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天一小时     
《新青年》2008,(9)
朱卡斯塔指着报纸上的一段文章对我说:"你应该看看这个,报纸上说一个严于律己的作家,如果一天只花一个小时写作,那么一年下来就能写本小说。你不是总是抱怨没时间写小说吗?我觉得你应该从现在开始,一天一个小时就够了。"  相似文献   

2.
苏珊·桑塔格是这个时代女人们无法逃避的品牌。即便你不读她的书,不看她的传记,不了解她的精神内核,依旧会很轻易地被其倾倒。因为她懂时尚却从不搔首弄姿,她犀利冷冽却不乏柔情,她骂美国政府骂军方骂万恶的华尔街,被人们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的身份纷繁复杂。作家、评论家、诗人、戏剧导演、摄影研究者。在文化界,她与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她一生有过十个爱人,五个同性,四个异性,还有一个是她的儿子。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纵横》2000,(11):52-54
1998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泰国.在一辆从曼谷驶往海滨旅游城市芭堤雅的豪华大巴上,一群中国作家昏昏欲睡.他们是国内某杂志社组织笔会到泰国旅游的,我就在其中.导游有一句没一句地讲着逸闻趣事.昏沉沉中,忽听他说到金三角已经部分开放,93师已向泰国政府支枪,大毒枭坤沙已金盆洗手,我触电般猛地弹了起来:“你说什么?金三角!?”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新年     
正那是秋天的时候。一天,妹妹微信语音,叮嘱我有空了给母亲打个电话。她说,妈想你了。这个"想"有着让人动心的画面:妹妹陪母亲上街买东西,回来的路上,母亲止住脚步,留恋地回头望着一个女性的背影。她对妹妹说,多像你姐的样子。妹妹说,母亲当时的神情那么陶醉,仿佛她的大女儿就站在了她的眼前。听着时,我的眼睛就湿润了。电话立刻拨打过去。母亲接的。她一听是我的声音,就从片刻的客气中转换回来:静静啊,是你吗?想谁谁到,真好。昨天和你妹妹还念叨你呢。打喷嚏了吧?我抑制住情感,竟然不知道  相似文献   

5.
日照文脉     
在去山东日照的火车上,我对文学评论家黑丰说:“到了目照,你千万别说你是文化人。”黑丰用他那湖北口音“呦”了一声,这音调是上拐的,表示有点疑问。我告诉他,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多少年前在日照的一次笔会上,作家刘恒说的。记得在场的陈祖芬、米博华等一干“文化人”也连连点头称是呢。  相似文献   

6.
她,一个北京大栅栏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爱生活、懂生活.大学毕业后就背起行囊去周游列国,并且是到陌生人家里做“沙发客”.不到一年,她游历了23个国家,她不仅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也把她的快乐和友善传达给了世界各国的人们……做沙发客的妈妈,影响了女儿2007年,索婧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东中山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入学之前的几个月,索婧抓紧时间到餐馆去打工,在索婧的心里很早以前就有一个理想,去瑞上、意大利去滑雪,去巴西去看一场足球赛.当然了,懂事的索婧是不会伸手问妈妈要钱的,她要用打工赚来的钱去自助旅游,她还买来了许多关于自助旅游的书为自已的出行做准备.就在大学开学之前,索婧背起了背包,第一次一个人出行到深圳、香港……一贯也喜欢旅游的妈妈懂得女儿的心,放飞了女儿那个长了翅膀的心.  相似文献   

7.
我们都说,没问题。她说:"那好,等我走遍了世界,就和先生、孩子回去,南方是不去了,就在北京定居,你们说好吗?"我们连声说好。离开餐馆时,她又要送我们硬币做纪念,我们每人都选了几枚,说,下次还要到你这里来。进退两难的另一位女士,向我们诉说苦衷......也是在这个餐馆里,也是在这个夜晚,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女士。她也姓叶,清瘦、干练,说话的态度很诚恳。她带了一个19岁的女儿来这里吃饭,她和这里有亲戚关系,吃饭是肯定不付钱的。听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的,她主动和我们聊了起来。她来这里也快十年了。在温州,她是国家正式职工…  相似文献   

