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科技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列举科技对人文影响的两个方面,通过分析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离的原因,探索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的意义和走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之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和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人文一词可以指人文世界也可以指人文科学。人文世界与人文科学,虽然都被冠以人文二字,却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概念。简单地说,人文世界属于人文的范畴,这个范畴存在着广义与侠义之别。广义的人文指的是人之为人所呈现出来的求真、求善与求美的三个方面,狭义的人文则专指人之为人的求善与求关的两个方面。准乎此,广义的人文世界包含了科学,狭义的人文世界则与科学并峙而立。作为人文科学之对象的可以是广义的人文世界也可以是狭义的人文世界,而作为与科学并峙而立的则应该是狭义的或通常意义上的人文世界。人文科学属于科学的范畴——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构成三足鼎立之势,指的是对人文世界所展开的旨在求真的研究。厘清人文的广义与狭义之别以及人文世界与人文科学这对概念的内涵及区别,对于卓有成效地进行相关课题的学术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创新文化之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建伟 《新视野》2005,3(4):57-60
科技领域的创新文化,不仅要充分体现科学之魂——科学精神,而且还要充分体现人文之魂——人文精神。创新文化之魂是科学之魂和人文之魂的融合,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创新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外部环境层面)都应当充分体现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式在两会上“亮相”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社会心态”写入,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性双重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有效地解决了人类历史上"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难题,因此是对中国传统语境中的"科学观"与西方传统语境中的"科学观"的双重超越.就前者而言,它克服了中国传统科学观中"以人文涵纳科学"或"以科学涵纳人文"的两大极端,将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互补并进的统一体.就后者而言,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扬弃了以"役自然"为向度的"发展主义";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昭揭出西方的"科学意识形态"之不合理性;在人与自身关系上,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高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想,从而成为克服"单向度人"生活方式的精神利器.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罗田县凤山镇长塘坳小学汪习清:1.注重结合教育,增强弘扬长征精神的针对性。增强青少年弘扬长征精神的针对性,就是针对现阶段青少年思想、行为上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其他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矫正青少年思想上的偏差、行为上的不轨,帮助他们提高精神素质,确立人文品格。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从根本上说,科学精神从属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互补的,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保证实践的正确取向.因此,要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实践层面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在人的价值层面,则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8.
大学的理念与问题,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科学教育与博雅教育的两条思路以及两条思路之间的潜在矛盾,都是由现代文明结构本身设置的,根植于文明与野蛮、理性与疯狂等二元对立的现代性精神模式中,目前大学体制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矛盾,并非教育体制内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种愚昧迷信活动和伪科学、反科学现象沉渣泛起,“法轮功”是其中之一。我认为要彻底消除“法轮功’助影响,除了对“法轮功”从组织上予以彻底摧毁,对竞蒙蔽的群众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外,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快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反对现代迷信,要从三方面做起。第一,弘扬科学精神,就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它本身是在集中人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又遵循科学精神在实践中被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所证…  相似文献   

10.
60多年的屯垦戍边,兵团人把传统民族精神与屯垦戍边实践活动相结合,上承南泥湾精神,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火热生活中创造出来了兵团精神。在兵团精神的作用下,塑造出了兵团人独特的人文性格。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背景下,兵团人不仅需要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更需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兵团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更深刻的内涵和层面上弘扬孔繁森精神——《评孔繁森的人生哲学》王金凤山东省孔繁森精神研究会和中共聊城地委组织撰写的《孔繁森的人生哲学》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孔繁森精神的专著。如同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样,孔繁森精...  相似文献   

12.
红旗渠精神可以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找到“基因”,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在延续。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与有效途径。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与实现中国梦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本质上一致,逻辑上相通,二者具有双向互动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推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红旗渠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弘扬红旗渠精神,让梦想插上精神的翅膀、能够为中国梦提供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正以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为目标,以跨专业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为载体,把科学精神、人文素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有机融入受教育者意识、知识、技能、道德、行为培养之中,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认识与实践、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情感、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高度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即可称之为"绿色人才"。培养绿色人才,是各林业职业院校弘扬生  相似文献   

14.
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甄宏君 《求实》2006,(Z1):251-252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文科学、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成为个人的人格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人的文化素养,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扬弃人性消极的一面,使人成为有品德、有学识、有进取心的人。二是人的思维完善,人的思维形成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方面文化的影响,科学教育加强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而人文教育使人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得到发展。三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保证人的情感和意志的自由,是发挥人的激情、热情…  相似文献   

15.
怎样在大学弘扬法治精神。如何在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中服务学校科学发展,这不仅是研究大学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的性质与方向的价值尺度.而且也界定了大学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的厚度和力度。江汉大学党委和行政始终把普法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和谐校刚建设和对广大干部及师生员工的法制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推进高校民主与法制建设,在弘扬法治精神.服务学校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作为船政文化滋养哺育出的学子精英的杰出代表,严复积极开拓创新,在教育理念上坚持与时俱进,采用新式教育体制,培养了大量近代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使船政文化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与魅力。研究严复与福州船政文化,弘扬船政精神,将为福州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舆论氛围,更好的发挥福州在海西建设中的中心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7.
要言要闻     
全党和全社会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6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要使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全党全社会大大发扬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面临西方国家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制裁、贸易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形势下,中华民族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和科学精神在科技创新和国防建设上的集中体现,是科技强国的精神指引。面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科技强国建设,更需要“两弹一星”精神的赓续与弘扬,我们要继续夯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精神、弘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为强化科技自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及其基础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昌奇 《求实》2001,42(3):9-11
在哲学层面上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围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问题的争论则可以视为西方哲学自古希腊起一直贯穿着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的分歧的现代延续。正是从目的论出发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融合和统一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更深层面上揭示孔繁森精神的内涵——读《孔繁森的人生哲学》心鉴孔繁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映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积淀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长期培育在新的实践层面上有机融合的结晶。循着孔繁森成长的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