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共享经济下诞生的产物,网约车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网约车市场的日益火爆虽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但在运营监管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网约车法律地位不明确、运营监管法规的控制效果不佳、投诉反馈机制不健全等。因此,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网约车的监管体系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是不法领域的一对重要概念,其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与防范打击黑恶势力犯罪逻辑、需求具有较高契合,通过无价值论思维模式研究分析,可以进一步支撑四要件论对黑恶犯罪复杂犯罪构成的评判.通过引进无价值论思维模式,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对防范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涉及的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补足四要件论在解决黑社会性质组织...  相似文献   

3.
当前,网约车在我国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改变了大众传统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但同时,网约车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着重从法学角度研究我国网约车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措施。第一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网约车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令人咂舌,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其二,目前我国重网约车的事前监管,轻事中、事后监管,不同阶段监管力度不均衡;第二部分结合我国网约车现状和国情尝试提出了相对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以来,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日益增多,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安机关作为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主力军,必须准确掌握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通过对该类型犯罪的成因分析,主要存在群众反诈意识有待提升、打击该类型案件深度不够、反诈宣传不够精准、联合作战协作不到位等问题。公安机关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同时注重强化破案打击效能,强化内外协作。在反诈宣传工作中需提升精准化、深度化、专业化,加大打处力度,构建联合作战新模式,以更好地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5.
罗炎杜 《法制博览》2023,(12):130-132
共享经济的快速普及带动了网约车行业的繁荣与发展,但是在运营安全管理及运营合规性等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探究网约车司机、平台与乘客三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不仅有助于厘清各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也有助于网约车服务的规范化、持续化发展。在明晰各主体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文章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角度阐述了我国网约车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立法、规范执法、充分利用司法优势等措施构建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同时也符合法治原则的网约车服务法律规制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祁怡然  杨鑫 《法制博览》2023,(2):117-119
物联网、大数据的广域发展给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用工形式带来巨大变革,网约车司机、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助老员、互联网营销师等形态多元、形式灵活的新型就业形态发展势头强劲。这些新型就业模式在降低劳动力成本与繁荣市场经济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同时,新型就业模式的特质也衍生出劳动成果数字化、维权困难、监管成本增加等新问题。现行《劳动法》规则存在滞后性,新型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责任分配问题无法直接适用现行《劳动法》规则。传统“单一调整”模式无法有效回应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与互联网公司的复杂关系。亟待从新业态下劳动关系的特征及认定标准角度出发,合理应对新型就业模式的风险问题,在现有《劳动法》框架下重构新业态下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模式,促进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袁麟 《法制博览》2024,(10):88-90
本文旨在对银行员工盗窃涉嫌犯罪客户存款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以提供相关人员实践参考。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该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影响,探讨了现行法律在此领域的适用情况。同时,对预防和打击银行员工盗窃犯罪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包括加强内部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等。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实现对银行员工盗窃犯罪的有效防范和打击,从而保护客户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相关人员提供实践参考,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对此类犯罪行为的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打击毒品犯罪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毒品犯罪侦查机构设置的问题,毒品鉴定方面的问题,此外,我国对特殊毒品、特殊人群、特殊区域犯罪存在打击的盲区,因此,应当完善毒品犯罪侦查机构设置,完善毒品鉴定制度,完善对特殊人群、特殊区域毒品犯罪的控制,提高我国禁毒部门的缉毒装备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发的学生刑事被害现状显示,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对防范犯罪存在盲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存发展教育几为空白,因此开设防范犯罪侵害课程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的重大教学改革。其课程主要内容应涵盖安全觉警意识、防范犯罪知识、自救能力培训和生命安全情感的培养,突出对拐骗型、财产型、暴力型及性犯罪等重点犯罪类型的防范教育。在教学方式选择上应注重与青少年心理特点、社会实践和网络特征相结合,建立起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时效性、可行性的防范犯罪侵害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抓紧研究如何防治黑社会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有着重大的现实紧迫性和深远意义。防治黑社会犯罪要严密控制,加强防范;要坚决打击,果断处置;还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金融诈骗已经将触角伸及到网络中,其中新型的犯罪形式是通过互联网实施的网上银行诈骗,这也是目前重点防范的犯罪领域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网上银行诈骗的手法分析以及认定,以期更好防范这种新型的诈骗犯罪实施。  相似文献   

