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刑罚目的深受儒家思想的濡染。儒家思想崇尚德主刑辅,注重道义报应;法家思想提倡重法威慑,强调一般预防。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谁主沉浮”成为道义报应与一般预防在各个朝代此消彼长的动力源泉。中国古代刑罚目的观注重道义报应,凸现刑罚之正义价值;强调一般预防,追寻刑罚的功利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对道义报应与一般预防的过分注重,对法律报应和特殊预防的忽视,使之缺乏了刑法的真正价值和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慎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残忍的刑罚制度和充满温情的慎刑思想并存。其慎刑思想体现在对于死刑确定了核准、复核和复奏制度,徒、流案的管理、审级和复核制度体系严密,监察制度发达。中国慎刑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古代天道思想、儒家“仁”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自首制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自首而减免刑罚的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刑律的重要内容。其中,唐代自首制度堪称中国古代自首制度的典范。中国古代自首制度体现出偏重犯罪人主观态度,忽略犯罪后果的倾向,彰显了儒家德本刑用的力量。我国当代刑法也有体系化的自首制度,但适用更为严格,表明现代法律对客观、公正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李胜渝 《求索》2008,(9):137-139
慎刑观是中国儒家的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有重大影响。慎刑观对中国古代死刑审判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皇帝对死刑审判最后的核准权、死刑审判复核与复审程序、死刑会审、死刑复奏程序等方面。这对当今死刑制度的立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范围内,责任主义与刑事政策是量刑的两大支柱。在刑事政策目的观主导下,责任主义在我国刑法中未受到很大重视,以致我国量刑理论研究从根本上无法深入。从报应与功利相融合的一体论出发,以德、日刑法责任主义原理下责任刑与预防刑两大量刑情节体系分类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刑罚根据论及其对量刑活动的影响,可以得出:从法定刑到宣告刑,其本质是在刑罚根据论指导下将影响量刑的情节重组归类的过程。以"报应限制功利"的刑罚理念架构"责任限定预防刑上限"的量刑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赎刑制度承前启后,为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要点之一。其中的律赎,以终明一代未尝更易的《大明律》为依据,是赎刑的基础。明代律赎规定不多,条文也较简单,涉及七大项内容。律赎适用对象被分成有身份主体、无身份主体两大类。准赎的刑罚级别越高,则是对赎刑适用对象越优待。明律对赎刑的适用也规定了一些消极要件,以达到冲突的调和与妥协。  相似文献   

7.
陈伯礼  王哲民 《求索》2011,(2):144-146
天、德、刑都是周人的重要概念。天包括神性的天、工具的天和德性的天,德是周人建立在历史经验基础上的价值自觉,从而影响到以慎刑为主要特征的刑的价值选择。天、德、刑共同构成一个惩戒系统,维持着周的统治秩序。其基本的逻辑关系是:天生德、德主刑和以刑维德,以德维天。考察周的刑,不能离开天和德,离开了天和德,就无法理解刑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高飞 《求索》2008,(3):123-125
作为刑罚替代方式的赎刑在中国古代渊远流长,其最早可溯及至西周时期,东汉已成定制,隋唐时期成熟,明清时期则进一步完善周详。赎刑虽已成历史,但其蕴涵的人本精神可为我国刑罚的人本价值取向提供文化支持,作为刑罚执行替代方式的制度性安排还可为现代监禁刑困境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律起源于传说时代。追溯其渊源,一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具有掠夺性质的部落战争,二是部落时期由祭礼而产生的"礼"。源自于部落战争的"刑"是后世刑律之源;源自于部落祭祀的礼是以神权为后盾的法。"刑"格外重视法的威慑力,手段极为残酷;"礼"带有浓厚的血缘亲情手段较为温和。融残忍、温情于一体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为避免刑罚及其裁量程序的支离破碎的现象,更好地满足刑罚裁量者、罪犯的需要,给社会公众提供更为清晰的行为规范及其法律后果,英国出台了<刑事司法法令>,在刑事审判、刑罚等方面有创新之作.尤以刑罚方面的普通社区刑、监禁刑-、监禁刑+最具特色,并强调刑罚执行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