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是在坚持国家统一所有的前提下,以出资人制度为核心进行制度体系构建的,与国家整个法律体系是相统一的。但也存在国家所有权行使法律制度安排不足等问题。完善企业国有资产国家所有权行使法律制度,应遵循《企业国有资产法》确立的基本原则,通过修订《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企业国有资产法》配套法规规章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齐鹏  王泽旭 《法制与社会》2013,(25):203-205,238
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是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的程序及其规章制度。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并且在我国国有资产监管模式运行过程中亦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基于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本文从政府、社会公众及其法律监管三个不同主体角度进行典型案例剖析,深入分析政府监管、社会公众监管及其法律监管制度的不足及缺陷,深究各个监管制度间失衡的缘由,有针对性的提出通过对监管主体的权限进行明确划分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规范政府监管权力,不断健全中介监管机制提高公众法律意识,明确企业产权界限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并不断完善资产评估制度等相应的治理制度,进而构建完善良好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促使国有资产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3.
张万军  张旭 《人民司法》2012,(12):94-97,1
无偿划转制度是我国特有的资产整合方式,是政府及其所属主管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经济的操作运行方式。政府主管部门根据该企业的申请,决定调整、划转国有资产的行为,系行政行为,由此而发生的纠纷,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如何既坚持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又以案件的基本事实为依据,作出具有公信力的裁决?  相似文献   

4.
1999年7月,杭州市开始实行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杭州市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国有企业财务总监是受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派,对国有企业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管的高级管理人员。财务总监的委派主体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务总监体现的是国有产权所有者的意志,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是独立于企业行政执行系统的专职监督人员,具有人事关系上的相对独立性。 财务总监具有五项职权: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使管理和决策过程的参与权;有权审核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计划和预算、财务报告,以及企业厂长、经…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与政府部门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处于政府与市场接口处的中介地位。因此 ,弄清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与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指出 ,这二者之间实际上存在双重关系 ,即“投资关系”和“授权关系”。并进一步指出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授权经营公司的管理权利来自于投资关系 ,是一种出资者的权利。同时指出二者之间的授权关系的法律性质为信托关系而非委托代理关系。本文最后提出了用信托制度来构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不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其他机构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这样规定有什么现实意义?答:长期以来,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一直没有分开,政府有关部门既是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又兼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这种政资机构不分、政资职能相互掣肘的结果,一是导致政企不分,政府过多干预影响企业经营自主权,国有企业依靠国家扶持并承担社会职能乃至政府职能而难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二是影响了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正常行使和出资人的权利维护。三是出…  相似文献   

7.
强化和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护,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已经成为当前国企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笔者针对国企在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以期提出相应的对策。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产权制度上的缺陷。产权不清晰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目前国有资产产权在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责、权、利没有界定清楚,其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国有资产管理者和国有资产运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清。这种情况首先使实际运营中的国有资…  相似文献   

8.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健全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对占有国有资产的各类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产权状况进行登记,依法确认产权归属关系的行为。 第三条 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持有国家股权的单位以及以其他形式占有国有资产的企业(以下统称企业),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产权登记。  相似文献   

9.
任晓 《行政法制》2006,(1):25-27,30
一、引言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健全产权的责任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国有资产,授权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经营国有资产。要确保出资人到位,允许和鼓励地方试点,探索和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形式。”在这一规定的指导下,我国确立了“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投资主体营运、多方分工监督、企业自主经营”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框架。这一框架中各个环节的层层推进,正是体现了国有资产从政府控制到企业运作的步步转化,每推进一个环节,就越推进市场一步。其中,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因其作为政府与市场的“接口”而具有核心与枢纽的地位,相应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与其上一层——级政府和下一层级——其控股企业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受关注。关于授权经营公司与其控股的企业之间的关系,理论界几乎不存在争议,学者们达成了普遍一致的认识,两者的关系为一般的市场主体之间控股、持股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公司制企业的资本中必将出现大量的国有资产股份,与此相应必然产生各级国有资产的股份代表。加强对各级国有资产股份代表的监控约束,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产权不受侵蚀,成为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构,直接代表人民利益,因此,如何运用各级人大的监督职能建立对国有资产股份代表的监控约束机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是一项急待研  相似文献   

11.
孙宪忠 《法律科学》2013,31(3):56-65
“统一唯一国家所有权”理论存在严重问题:其理论上悖谬困窘,无法自圆其说,实践中导致国有资产保护极度乏力.从概念和逻辑上来说,无论是在国际法还是在内国法上,“国家”与“全民”均不能等同,因而,国家所有权与全民所有权不可能同义,抽象的“国家”无法成为民法上具体“物”的所有权主体.基于实践视角观察,在所谓的”统一唯一国家所有权“内还存在诸多利益冲突,如分税制体现出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划分、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纠葛,以及“央企”与地方国企的利益争夺等,这表明”统一唯一的国家所有权“事实上并不存在.自民法理论而言,现行国家所有权制度严重违背民法科学原理,其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及责任等民事法律关系五个基本要素均不明确和确定.因此,应尽速废止“童话式的统一唯一国家所有权”理论,代之以符合民法科学原理的公法法人所有权理论.  相似文献   

