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乔子 《学理论》2010,(24):137-138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制定是为了协调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共生。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制定时要考虑到悠久的传统文化,各城市各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凤梅 《学理论》2011,(27):59-60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是: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城市化进程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备受瞩目。在一定范围内,城市的发展成本与城市的规模成反比,但效益却与城市的规模呈正比。  相似文献   

3.
城市贫困的发生与城市化进程有关,也与城市权利的实现有关。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多伴随着贫困的治理,收入的差距最终将摧毁城市健康成长的物质与权利结构。中国的城市贫困隐藏在城市化的宏大叙事之中,体现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个体争取;在城市化已经完成的西方国家,城市贫困则体现为公共生活的机会丧失。从现象上看,城市贫困呈现出空间与职业的分布特征,但是劳动才是城市生活的权利起点,因此劳动权的保障应该成为城市政府的政策起点。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权利差距势必驱动人口流入沿海发达城市,从而形成单向度的权利选择,给一些城市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中国的城市治理还要立足区域协同发展,确保无差别的城市权利的全过程保障。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内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主要代表性观点 (一)“人口城市化”观点 将城市化界定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上,是早期的、较为传统的城市化定义。但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实践表明,这一传统的定义已经显得过于狭窄。它只看到了城市化最表层的东西,而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迁。因此容易忽视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系列问题(历史上许多国家发生的“城市病”与此直接相关),更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难以反映城市化“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必须先实现农村城市化目标。深圳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作现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本期刊登的周毅教授对城市化理论的介绍相信对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作有所帮助。 周毅:《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城市化理论》——该文认为,21世纪是“城市世纪”。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入世加速了我国全球化进程。全球化将最明显地表现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宰。随着信息社会化的形成及跨国公司的介入,城市在新的劳动地域分工中扮演与日俱增的重要角色,从而促使城市化进程中全球资源及要素流动性增强,尤其是人才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速度加快,给城市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市场化配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社会密不可分,乡土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继承和扬弃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传统社会的乡土特质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存续的基础;乡土化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发展相对缓慢的乡土社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庇护。在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只有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在乡村"的要义,才能明白"乡愁回归"的社会事实,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真正坚持传统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7.
曾斌 《理论与改革》2013,(1):129-131
中国是文化古国,先秦古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文化,绵延千年,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经过一代代先哲、智者筛选的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仅于当时具有指导意义,其内在的精神更是具有普适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精华之一,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能量。所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实质意义是有着互融、互通性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就是既符合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又符合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从中国发展的特殊阶段和大国特征出发的城市化。由此,中国特色城市化走的必然是多元的、多样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瞭望》1999,(17)
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是人多地少。从微观看,这是落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矛盾;从宏观看,却是农业的进步与城市化落后的矛盾,体现在农业由于生产率提高提供的剩余劳动力不能被工业和城市吸收。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矛盾是中国各种经济矛盾的总根源。不是农业落后、而是城市化滞后拖了农业现代化、企业化的后腿,城市化滞后的问题应当得到重视,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应该提上日程,城市化这一课需要补上。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后遗症的必然结果、也就是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病”之所以会产生,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城市发展观把发展仅仅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城市化过程中,探寻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形态,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的城市化。可持续的城市化,是21世纪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嘉燕 《学理论》2010,(17):65-66
城市化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个动态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的过程,也是文化等社会性过程。所指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群众主要的聚居区的城市化以及在他们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一、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 传统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一直沿用的城市化基本模式。它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空间聚集经济、比较成本理论、效率第一理论,以及工业主导理论和城市支配理论,其产业基础是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的发展。所以,城市化的出发点是城市、立足点是城市,其目的仍然是城市。  相似文献   

13.
加快城市化 释放高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1999,(46)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认为,现在考虑任何问题一定要把城市化考虑进去,东部地区在筹划下世纪的战略布局时,同样要注意城市化这个问题。东部地区是中国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工业化人口最多的地区,但大部分人口没有进入城市。下一步东部要想振兴经济,往海外打只是一个方面,靠国际市场需求拉动来获得80年代、90年代上半期的那种高增长,是没有可能的,要在城市化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内需。通过城市化,发展服务产业,同时把乡镇企业大规模地向城市迁移,把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这样就可产生自己的供给和需求。…  相似文献   

14.
加速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途径,但在城市化路径选择上,由于教育背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不同,学者们在中国应该选择二元城市化还是一元城市化、大城市优先还是小城镇优先、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过快还是过慢的判断上分歧严重,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只有深刻检讨中国的城市化路径,认真研究中国的特殊国情,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合理协调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积极发展中型城市,做强做大中国的大城市,才能避免盲目性,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官本位”政治文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官僚政体的发展影响深远。从“官本位”政治文化的本质特征中梳理出传统政治文化的缺陷,对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4,(27)
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广州市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打造岭南风格的特色城市,强调突出岭南特色,挖掘岭南自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内涵特色,充分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因此,针对当前广州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特色文化产业链为切入点,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城市化中的“城中村”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即为在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征地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被城市所包围,但管理体制、居民身份、土地制度与社区传统文化仍未加以转变的一种社区类型。一、城乡二元隔离政策首先是城乡二元户籍政策。迄今为止,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身份壁垒尚未打破,二元社会还没转变为一元化社会,而是暂时处于“三元社会”的过渡状态。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被城市所包围,虽然村民过上城市居民的生活,但仍无法完成其身份的转型,农民依然只能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村。城中村的居民虽享受着市政公益事业的便利条件,在物质形态上…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背景下,无论是乡村传统的有形文化还是乡村传统的无形文化,它们的处境都不容乐观。一、乡村文化在城市化背景下正处于尴尬境地(一)一些乡村有形文化在城市化过程中遭遇人为的丢弃和破坏,有的还日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日益形成的农耕文化。马克思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是实践思维方式。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文化也必然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些相通之处对接,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上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深层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城市化进程中大部分乡村因精英外流导致的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衰微系列连锁反应、政府制度嵌入与现实乡村社会难以有效链接等方面的社会治理挑战,但与此同时,如何发挥兼具城市养分与美丽乡愁的乡村精英作用也成为了重构乡村治理格局的契机。浙江省在激活乡村治理的传统文化资源,基于权力清单的政社互动、乡贤回归与基层精英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多元创新,为乡村治理重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