8.
榆树钱儿     
正凭我多年做侨务工作职业的敏感,感觉她不是华人就是华侨。我忙给她倒了一杯茶,请她坐下,她接过茶杯,自我介绍起来。她说50多年前曾在这座城市里住过,18岁时随父亲辗转漂泊,现在定居在加拿大,这次到长春旅游,顺便到家乡去看看老房子,边说边从手提包里把护照拿出来让我看。我接过护照:"宋兰梅,女,70岁……"她打量我一下对我说:"你就叫我宋阿姨吧。"近年来,我常常接待华人华侨,她们大都是到家乡寻根问祖、探亲访友的,专程寻找老房子,我还是第一次遇见。  相似文献   

9.
苏果进来的时候,黄诗诗正在店里一个人望天。苏果说,请问,氧气泡泡在吗?黄诗诗一惊,没人知道她这个名字,这是她上网时用的。但她立刻跳了起来,她告诉过一个人的,那个人在网上叫稻草人,真的名字叫苏果,是她在一个旅游网上贴了帖子,约人和她一起去敦煌时认识的。啊,黄诗诗说,你是稻草人。两个人都装作不经意地打量了对方。苏果穿了苹果牌的牛仔裤,上面是红色的T恤,T恤上是奇怪的图案。黄诗诗想,怎么他也像美院毕业的学生呢?黄诗诗说,以为你不会来,我没想到你这么认真。苏果说,怎么会,我还以为你骗我,寻了地址来找你,…  相似文献   

10.
·1· 初相识,他把字写错了一个,害得她跑上讲台去纠正,他改过来,随后请她吃饭,说感谢,说要不就丢丑了;她不去,他又买了糖送到她寝室里,大家都吃了他的糖,含着糖果,冲他说"白白!"留他两个在寝室里"坐谈". "见多识广"的寝室长居然说,"把我们的小八妹交给你照顾啦."那时候,一个寝室住了八姐妹.她的脸红了,他却乐成一朵牵牛花.  相似文献   

11.
文坛信息     
《新青年》2007,(8)
1辽宁作家评论家畅谈"青年作家与时代精神"为迎接全国青创会召开,辽宁省作协日前举办了"青年作家与时代精神"座谈会,近年来文坛较为活跃的青年小说家、诗人、评论家代表汇聚一堂,围绕青年作家肩负的历史使命、青年作家与时代精神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深雪是香港新生代偶像作家,她的灵异爱情小说,有别于一般的言情小说。她笔下的爱与性,手起刀落的感情,残酷惊骇,但也同样叫人感动。难怪这个像猫的女作家说,自己有猫的温柔,也有猫的残酷。 深雪从小就喜欢写作。读大学时,曾给一些杂志投稿,某杂志社的一位编辑看了很满意,就叫深雪每星期写一篇5000字的大学生爱情小说。大学毕业后,深雪当过记者、公关等,但一直没有放弃写作。目前在香港报章及网站有8个每日专栏。深雪两年前签约成为文林社全职作家,如今已经出版了20多本书。以下是深雪与本文作者的对白,我们不妨来听听…  相似文献   

13.
囡囡的山     
正回旧金山的第二天,晶晶就对我说:"爸,囡囡听说你回来了,想看看你,并请你吃饭,她想问你哪天有时间?"囡囡是晶晶的表妹,小她一个月,她大姨的女儿。30多年前,她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偶尔见面,两个小姑娘总是叽叽喳喳,或比谁的小辫子长谁的小辫子短,或玩过家家捉迷藏。八、九岁时,她们双双随父母来到旧金山,如今都已成家立业为人妇为人母,对我们这古稀之年的长辈还有这份情,我在高兴之余不由生起一种幽默:要请我就好,何必这幺  相似文献   