12.
财产权的宪法史可分为人权财产权和国家财产制两个阶段。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是国家财产制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宪法创设的用以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垄断,其基本工具价值是垄断。以权利观审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它具有主体的唯一性和权利的专有性、不可变更性和价值优先性等特点。宪法上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质是国家权力,是管理权,而非自由财产权。  相似文献   

13.
刘超 《政法论丛》2014,(3):55-63
近两年来,气候资源所有权的立法引发诸多争议,学界从法律依据、资源属性和制度逻辑等几个层面批评了气候资源国家所有权的规定.这些批评的依据与分析的进路存在着可商榷之处:气候资源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不妨碍其作为国家所有权的客体,从《宪法》等法律相关条文规定上检讨气候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法律依据是法条主义进路.气候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制度逻辑可以克服气候资源的自由获取悲剧,实现气候资源国家管理和公益保护的社会功能.气候资源国家所有权在立法价值和社会功能上不同于民法所有权,需要更新其权利结构,除了具体化和更新传统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的内涵,还需要引入保护权能和管理权能.  相似文献   

14.
国有控股公司实践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试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实践表明,被授权经营的国有控股公司是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从而实现政企分开和高效运作国有资产的重要企业形式,但在其组建及运作中因缺乏立法的规范而存在一些问题。加快国有控股公司的立法,促使其规范组建,将有助于国有控股公司在国家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设置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发展权是一项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分割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该权利直接关系到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以及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而产生的发展性利益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我国设置土地发展权有利于促进基本人权建设,是加强耕地保护,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为土地发展权的设置提供理论指导,我国设置土地发展权符合所有权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国外经验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土地发展权的设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必要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6.
屈茂辉  刘敏 《北方法学》2011,5(1):21-27
国家所有权的行使,是国家所有权的权利主体通过代表人的积极行为,支配特定的客体,从而使所有权的利益得到实现的行为。国家所有权的行使是有权主体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经济学界的委托—代理理论不适合大陆法传统的当代中国。国有财产有多种类型,应当根据其性质和功能确立国有财产所有权行使的多元机制。国务院以外的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尤其是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土地、矿产资源所有权,应当有法律的明文授权。国家所有权的行使者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相似文献   

17.
范雪飞 《现代法学》2007,29(5):168-174
自罗马法始,私人所有权虽历沧桑之巨变,却一直是人类财产权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其对于个人有尊严的进行市民生活乃至政治国家之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之价值。而在当下之我国,《宪法》及《物权法》明确规定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物权法》并对作为所谓公有制在法律上之体现的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这似乎抛弃了大陆法系以私人所有权为所有权制度之基准的传统,但事实上,私人所有权仍然是也应当是我国所有权制度的支点,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正确理解我国《物权法》的所有权制度,特别是正确认识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国家调节权:第四种权力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云良 《现代法学》2007,29(6):15-22
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下一轮改革的关键是改政府。长期以来,我们的改革一直致力于"政企分开",即国家行政管理权与国家所有权分开,却将国家调节权长期混同在行政权之中。国家调节权与行政权有明显的区别,是一种独立于传统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形态。实现"十一五规划"政府职责的科学化目标,将改革深入下去,必须进一步分权,将国家调节权从行政权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9.
张明 《河北法学》2012,(10):61-67
国家征收权在当下的中国已经背离了保障公民财产权利、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设置目的,异化为侵犯农民土地权利的工具。异化的根源在于发展理念出现了偏差,过分追求城市化与现代化的速度和效率,而忽视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制度设计不合理,政府成为了利益当事人;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制度缺陷使"公地的悲剧"在土地征收环节遭到放大。必须对国家征收权进行限制,限制的有效途径是:公共利益的目的性限制、正当程序限制和公正补偿限制。  相似文献   

20.
杨为乔  强力 《河北法学》2005,23(6):34-36
我国国有资产/资本立法已经进入实质阶段,然而立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得到较为通透的思考与理解,例如法律的定名与该法之立法目的之间的关系协调。拟借助对国有资产/资本立法定名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国有资产/资本立法当持有历史分析态度,即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趋势为客观基准,历史地判断国有资产/资本立法在此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国有资产/资本的立法目的,进而决定国有资产/资本立法的定名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