12.
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伴随现代科技发展而产生,严重危害民众财产安全,扰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已成为影响社会和国家稳定的突出犯罪问题.具有侵害对象范围大、侵害地域广、犯罪隐蔽性强、犯罪行为高收益低风险等特点.针对其犯罪手法新型化、犯罪行为跨境化、犯罪组织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侦查打击效能、建立健全社会综...  相似文献   

13.
正近些年来,网约车、网购、线上订餐等各种各样新兴行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就业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快递小哥""网约送餐员"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着流动性大、组织性弱、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不规律、权益维护困难等共性问题。朝阳区总工会积极响应全国总工会、市总工会的号召,建章立制,  相似文献   

14.
对外来少数民族未成年人的犯罪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对于更好地防范此类犯罪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课题研究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少数民族未成年人犯罪状况,除了具备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涉案比例高、案发呈现逆向上升趋势、毒品犯罪严重等特点;总体上看,民族身份并非犯罪发生的突出因素,但内在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依然存在。这和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当下民族政策的适用存在密切的关系。对此,从个案层面看,需要司法机关能在刑事诉讼中尤其关注涉案主体的审前人格调查,考察其成长经历尤其是民族身份所隐含的内在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特殊预防。从社会整体来看,除应加强对外来少数民族群体的权益保障、大力推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繁荣稳定外,还应正确处理好"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并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毒品犯罪打击力度等。  相似文献   

15.
走私犯罪的方式手段日新月异,如何解释刑法来认定新型犯罪的构成特征并正确适用刑罚已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以近年来受关注度较高的海外代购为视角,通过对人们最近热议的离职空姐李某代购案的分析,对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6.
美国近年来通过更加严厉的立法和执法,以加重打击未成年人犯罪的力度,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美国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而且其法律控制措施在美国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非议。本文试就美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况和法律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吴丽娜 《法制博览》2023,(10):10-12
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为我们提供无限便利的同时又隐藏着巨大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网络犯罪如同庇荫处的霉菌不断腐蚀着灰白的墙面,传统的刑法体制正在面临挑战。基于互联网本身特点及其本土特征,笔者拟通过分析互联网犯罪的概念、立法特征、互联网犯罪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政策法规,在保证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互联网犯罪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8.
莫日根 《法制博览》2022,(13):148-150
"互联网+"的涌现,推动了各种网上服务平台.在新的形势下,一批新的"网约工"就业群体也应运而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由于平台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形成,法律依据还不够健全,因此,我国"网约工"权益保障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网约工"劳动权益的保障.论文首先对"网约工"劳动权益保障相关概述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张震天 《法制博览》2015,(2):139-140,138
控制下交付,是在毒品犯罪呈国际化和有组织化发展态势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侦查措施。2012年新的刑诉法首次提出控制下交付,但在实际工作的运用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以加强控制下交付的程序规范建设与立法完善为抓手,进行全面改革和完善,从而真正发挥其实战作用。新形势下,加强对"控制下交付"的研究,对于健全我国刑事侦查措施体系,更好地打击毒品犯罪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经数次专项行动,我国拐卖和收买妇女、儿童犯罪形势有所缓和,但在一些地区,犯罪问题非但没有得到遏制,犯罪的恶性程度仍在进一步升级。由于拐卖和收买妇女、儿童犯罪是一个全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打击人口贩运活动中,业已形成了国际、区域、国内三个层面的犯罪治理机制,构建起以惩罚、预防和保护为核心的犯罪治理体系。通过对长期“反拐”工作的反思与总结,我国通过顶层设计形成了“预防、打击、救助、安置”于一体的犯罪治理长效机制。但当前我国的拐卖和收买妇女、儿童犯罪治理机制仍然存在立法与量刑的不协调、惩罚与治理的不平衡以及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为了完善拐卖和收买妇女、儿童多元治理机制,应从源头治理、科技打拐、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升“反拐”的“法治化、协同化、科技化、社会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