文献   

2.
《法制博览》2019,(31):181-182
抢劫罪不仅侵犯人们的财产权利,而且严重危害人们的人身权利。相对其他财产性犯罪而言,抢劫罪的社会危害性更加严重,被称为侵犯财产罪之首。因其常发性和严重性,古今中外的立法无不将其作为重点打击的对象。但几千年来,抢劫罪不仅没有因为重点打击而消逝,反而犯罪数量不断增多,犯罪形式不断翻新,犯罪手段和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抢劫罪的概念及构成,抢劫罪与抢夺罪等相近罪名的区分界定——这些焦点问题在司法实践和学术理论中都有一些难以厘清的困惑,司法实践中也会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价值。本文运用刑法的相关理论,研究比较相关理论学说,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常伟 《工会博览》2009,(1):78-78
转化型抢劫罪是抢劫罪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暴力型犯罪。但是,转化型抢劫罪在刑法理论界尚有一定的争论和分歧,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刑法条款的规定比较原则和笼统,造成执法过程中对该罪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伸缩空间,使得对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法律拟制的抢劫罪,转化型抢劫及其加重情节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也应当以其严重的侵犯财产权利及人身权利这一法益侵害的后果为标准。对于转化型抢劫及其加重情节的认定应当在保障人权和罪刑相当之间保持均衡。因此,可以通过对转化型抢劫罪基本犯罪的认定,并对转化型抢劫中的暴力或暴力威胁的手段程度、使用目的以及关联性等进行考量,在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原则下进行利益保护平衡的双重性考量与禁止重复评价等规则的考量,对转化型抢劫加重情节进行司法认定。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在满足转化型抢劫的情形下,应在违法性阶层以转化型抢劫罪对其行为进行评价,进而将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与他人共同犯罪情形下的教唆犯或帮助犯以转化型抢劫论处,以实现罪刑均衡。  相似文献   

5.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它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未成年人犯抢劫罪,无论是已满16周岁的,还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由于对少年抢劫犯如何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如何正确适用刑罚的认识不同,导致适用刑罚不统一,地区间、个案间量刑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试根据刑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少年刑事审判实践,就争议的几个问题作粗浅探讨。一、 未成年人抢劫罪的认定问题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未成年人犯抢劫罪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暴力、胁迫…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刑法修订之时将合同诈骗罪从诈骗罪中予以分离,旨在更有针对性的打击合同诈骗行为,更好地维护经济主体的合法经济利益,维护市场秩序。近年来,随着国家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行为人防范合同诈骗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合同诈骗犯罪行为却屡见不鲜,诈骗手段花样繁多,这也为合同诈骗罪诈骗方法的司法认定提出了难题。本文以刑法第224条的具体规定为主要依据,对合同诈骗罪常见诈骗方法的司法认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发挥指导实践、打击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刑法修正案八》中,新增设了食品监管渎职罪,该罪名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些违法行为,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从而更为有力地保障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而从目前来看,在食品监管渎职罪认定过程中以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得该罪名的应用并不是十分有效,本文就对此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刘文凯 《法制博览》2022,(8):139-141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存在缺陷.以客观结果推定行为人"明知"无偿还能力,直接用诈骗方法对行为人主观意图进行认定的做法缺乏合理性;不区分"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节点可能会造成不利后果.为实现精准定罪量刑之目的,应改变单纯的结果认定模式,防止发生客观归罪的裁判结果;对行为的认定与主观目的认定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如何区分抢劫罪既遂与未遂展开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统一标准的重要性。这一标准对于抢劫罪普通犯与加重犯同样适用,这种实际的区分方式对于司法统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姜贺冰 《法制博览》2023,(31):52-54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谣言类犯罪的认定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务当中常常出现认定错误、张冠李戴的情况。这样的情形十分不利于法学研究,自然也不利于实务认定。因此,需要对我国谣言类犯罪做出清晰的界定,以最大限度保障司法公正。为了这一目的,首先将实务中的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判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我国在认定谣言类犯罪上存在着标准过松或过紧、罪名之间认定错误等情形。之后,对谣言及谣言类犯罪作出界定,明确论述重点。接着将我国实务当中出现的问题做深入剖析,并为认定上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 ——对于谣言类犯罪的各项情形作出具体规定、对谣言类犯罪做出汇总性质的规定、在《刑法》条文中增加一些提示性的规定、对谣言类犯罪的罪状做出修正。  相似文献   

11.
正当防卫制度作为当前我国比较重要的刑法规定,在现实应用中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司法认定面临着困境,难以发挥出正当防卫制度的应有价值,注重切实提升正当防卫司法认定水平至关重要.本文以正当防卫司法认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介绍了正当防卫司法认定现状,然后具体分析了主要困境和影响因素,又具体探讨了如何优化正当防卫司法...  相似文献   

