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微博的迅速发展,中国初步具备了社会对话的参与基础.随着微博用户规模迅速膨胀,微博网站已经发展成一种基于公众参与的社情民意表达与沟通平台,呈现出全民参与的态势.本文研究了中国微博发展现状,分析了微博社会对话的机制和平台发展趋势.为中国构建更具建设性的多元化社会群体参与的治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姚东 《实事求是》2012,(6):34-36
在网络公共空间时代,随着微博在互联网上的迅速发展,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也进行着有序推进。利用政务微博进行网络公共治理,是政府增强自身公信力,体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之举。政务微博有参与、公开、回应等公共价值,其兴起反映了网络时代新媒介的发展对公共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为建设法治、责任、透明政府提供了推动力。当前,各级政府应该有效利用政务微博,为提升执政能力、实现良政善治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正>"微政务"是指由中国政府部门推出的以"微博+微信"为主要平台的电子政务2.0模式下的公共管理方式。它为中国政府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打造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新途径。当前,"微政务"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正在以一种更为直接、亲近的方式"走入群众"。  相似文献   

4.
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集体记忆的共同载体,也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社会规则的特定载体。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承载着乡村民众共同记忆的公共空间仍是民众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力量之源,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文章以福建省屏南县廊桥为研究对象,探讨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期为更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地方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5.
严州夫 《先锋队》2011,(22):52-55
近两年来,迅猛发展的网络微博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影响日趋明显。微博不仅为个人在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方面提供了便利,也为社会组织机构提供了记录事件、影响社会的渠道。因为它具有迅速广泛的媒介功能,提高了公众对于公共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参与能力,在反腐方面也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知识资源来源于社会采集,需要我们根据目标的不同,从大数据资源的全样本采集入手,共同建构全样本、共享的大数据资源。大数据知识主要应用于政府治理的公共领域、企业决策的经济领域及民众所需的社会领域。大数据知识的科学、公共、经济、社会等价值在社会领域得到彰显,其实现过程的社会支撑主要包括政府等主体参与、大数据技术发展水平、大数据平台建设、社会法治进程等因素。大数据知识的社会建构体现了知识的客观实在性、知识认知的主体能动性和知识的语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严州夫 《先锋队》2011,(11):52-55
近两年来,迅猛发展的网络微博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影响日趋明显。微博不仅为个人在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方面提供了便利,也为社会组织机构提供了记录事件、影响社会的渠道。因为它具有迅速广泛的媒介功能,提高了公众对于公共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参与能力,在反腐方面也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4,(6)
公共精神是人的现代化的品质追求,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核心。当下中国社会正历经现代化的实践,分析中国民众公共精神缺失和探索中国公共精神建构的路径,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十分必要,当前中国社会公共精神的缺失追溯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的无限放大以及当前中国公共领域发展的不足。解决公共精神的缺失问题须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壮大公共领域、重构集体主义的时代语境以及政府重视并投入资源,推进公共精神的发展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是当下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回顾近四十年海内外的中国地方公共领域研究不无裨益。早期研究采取自由型公共领域理论,认为地方公共领域产生于同国家相对的社会之内,强调其代表社会的功能。晚近研究采取中介型公共领域理论,认为地方公共领域存在于同国家相对的社会之外,强调其调节社会的功能。它们总体上都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与中观层面上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作为一种拓展研究,也许可以关注被忽略的公共领域交往模式,从微观上探讨地方公共领域的联结社会功能。这可能为当下乡村公共空间作用研究提供某种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仁忠 《学习论坛》2008,24(7):38-41
尽管公共领域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社会,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则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和表现.从现代公共领域生存发展的社会机制来看,市场经济为其提供了基础动力与结构要素;市民社会为其提供了深厚的人格支撑、理性资源和社会根基;而现代民主政治则为之提供了制度保障、精神动力和演练舞台.因此,公共领域与市场经济、市民社会、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实质的内在联结,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万真华 《世纪桥》2012,(9):124-126
本文从具体的时代背景出发,运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网络媒介的政治功能。本文认为网络互动通过构建一个公共的网络讨论平台,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途径,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促进社会的民主与自由,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公共领域的培育和发展。而由于网络互动中存在不少缺陷,如人们之间的沟通交往缺乏理性;虚拟的网络政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割裂;网络权力精英的存在等对公共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试图论证和说明: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但网络时代与公共领域的发展之间并不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民众反腐获得感是衡量反腐败工作效能的重要指标,更是对政府“公信力”起到重要影响。相关问题已成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但鲜有研究探讨民众个体内部和外部结构性特征对其反腐获得感的影响作用。鉴于此,本文从民众内部社会经济地位与外部政治参与的综合视角出发,探究其对民众反腐获得感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民众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其反腐获得感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相关性;民众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对民众反腐获得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民众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其反腐获得感过程中起到不完全中介效应;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则会削弱民众反腐获得感状况。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反腐获得感,亟须创新完善民众参与途径和方式,积极疏导群体性行为;并着力加大腐败治理力度,深入治理民生领域的腐败问题,全面提升民众的反腐获得感。  相似文献   

