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埃米尔·杜尔凯姆(EmileDurkhelm,1859—1917)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界公认的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劳动分工论》(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规则》(The Rules of So-cidogical Method),《自杀论》(Suicid)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o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之前,一切社会历史学说都是唯心主义的,但是这并不否认其中也不时有唯物史观个别因素的思想闪光。法国杰出的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就是典型的一例。马克思指出:爱尔维修“是以洛克的学说为出发点的,他的唯物主义具有真正法国的性质。爱尔维修也随即把他的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爱尔维修从事著述的主要目的,是试图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基础上创立社会学说和  相似文献   

3.
法国歌剧是借鉴意大利的歌剧形式,根据法国的政治与文化的需要,在法国的文化沃土中孕育发展而来。经过三百余年的变革,法国歌剧艺术发展成熟、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成为当今世界歌剧舞台上最为重要的歌剧艺术风格之一。本文从社会学的视野对近现代法国歌剧发展的深刻变化和主要趋势作一概述,集中探讨法国歌剧沿革的主要特点并进一步解析沿革特点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巴什拉尔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斯东·巴什拉尔(Gaston Bachelard1884—1962)是法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认识论、科学哲学)和文学批评家(诗论)。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法国哲学家,如富科(Michel Foucault 1926—1984)、阿尔杜塞(louis Althusser 1918—)等。直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的发展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轨迹的。从宏观上看,战后法国社会学的发展经过了恢复、追赶和繁荣三个不同的阶段。从方法上看,战后法国社会学的研究经历了学习、借鉴和发展三个过程。至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学,仅从学科的角度看,无论其历史,还是其现状,我认为都与法国社会学有某些相似之处。本文试图从研究第二世界大战后的法国社会学的发展入手,探讨可供中国社会学借鉴的发展之道。古人治学以“通古今之  相似文献   

6.
提起奥拉尔,熟悉法国革命史的人,就会想起他与马迪厄的论战,却不一定了解他在法国革命史领域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奥拉尔是法国革命史现代科学研究的开创者,也是现代的革命史史学进步传统的第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7.
战后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学重大改变的一个特点就是经验论倾向上升到首位。社会学更多运用经验研究的方法,即先前较为少见的运用直接观察和数量分析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开始占优势。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以埃斯卡皮为首的法国波尔多文艺社会学派便应运而生。到了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在法国风靡一时,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学者们著书立  相似文献   

8.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以其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著称于世,四个唯物主义主要代表的无神论思想都各有特点。拉美特利最先提出无神论思想,可惜他逝世过早,在当时影响不大。爱尔维修在其著作中直接论述无神论的地方不多,表现得最为温和。霍尔巴赫的无神论理论  相似文献   

9.
黄艳红 《法国研究》2014,(2):36-46,23
《现代法国的渊源》是泰纳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之后对法国命运反思的产物;其第一卷《旧制度》以广泛深入的描绘,揭示了大革命发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基础。泰纳认为,绝对君主制的政治结构导致贵族脱离公共生活,并缔造出一个沙龙精英阶层;脱离实际、热衷抽象推理的经典精神在这个阶层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但这种作为精神娱乐的经典精神,无法认识民众心理和政治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非理性。基于泰纳对旧制度的王权和特权阶层的尖锐批判,我们不能将他简单地视为反革命者。  相似文献   

10.
现代法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在西方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思想家们探讨的重要领域。本文以托克维尔的民族主义思想为线索,以期从一个层面阐释现代法国民族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法国民族主义的特征及其对当前中国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提出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1.
整个西方的文学社会学由斯达尔夫人首创。法国文学社会学研究源远流长,直到今日,法国文学社会学家们以及重要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社会学家大多论及文艺的社会价值之尺度。法国文学社会学理论在国外现当代同类研究中占有举足重轻之地位。本文将法国文学社会学研究划分三个大的时期加入论述:①发生期(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②,发展期(从斯达尔夫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③,繁荣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今)。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法国最为著名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不仅基于历史的反思、与时代同步的批判意识,创造性地树立起了"科学"的社会学,还通过确立惯习、场域、资本等一系列概念,树立起了"建构的结构主义社会学"。不仅如此,继布尔迪厄之后,法国出现了"社会集团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一系列新的学术领域,布尔迪厄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新的理论的奠基石,同时亦成为法国学术的"新古典"。  相似文献   