12.
故意伤害罪属于司法实践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犯罪类型,在每年的刑事案件中故意伤害案件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同时也属于社会公众接触较多、关注较大的一种犯罪类型,此时对故意伤害罪的司法认定给予重视尤为关键。本文将会从一般殴打行为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三个方面来探究故意伤害罪的司法认定情况,以提高故意伤害罪的认定准确性,在保护人权的同时,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3.
黄凡 《工会博览》2011,(1):177-178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目前刑法所约束和规范的主体型受贿犯罪,随着近几年这种犯罪形式的日益普及,司法工作者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文章主要讨论了利用影响力受贿本罪与非本罪之间的区别形式,为受贿罪犯罪主体范围问题以及司法实践中立法限制造成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刑法修正案(九)》法律文件内容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在2015年11月,我国将虚假诉讼罪纳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律文件中,并对那些虚假诉行为进行严厉的刑法处罚,由于虚假诉讼罪是近年来新增的罪名,因此,对该罪名的认定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和争议,所以,如何确保虚假诉讼罪认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直是司法实务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从狭义的恶意诉讼;利用诉讼程序或者滥用诉讼程序的行为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虚假诉讼罪的概念界定,其次,从在犯罪成本上符合成本收益均衡原则;填补了刑民交叉的法律空白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了确立虚假诉讼罪的必要性,最后,从明确刑民边界;有效区分本罪与相关罪名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虚假诉讼罪的司法认定与法律适用。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相关司法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应辉 《法制博览》2023,(16):148-150
毒品犯罪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犯罪类型,中国面对毒品犯罪始终秉持着严厉打击的刚硬态度。但针对“代购毒品”这一典型毒品交易行为,立法方面《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过于笼统模糊缺乏指导性,最高法印发的会议纪要能否作为定罪依据也备受争议,这就导致司法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的窘境屡见不鲜。对于代购毒品行为该如何进行正确认定,本文在纵观各位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分析、调研做一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刑法修正案(八)》第39条将扒窃行为作为盗窃罪的罪状之一规定为犯罪,纳入了刑法制裁的范畴,但是却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或者解释来给司法者执法者提供一个有权威的标准在实践中作为参考,学者们对于扒窃是否应当入罪也仍然存在着争议。扒窃行为怎样才能构成犯罪,对行为人应该如何定罪量刑,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各地司法实践也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有的以数额犯对待,有的以行为犯处理。这将导致刑法的刑罚不确定性,违背刑法的公平适用原则。本文即从对《刑法修正案(八)》第39条的解读入手,以语义分析和目的解释等方法,分析扒窃型盗窃罪的入罪的标准及司法认定,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数量快速增加,犯罪渠道、犯罪类型日趋多样化,常见的有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犯罪等。然而,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仍有待完善,公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这使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在司法层面面临诸多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对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构成特征以及司法认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立法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内刑法对事后抢劫罪的规定可见刑法第263条内容,在刑法263条中规定了事后抢劫罪应当依照普通抢劫罪的规定定罪进行处罚,此外,刑法263条中还对事后抢劫罪的八种加重情节做出了法定刑升格。这一点是基于司法实践中,充斥着大量事后抢劫行为加重的现象而拟定,但是该条例却并未清晰阐述如何使用以及具体如何适用事后抢劫罪的加重情形,使得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对事后抢劫罪的加重情节定罪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一不同定罪造成的量刑大相径庭,基本的抢劫罪定刑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加重情形的定刑则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因此本文探究事后抢劫罪加重情节的适用,旨在分析何时适用基本抢劫罪量刑,何时适用事后抢劫罪加重情节定刑,希冀能够为司法实践中的事后抢劫罪量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熊珍珍  冯璐 《法制博览》2023,(12):28-30
互联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随着支付载体的不断开发及应用,侵财犯罪的空间领域也随之扩大。传统侵财犯罪借着互联网络外衣在虚拟经济领域内肆意滋生,不同于传统支付,第三方支付虚拟性及财产种类的复杂性,致使第三方支付下侵财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及处罚具有极大的争议,出现了同案不同判、异案同判等问题。笔者将对此类犯罪认定困境、成因进行简要分析,最后从财产来源及行为方式、刑事立法等层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然而,对渎职犯罪的非物质性损失还没有具体的相关司法解释,因此在审理渎职罪的案件中,对非物质性损失的规定还比较抽象,对于非物质性损失的司法认定,是界定滥用职权以用玩忽职守行为有罪或者无罪的关键。本文就渎职罪的非物质性损失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渎职罪中非物质性损失的几个主要情形的司法认定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