13.
群众参与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能够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培养民众的公共精神,增强政府与社会的互信与合作。当前群众参与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动意识不强、组织程度不高、制度供给不足、监督平台单一。要强化服务和谐社区建设,强化群众参与的利益联结,培育群众监督组织,优化群众参与的信息环境,发展社区廉政文化,搭建监督平台创新机制,全方位增强群众参与的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14.
吴凡 《理论建设》2024,(2):59-64
中国在全球治理、经贸合作、国际金融、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安全发展等领域提供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也不断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当前,中国国际公共产品面临自身供给能力有待加强、国际社会内生阻力较大、外部压力上升的挑战。为此,中国应增强自身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质量成色;以制度型开放加快中国参与国际规划的制定,创造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良好环境;加强国际传播,赢得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主动。  相似文献   

15.
三线建设的社会公共空间独立于生产与生活空间之外,应企业内公共事务及日常活动、交流的需求而产生,顺三线企业客观条件的优化而建造。以礼堂为代表的公共空间,为企业内公共事务的开展提供了会议场所;为建设者的日常文体休闲提供了活动空间;也为三线内部及与地方交流提供了平台。这些依托于公共空间的活动,通过改善职工精神面貌,传递集体福利以及催化三线各群体之间交流等方式,间接推动了三线企业生产的发展,提升了集体利益,从而使不直接作用于生产的公共空间具备了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4,(2)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镇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中国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道德调节也从私人生活领域向着公共生活领域转变,亟需提升民众的公共美德品质。但是我国无论是历史发展还是现代化的转变及文化发展都异于一些西方国家,因此必须找到适宜中国发展情景的公共美德价值及其外在形态。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德性精髓,适应中国发展情景,体现本土的发展脉络,以制度促美德,创新公共美德养成机制是进行本土化研究,提升公共美德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21,(2)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可以自由出入并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其形态和功能对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乡村正逐渐由传统生产社会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型,乡村的消费属性日益突出。在消费社会,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呈现出资本化趋势,即资本与空间深度融合,资本成为推动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公共空间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资本化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乡村公共空间也存在诸多问题。克服空间的资本化危机,需要以公共性为导向,通过树立正确的空间发展观、促进社会参与、创新治理机制、丰富乡村公共活动等途径,重构乡村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视野下的和谐杜会内涵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 《求实》2008,(2):52-54
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可以讨论不和谐和其他问题的社会空间,这个社会空间就是公民社会,它凸显公民的价值和权利;倡导公民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提倡真实的话语和拥有公共伦理秩序;是一个由价值理想和规范形成的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这些都为营造社会和谐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最好保障.  相似文献   

19.
微博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直接民主螺旋式回归创造了条件,而在现代国家社会条件下,复制希腊式的广场政治,必须充分认识其两面性,去粗取精,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让主权在民的精神深入现代政治运行中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新兴政治参与方式,网络围观对公民意识培育发挥着积极影响。但网络围观的虚拟性和个案化,导致网民言行缺乏戒律约束,使民主意识培育缺乏持久化动力。基于审议民主视角,可从三方面着手消弭网络围观对公民意识培育的不利冲击。一是"弱公共领域"应鼓励慎议,构建理想公共表达空间;二是要搭建"弱公共领域"与"强公共领域"间沟通平台,注重吸纳民意;三是"强公共领域"决策要重视合法性,强调明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