13.
莱布尼茨的“新系统”和法国哲学家陈修斋莱布尼茨早年的思想是曾一再转变的。大约在1676年到汉诺威定居之后的最初几年,他才逐步形成了他自认为满意的一套哲学观点。以后虽不能说他的思想已完全没有发展,但可称为“莱布尼茨主义”的一些主要原则就已基本定型而没有...  相似文献   

14.
一种视听格式塔:论梅洛-庞蒂的电影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45年,梅洛-庞蒂的基本哲学思想框架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他的思想开始向美学领域延伸。同年,他在法国高等电影学院的演讲《电影与新心理学》代表了他有关电影美学的基本思想,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在格式塔心理学眼光审视下的电影美学。这篇演讲稿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格式塔心理学的一般思想及其在知觉现象中的应用。第二部分讨论电影的视听语言能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第三部分将电影、格式塔心理学同"当代哲学"(即现象学)联系起来,认为三者面临和探讨共同的问题。他的电影美学思想影响了诸如戈达尔这样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对电影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5,(21):24-24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艾玛纽·托德的一部新作对法国"1月11日精神"提出了异议,认为从中可以看到一种"极权主义的瞬间闪光",是对法国社会的一次"撕裂",它将进一步强化反伊斯兰主义和激化反犹主义,最终刺激法国社会族群矛盾和冲突的上升。《谁是沙尔利——一场危机的社会学》,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艾玛纽·托德的一部新作。5月7日刚刚问世,就在法国引起巨大争议,成为目前法国最大的思想交锋的焦点。该书对法国"1月11日精神"——即在《沙尔利周刊》遇袭四天之后爆发的400万人的盛大示威——提出了异议,认为从中可以看到一种"极权主义的瞬间闪光",是对法国社会的一次"撕裂",它将进一步强化反伊斯兰主义和激化反犹主义,最终刺激法国社会族群矛盾和冲突的上升。  相似文献   

16.
丰富多彩的法国当代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思想艺术成就。在为这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作家队伍里,有一位引人注目的小说家,他就是埃尔韦.巴赞(Herve Bazin,1911)。他的作品先后被译成二十八种不同文字畅销于世界(共两千五百万册),并在法国和国外多次获奖。五十年代的法国《文学新闻》周刊经读者投票,评选他为战后“十年最佳小  相似文献   

17.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是法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重要哲学家。他一生写了颇多的哲学著作,其中著名的有《真理的探求》、《论自然和神恩》、《基督教的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论对于上帝的爱》以及《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关于上帝本性和存在的谈话》等。马勒伯朗士在法国哲学史上是第一个完全用法语来写作的哲学家。近、现代国外很重视对他的研究,就法国来讲,二十世纪以来,各种流派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对他的哲学做了种种解释,出版了许多有关他的研究著作、文章,  相似文献   

18.
《论法国变革之路——法令改变不了社会》(On ne change pas la societe pardeclet)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译丛》的一种,1986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程小林、沈雁南、王大东、杨祖功译。作者米歇尔·克罗齐埃(Michel Crozier)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克罗齐埃长期从事对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等社会结构体系的研究,《论法国变革之路》就是作者对这些权力和组织的实际功能进行社会学调查的结果。作者从社会学角度,在充实的资料基础上,分析了当代法国社会的弊病,提出并探讨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欧仁·梅尔基奥尔·德·沃居埃的文学贡献在于他第一次向法国读者系统全面介绍俄国文学。他的翻译思想是专门针对俄罗斯文学翻译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纠正了当时俄罗斯文学翻译中所存在的删减、改编的问题,倡导"透明玻璃"式的忠实,确立了对待俄罗斯文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他的"透明玻璃"的理论是19世纪法国翻译摆脱"不忠的美人"传统的努力的一部分,其核心是忠实再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异域"风景",其本质和勒孔特·德·里尔提出的"历史重构"理论是类似的,强调在思想层面上而不是在语言层面上的忠实。  相似文献   

20.
练莹 《法国研究》2014,(3):46-51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自称是另一位法国作家亨利·米修的忠实读者,并一直非常鲜明地表达对他的尊敬与仰慕。法国文学批评界也把他称为"米修的儿子"。本文旨在阐释当代法国文坛中这对"父"与"子"关系脉络中的两个思想焦点:孤独的形态与语言的理想,进而呈现具有读者和作者双重身份的勒克莱齐奥是如何循着米修的脚步,来开启他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