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8,(11)
以马克思人的"关系本质论"思想审视,"人生关系"指的是人的生命活动中所拥有的全部对象性关系,其中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这四大基本关系。人生关系决定人的本质,进而决定人生境界;人生境界不同,个体人格本质也就不同,对社会的影响也就不同。当此改革开放新时代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关系调整加剧之际,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花大力气在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王建良 《理论导刊》2002,(12):40-41
尼采曾自称为“自由精神者”,而庄子的“逍遥游”也是表达人的精神的自由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庄子的哲学和尼采的哲学都是自由哲学。但是,他们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利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他们虽然都崇尚精神性的自由,可是各人的精神自由却都具有很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单连春 《理论探讨》2006,1(6):60-62
人生境界是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和境域,在本质上乃是人的精神境界。它内化于人的品质,外化为人的实践关系。因此,无论主体何种层次境界,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人的实践产物,也必然通过主体的实践形态显现出来。因而通过人的实践形态,我们可以对主体人生境界的水平与境域有个一般性的认知与判断。  相似文献   

4.
刘芳 《理论探讨》2006,1(4):64-66
人生境界的实践性功能是在境界品格与人的精神需要两方面相互作用下发挥功用,主要表现为人生境界社会性功能和人生境界的个体性功能两个方面。人生境界的社会性功能在于: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精神家园构建;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人生境界的个体性功能在于:为人生修养规划着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完善着人的主体意识,保证着主体意识结构的合理发展;强化着人的自制意识,规范着人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当前的思想理论教育中,重提人生境界以及对人生境界的功能做出科学解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赋予西方理念人是理性的动物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由此提出了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生四境界观点.但是,他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对人的符号化定义,没有包含人的价值规定性的全面性.他的人生四境界带有非历史的缺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缺陷,也带有人类早期文化的自然崇拜的缺陷.从人的价值规定性及其实现程度出发可以看到人生三境界,即个人自我实现的审美意境、与社会同在的审美意境和与历史同在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6.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党政论坛》2009,(24):26-27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自然境界——最低级的,了解的程度最少,这一类人,大半是“顺才”或“顺习”.(二)功利境界——较高级的,需要进一层的了解.(三)道德境界——更高级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四)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彻底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人生的三重境界,可以用这样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一重境界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们不愿意轻易相信什么。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  相似文献   

10.
池莉 《党政论坛》2008,(4):25-25
人生的三重境界,可以用这样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相似文献   

11.
李晓红 《党政论坛》2010,(12):44-44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翠。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 《党政论坛》2011,(14):15-15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相似文献   

13.
蔡娟 《理论探索》2006,4(1):132-134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慈善家。他的慈善思想和实践蕴涵着崇高的人生境界。这主要是:搞好地方自治,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崇高的政治境界;扶持弱势群体,体恤穷苦民众,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境界;淡泊功名利禄,乐于无私奉献,体现了可贵的思想境界。他为推进中国慈善事业所做的思考和实践,今天仍使人感到亲切而有启发性,值得后人深深体会和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14.
白自田  周蕊  周强  毛海 《党政论坛》2014,(16):32-33
人自从一生下来,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就注定了每个人生都是不完美的。记得《西游记》里最后一集,孙悟空说:“天地本不全,人应该也是。想来天地都不齐全,何况小小的人乎!”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非常幸运地得到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他却觉得遗憾,因为珍珠上面有个小小的斑点。  相似文献   

15.
潘宇鹏 《理论探讨》2006,1(6):45-48
辨证法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科学主义思潮反对其思辨性,人本主义思潮批判其对人的存在的遗忘。以上哲学批判的对象实际上是传统知识论的辩证法,现代辩证法理论则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从而实现了辩证法理论性质的深刻变革。生存论的辩证法要求人类在自己全部的思想和活动中都保持超越意识、和谐意识、悲剧意识与宽容意识,这是作为崇高人生境界的辩证法的基本内涵,也是我们在当代所应树立的辩证法观。  相似文献   

16.
徐国亮 《党政论坛》2010,(24):13-13
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赵锦荣 《理论视野》2013,(12):72-74
庄子阐发的人的技艺活动并非着力于对现实层面的人的技能活动的描述,而是为了展示人的自然无为的达道境界。庄子并非断然否定技,他只是反对被机心所裹挟的技。庄子所揭示的技中蕴含的自然无为的达道境界,既是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也是人的自然自由的美的生存意境,表达了庄子对人的本真生存、人的自由的人性化的生存形态的追求,具有超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谭明冉人,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可以说,从现实角度而言,对于任何个人,根本不存在物质上或肉体上之逍遥。所谓逍遥,是要达到彻底的解放,即不受任何束缚而自由自在。但现实世界中,人们不但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如...  相似文献   

19.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根据<汉书·艺文志>上的记载,<庄子>传世作品应该有五十多篇,但是到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就只有三十三篇了.这就是晋代郭象整理出来、流传至今的<庄子>.其中"内篇"是七篇,"外篇"是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相似文献   

20.
江琼 《学理论》2009,(31):179-180
庄子将“道论”引向人和生命,对自然、人生与自由精神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逍遥游”的审美人生哲学。庄子认为,“逍遥游”的本质是自由心灵的审美境界;指出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实现三个层面上的突破:我与外在现实之间,突破个人境遇的束缚,即“安命论”;我与他物之间,突破个体认知的束缚,即“齐物论”;我与“真我”之间,超越“我”。突破个体心灵的束缚,显现本真之“吾”,即“体道论”。这三个层面的突破,层层递进,最终使个体精神获得空前解放,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极致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