14.
雪小禅 《新青年》2005,(10):14-16
我是个爱情的流浪者。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可以让我永久地停留。我如此地不相信永远。没有永远,从母亲跟着那个男人走了以后,我相信没有永远,永远是朵已经在公元前凋谢的花朵,我们连它的种子都找不到。永远的东西只是死亡。就像凋零的花,永远地只是凋零了。我只说我爱你,绝不说永远。这个形容词永远不会用在我的词汇里。我对海棠说,海棠,我爱你。海棠却说,我永远爱你。我就笑了,我说,傻孩子,没有永远,你知道的。海棠在一家很好的单位做公务员,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会爱上我,我是如此堕落而萎靡,像是开在暗夜的罂粟花,毒气芬芳,很多女人都会爱上我…  相似文献   

15.
父亲后来常常和她提到这件事,那些微小的细节,在父亲一次次的重复中,被雕刻成一道风景.每次父亲说完,都会感叹:"你说,你才那么小个人儿,还昏迷了那么久,怎么就突然清醒了呢?"这时候,父亲的眼睛里满满的都是温柔和怜爱.说得次数多了,她便烦,拿话呛他,父亲毫不在意,只"嘿嘿"地笑,全是快乐和满足.她的骄横和霸道,便在父亲的纵容中拔节生长.  相似文献   

16.
瀑瀑安 《新青年》2005,(5):11-12
1你就回去吧,妈她……”苏浓一路上都跟在我的后面。“少跟着我,别给我提这个人,你让我回去看她的脸色吗?”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终于,他站在了原地低着头不再看我,许久,我才听到他远去的脚步声。我叫苏琪,苏浓是我弟弟,我们在一所学校念高中,我比他高两个年级。我们的父母离婚了,在我12岁那年。我恨我的妈妈,从小到大,她对苏浓总比对我好。即使他们离婚了,仍是如此。她每个月会给苏浓带很多东西,却不会和我讲任何一句话。今年的冬天来得特别的快,夏天刚过,似乎就有漫天的落叶了。我火红的头发在这个季节里像燃烧的树叶,耳朵上两只大耳环“…  相似文献   

17.
被子的温度     
相爱不需要理由,分手的理由却太多。他把袜子乱扔,抽烟将沙发烧了一个洞,喝酒半夜不归,走路专挑漂亮小妞看……她小心眼儿,不修边幅,花钱如流水,说话哆里啰嗦像个老太婆……结婚才五年,他们就走到分手这一步。财产不多,两居室的一套房子,几万元的存款。他说:"房子归你,存款归我。"她说:"家里除了电视是我挑回来的,其余的.你愿搬哪样搬哪样。"他  相似文献   

18.
1 新加坡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坛,特别是东南亚华文文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80年代以来,新加坡华文文学开始走向世界文坛。许多作家,如尤今、王润华、周颖南、黄孟文、田流、骆明、流军、淡莹等等,他们的作品先后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版,并引起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与评论家的注意。新加坡华文文学这一变化,是和新加坡华文作家、新加坡华文文学团体的努力分不开的。作为新加坡重要的华文文学团体之一的新加坡文艺协会,在骆明会长领导下,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为振兴新加坡华文文学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在…  相似文献   

19.
张娴 《东南亚纵横》2004,(10):60-61
每天,成千上万的人流、车流从东兴北仑河大桥上涌进涌出,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只在北仑河中川流不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素有"小香港"之称的东兴,敞开她宽阔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成为中越边境经贸旅游最"热"的城市.  相似文献   

20.
李愫生 《新青年》2015,(3):36-37
她胡乱地将马尾扎起,细细描着眉,其实作为一个跟文静从不沾边的女生,她向来都不喜欢这些的,可是南吉说她不留刘海后眉毛实在难看。所以在被他嘲笑了几次后,她便气愤地去买了一支眉笔,逼着闺蜜教她画眉。以前认识她的人都说她留齐刘海更好看,可她却还是固执地爱着现在的自己,南吉说,你何苦这样倔呢?于是那一刻她就红了眼眶。不久,公司里就传开了一个笑话,南吉在楼道上因为多看了希希一眼,激动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