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洛杉矾遭到暗杀身亡。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疑凶为中国留学生。 韩国教授称菲尔普斯是韩国人。……  相似文献   

2.
一、黑龙江省城市贫困群体形成的历史原因 黑龙江作为国家开发和建设最早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和农林业大省,50多年来,社会经济结构历史地形成了"国有企业多、资源型城市多、国家下放困难企业多和非农业人口比例高、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比例高、高寒地区基本生活消费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杨伟国  李春燕 《新视野》2013,(1):109-112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工作极化.工作极化是指一种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即: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处于较高水平以及较低水平的工作所占的就业比例分别增加,而工资处于中等水平的工作就业比例减少.工作极化研究主要聚焦于工作极化是否存在、工作极化如何测量以及工作极化为何发生等三个关键性研究议题.工作极化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存在已得到学界的共识.工作极化的测量主要包括如何对职业进行排序、归类,以及如何解决各职业类别在研究的连续时间段内的一致性问题.学界将科技进步、全球化导致的离岸外包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等三个方面归结为工作极化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宋磊凯 《世纪桥》2016,(10):86-87
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为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网民绝对数量的日益庞大,导致网络集群行为也随之更加频繁的发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有规模大、即时性强以及以发表舆论的方式表达诉求的特点,形成群体的网民在群体心理的作用下往往具有情绪激烈且简单、暴力专横和易走向极端等特点,网络集群事件需要官方的真诚对话,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转移冲突焦点的方式来应对和处理。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在延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一群体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对提升中共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延安整风中,中共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延安知识分子进行改造,最终使延安知识分子实现了群体转型,成为具有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相似文献   

6.
“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网络与信息技术革命的很大挑战,网络社会甚至出现了“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但现实社会中的仇腐仇官现象以及网络环境所形成的类似意见气候,集中体现为群体无意识或非理性行为以及群体极化,导致大量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说到底仍是“沉默的螺旋”效应在网络社会的现实反映,亦给各级政府妥善应对此类事件带来了很大挑战。唯有强化源头治理、规范网络行为、重塑网络意见环境,并建构起立体多元的媒体传播渠道与受众整合机制,巧用各种传播技巧,各级政府才能妥善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使“沉默的螺旋”成为积极、开放的“螺旋”。  相似文献   

7.
郝继明 《唯实》2012,(10):42-45
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危机。研究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可以促进政府善识、善待、善用、善管网络,改进工作,有利于密切政民关系,恢复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网络舆论的影响机理方面分析,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沉默螺旋效应、样本偏差效应、累积加倍效应、眼球效应、塔西佗效应、民粹效应、荷叶效应和赈灾效应对政府公信力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现实表明,对网络舆论的应急管理推进到治理层面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社会条件下出现的新型社会问题,既是典型的社会突发事件,又具有以网络舆论和信息传播为基础的特点,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可以为公共部门应对群体性事件,加强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群体事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事件参与者的主客体角色在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时时进行着角色的转换。在网络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作为信息受众者的参与客体,在接受事件信息发布者的源出信息后,以自己的判断对信息二次加工后以信息发布主体的角色,在网络中进一步推进信息的传播。作为信息源出主体的信息发布者,在接受二次加工的信息之后又以信息接受者的客体身份,再次通过网络传播被多次加工过的信息。这种网络参与主体与客体角色之间的多次交互转换,使得信息的传播已基本背离了事情的真相,这种已经谣言化的信息在网络的飞速推动下,往往会在以讹传讹中引发重大群体事件。  相似文献   

10.
11.
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矛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此类矛盾的根本性质仍属于人民内部非对抗性矛盾;它有四种主要表现形式;它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管理方面的种种原因,需要领导者正确把握,掌握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摘要]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对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各种不良思想道德观念为其滋生提供了“土壤”,复杂网络环境为其产生提供了“环境”,社会监管不健全为其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有效抑制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加强法制建设,营造有利于网络良好发展的环境;改善管理机制,合理有效地监管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前,网络群体事件处于高发阶段。网民攫取社会生活中某一偶然事件,籍维护社会正义之名进行网络动员,从而发展成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社会正义感具有真实性与不真实性、理智性与非理智性并存的特点,因此处理网络群体事件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网民社会正义感密切相关。培育网民正确表达社会正义感,首先要正视网民的正义诉求,其次是积极引导网民正确表达正义意愿,最后是社会管理部门要保障制度正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与困难群体保护问题是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小康社会理想的重要环节,正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解决困难群体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基于城市困难群体及其救助的现状,必须形成包括社会政策、社会互助、慈善事业、教育救助等内容的社会支持体系,逐步消解城市困难群体。  相似文献   

15.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就本质而言,是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而发生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中的群体事件,  相似文献   

16.
赵鑫  马毓 《世纪桥》2007,(1):23-23,25
在大规模组织中往往存在着大量复杂的工作群体,为简化大型组织的管理工作,本人试图通过对群体进行人格化管理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管理中引入群体人格的概念,通过对群体人格化理论的初步构建,阐述了理论的前提假设、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对群体人格化管理的可行性进行进一步分析,并阐明了群体人格化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以期对目前的管理实践产生积极的理论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显忠 《探索》2008,(1):105-107
文章从互联网的特点、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形成根源,并将其形成分为初步萌芽、逐步完善、发展壮大等三个阶段,指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的数字化群体,具有人员构成复杂性、个体关系松散性、结构功能共存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黎丹 《前线》2013,(12):151-15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进入发展黄金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以网络舆论聚集为表现特征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和应对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善治和网络政治参与,是我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建设中出现时间不长的新课题、新实践,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的这两者,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网络政治参与对善治发挥着积极功能,但同时也具有负面效应;善治则对网络政治参与起着规范作用.为了发挥网络政治参与对善治的有效推动作用以最终实现善治的目标,从政府方面来说,应该本着治理的理念,和网民进行合作,对网络政治空间进行共同管理,为网络政治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公民方面来说,网络政治参与要做到积极、理性和负责,同时还要讲究方式和方法,注重策略与艺术.  相似文献   

20.
微信群是线上自我呈现舞台的典型,一人多群已经成为当下青年群体网络社交的新生态。在家庭微信群和朋友微信群两个前台下,青年群体依据不同的角色期待采取差异化的呈现策略,从而在与不同前台的观众互动中获得满足和认可。研究发现,青年群体在家庭群和朋友群分别采用了自我维度上的能力策略、榜样策略,和关系维度上的恳求策略、讨好策略。自我呈现差异具体表现为使用方式差异、表达内容差异、表意方式差异、沟通媒介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区域差异、观众差异、表演动机差异、媒介意识形态差异四个方面。长期处于家庭群和朋友群的差异化自我呈现中,可能会给青年群体带来自我认知混淆、人际关系疏远以及数字代沟加剧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